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即便不能決定命運,也是年輕人奔向更好前程的極關鍵一步。也因此,任何一項有關高考的改革都牽動人心。
9月15日,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在介紹近十年中國考試招生制度改革進展情況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15年、2019年,教育部會同有關部門先后開展了兩輪清理和規范高考加分工作,明確取消體育特長生、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科技類競賽、省級優秀學生、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跡等五類全國性高考加分項目,指導各地減少地方性加分項目,進一步降低加分分值,逐步取消95類地方性加分項目。此外,還在推動少數民族加分更加精準。
從教育部今年發布的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規定看,當前全國性的高考加分尚存5類:邊疆、山區、牧區、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少數民族考生;烈士子女;在服役期間榮立二等功以上或被戰區(原大軍區)以上單位授予榮譽稱號的退役軍人;歸僑、華僑子女、歸僑子女和臺灣省籍(含臺灣戶籍)考生;自主就業的退役士兵。其中,前四類加分值不得超過20分,最后一類不得超過10分;同一考生符合多類加分的,分值不能累加只能擇一。
簡而言之,目前,全國性高考加分均為照顧性加分,獎勵性加分已經全部取消。有人質疑完全取消高考鼓勵性加分,會讓某些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失去一些機會。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就有人大代表曾建議將發明專利納入高考加分項目。
高考加分事關考生切身利益和教育公平。由于加分政策具有高利害性的特點,為了獲得獎勵性高考加分資格,一些中學、學生及家長不惜“造假”以追求通過加分等“捷徑”進入大學或進入北大、清華等更好的大學,這嚴重違背了學校教育教學和青少年成長發展規律。
事實上,取消獎勵性高考加分,才能實現高考公平。在2015年全國取消前述五類高考獎勵性加分前,各類加分亂象屢見報端。如2012年第32屆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獎名單中,高一學生寫了《北極苔原地區土壤、水體等自然生態條件對北極植被生長性狀的影響》,高二學生寫了《應用組織芯片技術研究Glypican-3對原發性肝細胞癌診斷及鑒別診斷的意義》,高三學生寫了《一種新堆型核電站輔機凝汽系統故障診斷的SDG建模方法初步研究》。人們難免質疑這些高中生是天賦異稟,還是在“拼爹”?
體育特長加分是造假的重災區,引起了公眾的強烈不滿。就在中央宣布取消體育特長生加分之前,2014年,遼寧省1072名高考體優生在經過省“體優生高考加分問題聯合調查組”調查后,有270名考生放棄加分資格。有記者調查發現,只要花上數萬元就可以買到“國家二級運動員”證,獲得高考加分資格。更有記者發現,能夠拿到體優生加分資格的往往是學習成績排在前列的學生,這是學生家長、老師、學校、相關權力機構的個別工作人員共謀的舞弊,當然,涉事學生對此也是默許的。
因為有利可圖,對獎勵性高考加分有關項目的培訓成了一些教育培訓機構創收的“香餑餑”。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孩子們,往往走出校門就進入了課外班的大門。“培訓+比賽”的產業鏈,讓孩子們在填鴨式的學習中疲于奔命苦不堪言,也讓爭搶“起跑線”的家長愈加焦慮。而這些功利性的教育,是否能真正起到開拓學生心智、訓練思維的實際效果,尚需打個問號。
毋庸置疑,取消獎勵性高考加分,既可以祛除各類特長班、興趣班的虛火,給考生和家長減負,也能讓托關系走門路尋找“捷徑”的弄虛作假行為失效,杜絕教育腐敗,讓高考更加公平,還社會以清朗的治學、辦學、育才風氣。
當然,要堵死高校招生中獎勵性加分的“旁門”,更要敞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正門”。應該看到,高考加分政策走偏變樣,存在弄虛作假、贏者通吃等問題,是加分權力下移、政出多門、部門及官員權力尋租、監管不嚴使得各利益方認為收益大于風險進而不惜鋌而走險等多方面原因導致的,但其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為高校選拔人才提供多元評價信息等初衷值得肯定。為此,中國在2014年啟動新高考改革時,就將推進高中綜合素質評價并將其納入高考,作為改革的重要措施。
實現高考公平是推動教育公平的應有之義,也是暢通社會晉升階梯的重要一環。相關舉措的實質是注重考試結果公平,機會公平。就教育改革長遠目標而言,實現教育資源占有的公平化、均等化,推動實現教育的起點公平和過程公平,是更需要花大力氣解決的問題。
(閆肖鋒系前媒體人)
作者:閆肖鋒 王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