深燃(shenrancaijing)原創
作者 | 王敏
編輯 | 向小園
陷入職場焦慮的打工人,開始想靠MBA“逆天改命”。
MBA,即工商管理碩士,擁有一定工作經驗的人才能報考。以往,MBA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是“水學歷”,“花錢就能上”。少則十幾萬、多則幾十萬的MBA學費,確實勸退了不少人。
現在不同了,一位MBA咨詢從業者表示,近幾年,MBA的報名人數也一直處于上升態勢,盡管沒有公開數據,但根據市場信息推測,相比去年漲幅在10%左右。
受需求等因素催生,越來越多大學開設MBA項目,增加MBA招生人數。據MBA中國網統計,截至2022年共281所院校獲批MBA辦學資格,其中新增26所院校開始招生。
今年已經工作第七年的張路,第四次備考MBA了。過去幾年,張路幾乎每一次都抱著“必上岸”的心態備考,但最終皆以折戟告終。今年究竟能否成功,張路的心里還在打鼓,但當下又不得不用上渾身解數緊張備考。
為什么像張路一樣追捧MBA的職場人越來越多?
深燃和幾位曾備考、就讀過MBA的人聊聊他們的故事。大多數想讀MBA的人,都是自稱陷入了職場瓶頸,而讀書被認為是最簡單的一項自我投資。他們當中,有人一次上岸,認為MBA備考難度不高,也有人考了多次還在備考。
讀完MBA能圓名校夢、突破職場瓶頸嗎?受訪者中,有人通過MBA改變職業賽道、積累人脈資源、找到創業伙伴,也有人認為性價比不高,兩次考上又兩次放棄。
對于正處于迷茫期的職場人而言,讀MBA或許是一個可以改變現狀的突破口,至于MBA幾十萬學費換來的,是逆天改命還是錦上添花,就見仁見智了。
為了名校夢、人脈圈,職場人卷向MBA“不讀MBA,工作根本沒選擇。”張路對深燃表示。張路大學就讀于一所普通院校,畢業后在北京從金融行業的銷售工作做起,換工作時往往困于學歷和經驗,只能在一些小平臺打轉。“如果不考MBA,實在不知道還能怎么改變現狀了。”
2019年,工作經驗剛滿三年,有了就讀MBA的想法后,張路就先報名參加了幾所985學校MBA項目的提前面試,參加全國聯考,走完了一整套流程。
張路原本是把第一年當作試水,從第二年再好好準備,可考到今年已是第四年,他的MBA之路一直不太順利,但想上岸的念頭越來越強烈。
和大多數職場人選擇在職讀非全日制MBA項目不同,張路的目標一直是全日制MBA項目,也就是說,到時候需要工作斷檔、脫產讀書。但他認為,這場冒險是值得的,“讀全日制MBA,到時候能以應屆生的身份參加校招,進入大平臺、大企業的機會也更大。”
張路的計劃,已經被詠欣實踐了。2020年9月,詠欣在有了備考MBA的想法后,不到一周就提了辭職,脫產備考。MBA需要入學前工作滿三年,詠欣當時剛剛具備報考資格。
從一所雙非一本院校的會計學專業畢業后,她找了一份外包工作,是被派遣到一家國企做財務助理,工作幾年發現,職業發展、公司環境,都和她的設想不同,因此才堅定辭職。
“雙非一本的學歷,在北京這個人才遍地的城市,根本沒有競爭力。”詠欣說道。MBA恰好給剛畢業兩三年的年輕人,提供了一個跳出原來的圈子,去接觸更廣闊平臺的機會。“很多人剛畢業沒有找到適合的工作和職業方向,但手里又沒什么資本,讀MBA來探索和改變其實挺合適的。”
當年10月,詠欣就把北京外國語大學當作報考院校。據她介紹,當時正是這所學校MBA項目開始招生的頭幾年,而且還有國際交流機會,一下子就吸引了她。
一位MBA咨詢從業者對深燃提到,近幾年讀MBA的人越來越多,而且讀MBA的人越來越年輕化。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靠MBA鍍金的,往往是中年高管,但現在,很多大學畢業生早早地把MBA當作備選項,畢業后獲得報名資格就開始備考。
職場人卷起MBA,開設MBA項目的高校也越來越多,而且近幾年很多學校還在擴招。比如,對比招生簡章可以發現,中央財經大學2022年非全日制MBA擴招100人,擴招比例約為24%;西南大學2022年非全日制MBA招生350人擴招160人,擴招比例高達84%。
備考MBA的群體,一般把MBA項目按照梯隊劃分。以北京為例,一梯隊學校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以及長江商學院;二梯隊學校有北航、北理、對外經貿、央財、北師大、農大;第三梯隊則是北科、北郵、中石油、北交大、中傳等學校。
很多進入職場多年、已經邁上中層管理崗的職場人,要通過MBA對抗焦慮,往往就把目光鎖定在第一梯隊學校上。
從對外經貿大學金融碩士畢業的史麗松在外企工作了三年后,就進入了互聯網金融的創業公司。她曾在2016年、2019年先后獲得北大光華學院的MBA和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的MBA錄取資格。
盡管她最終沒選擇去讀書,但回過頭去看,史麗松總結道,當時自己一直在創業公司負責創新項目,職業方向不太穩定,常常一個項目還沒做出來,又需要開始另一個項目,但要改變卻無從下手。
備考MBA、繼續深造,成了擺在包括史麗松在內的職場人面前為數不多的改變方式之一。
網申、提面、統考,讀MBA不容易MBA的申請,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確實要比普通研究生考試難度低一些。畢竟高額學費、工作背景等要求,已經篩選掉了一部分競爭對手。
普通學術型碩士一般每年學費8000元,三年算下來是2.4萬元,相比之下,MBA的學費要高不少。要讀完MBA,頭部學校的學費很少有低于10萬元的。以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為例,非全日制MBA兩年的學費是39.8萬元。
而且,普通研究生錄取更取決于學生的考試成績,而MBA錄取,成績是一部分,學生的工作背景也非常重要。絕大多數學校MBA項目會設置材料申請和提前面試的環節,如果能夠在前期拿到預錄取資格,在全國聯考中通過國家線大概率就能被錄取。
盡管如此,想要考上MBA并順利畢業,其實沒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對于很多申請名校的人而言,網申和提前面試的環節可能難度更高。
市場有數據顯示,2022年共計有約1.1萬人申請北大光華MBA,而今年的招生名額總計只有440人,也就是說,最終通過率不足5%。一位MBA咨詢從業者提及,清北兩所名校MBA的網申材料環節通過率只有15%,第一環節就有85%的人被淘汰掉,進入提前面試環節后,通過率也只有30%。
有人為了通過MBA的提前面試,拿到預錄取的資格,會專門報名MBA咨詢輔導機構,找專業老師來幫助自己進行材料準備和面試輔導。
據深燃觀察,市場上一些MBA輔導機構推出的僅面向北京二梯隊院校MBA項目的面試環節輔導,價格能接近5萬元。
不過,即便MBA對于全國聯考的成績要求相對低一些,但還是有很多人卡在了這一關。過去兩年的備考中,張路在提前面試環節都拿到了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多所985高校的預錄取資格,但結果全國聯考連國家線也過不了。
“在職備考壓力太大了,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張路對深燃感慨道,由于自己英語成績一直不太好,而考試科目中的數學、邏輯也不是自己擅長的,學起來難度很大。即便每次考試前三四個月,張路都是把晚上下班以及周末的所有空閑時間用于備考,但效果還是不盡如人意。
盡管三年都沒成功,張路今年還是決定再沖一把。他仍然認為,這是他能想到為數不多的改變路徑。
MBA的學費壓力也確實讓很多人糾結。
費茹在傳媒領域從業十年后,因為要走入管理層、同時時間比較充裕,便從2019年開始備考暨南大學MBA,第一次備考就成功考上,但沒想到,個人經濟狀況突發重大變故。
2019年11月,費茹因為公司組織架構變動丟了工作,又在2020年遭遇長租公寓暴雷,交的四五萬房租打了水漂。原本以為失業后很快就能找到工作,沒想到卻碰上疫情連面試都困難。
2020年入學前,費茹糾結了好久,還是決定去讀MBA,“既然已經考上了,就不要放棄這個機會。”MBA三年學費20萬,每年至少要交6萬,費茹每個月還有房租房貸要支付,經濟壓力不小。盡管2020年底費茹終于找到了工作,但第二、第三學年的學費,費茹還是貸款交的。
就算成功上岸MBA,學習壓力也不小。
“一年要學二十多門課,寫不完的論文、做不完的pre(展示、報告)”,詠欣形容過去一年的MBA生活,和大學時的狀態完全不一樣,不會浪費每一個學習的機會。班上同學也是如此。
她還提到,現在班上有19位同學,剛開始時老師還擔心,這些有著多年工作經驗的學生不好管理,但事實是,班上同學都想抓住這個機會重新體驗校園生活,也非常樂意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
“最關鍵的是,這次重回校園,我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詠欣稱,讀MBA就是希望能夠對以后的工作有所幫助。因此,從去年秋季入學開始,詠欣就參加商賽、努力學習拿獎學金,為找工作做準備。僅是這些安排,就已經讓她非常忙碌。
非全日制的學生,還需要努力平衡工作和學業。開學之后,意味著這一年時間都是沒有周末的。費茹還曾專門向公司請假,為的是在deadline之前交論文。周末上課的時候,遇到客戶打電話來,她只能悄悄走出教室,處理完工作的事情,再回教室繼續上課。
花幾十萬讀MBA,能值回學費嗎?花大力氣讀的MBA,真的能逆天改命嗎?
對于部分人而言,從入學的那一刻起,改變就發生了。
進入北外讀MBA后,詠欣憑借著這一身份,成功進入了一家頭部咨詢公司和一家世界500強公司實習。今年秋招,她瞄準了新能源和醫療行業的熱門公司,“以前這些公司我連簡歷都沒有信心投,但今年已經有幾家進入了面試”。
還有一些就讀名校MBA的學生,因為這場求學經歷,找到了新的事業方向和創業合作伙伴。
在認為MBA值得讀的人看來,既然決定要花幾十萬讀MBA,這筆錢就相當于沉沒成本。通過這場自我投資,短期來看,能夠改換賽道、升職加薪,獲得經濟上的回報;長期來看,能夠積累人脈資源,并將讀書中積累的商業思維和邏輯用在職場上。
但是,也有人在衡量過后,覺得讀MBA無法達到自己的目的,選擇了放棄。
今年在華東一所985高校讀MBA研二的衛琳,和輔導員溝通了退學,正在走流程。“我選擇讀MBA的初衷,是學習系統商業知識、提升學歷、擴展人脈,但通過一年的學習發現,僅僅是讀在我們學校的MBA,很難達到效果。”
她這一年學下來發現,學校的課程設置和師資配備,跟不上互聯網的發展,而自己對商業并不感興趣,很少在課外主動學習。加上MBA的學生群體越來越年輕化,同學之間的職業積累相差不大,即便是結交朋友也不過是在原來的圈子里打轉。“我覺得收獲和付出不成正比。”
還有一部分人覺得,想通過MBA獲得的東西,也能夠通過其他的渠道獲得,這筆錢花出去,性價比并不算高。
曾兩次獲得名校MBA就讀機會的史麗松,又兩次選擇放棄。史麗松稱,當時決定申請MBA,也并沒有非常具體且明確的目標,只是想通過鍍金積累人脈資源并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選擇放棄,一方面因為學費不是一筆小數目。北大光華MBA學費大概是30多萬,清華五道口MBA項目由于是和康奈爾大學的合作項目,有出國交換的機會,學費更高,日常花銷也更高,估計需要80萬元左右。
“在當時,這筆錢我能拿出來,但也算一筆不小的支出”,史麗松解釋,如果這筆錢花出去了,期待值也一定很高,但通過MBA能夠獲得的資源,對自己而言可能并不值這筆錢。
她進一步分析稱,從學歷來說,自己的碩士院校不錯,名校情結并不強烈;從知識獲得上來說,知識付費類課程已經非常泛濫;至于人脈資源,幾十萬的資金已經足可讓自己,更加精準地圍繞事業方向去結交朋友。
一直猶豫的史麗松,到2019年需要交學費的前一刻決定放棄,還有更深一層原因,是看到了未來的事業方向。“那時我已經接觸保險行業有幾年,也從全球保險業的發展看到了國內的機會,已經篤定將此作為長期事業。如果要在完成主業的基礎上,兼顧學業,可能精力跟不上”,她說道。
到2019年下半年,史麗松很快利用業余時間在保險行業就月收入過5萬。2020年初時,她便加入一家頭部保險經紀公司,在第一年就實現了年薪百萬,今年更是搭建起了自己的團隊,成為了一名總監。因此,她并不后悔放棄這兩次進名校讀MBA的機會。
對于讀MBA,多位受訪者的建議是,決定要讀之后就當付諸行動,不要瞻前顧后反而陷入了過度內耗,同時要管理好預期。很多職場人認為讀MBA就能突破職場瓶頸,實際上,MBA對于職業生涯恐怕只是錦上添花。
*題圖及文中配圖來源于unsplash。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張路、詠欣、費茹、衛琳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