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熱下
“不考研幾乎沒有出路。”
就業招聘
“不需要研究生的職位也在招研究生”
一點思考
從國內發展角度來看,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 “如果本科畢業就能找到對口工作,那我一定不會考研。”近日,在“研究生學歷越來越成為入職的起步門檻”話題下,有不少網友感慨,加入考研“內卷大軍”是趨勢,但并非完全自愿。
■ 據教育部公布數據,202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全國報考人數為457萬,比上年增加了80萬,增幅達21%。記者查閱數據,10年前,2012年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僅為166萬,即十年之間報考人數翻了近3倍。
■ 隨著3月中旬研考國家線的公布,多數學科的分數線普遍出現上漲,個別學科漲幅甚至高達15分,今年457萬考生中將有300萬人排在及格線之外。記者采訪發現,高學歷畢業生的增多并不完全出于企業的用人需求。“考研熱”之下,是誰在“需要”研究生?就業招聘是否真的存在“隱形門檻”?
考研人心聲
本科畢業難有對口工作,讀研往往不是為了“搞學術”,很多人就是“隨大流”,學歷高一點,競爭力會好點
“不考研幾乎沒有出路。”對于農學專業的小劉來說,本科畢業然后考研,是大部分本專業同學順理成章的一條路,他指出農學類的本科生,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本科出來基本就是賣化肥,很辛苦,有些給本科生的工資可能就三四千。”
小劉瀏覽企業招聘需求,在農業范疇里,碩士學歷普遍對應的是研究員、研究經理、規劃師等,“目前農業需要的就是高端研發型人才,基本還是要考研。”
“本科畢業難有對口工作”也是小函考研的初衷。她的專業是環境工程,本科畢業時班里不讀研的同學只有寥寥幾人,并全部轉行。“大四時,我們基本沒有討論過找工作的話題,因為都準備讀研。”但讀研往往不是為了“搞學術”,“很多人就是‘隨大流’,學歷高一點,競爭力會好點。”小函說。
“考研熱”的現象近幾年來愈發明顯。記者梳理教育部近幾年的統計公報發現,2012年至2016年,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在165萬-177萬人之間浮動;從2017年開始,報考人數首次突破200萬,2019年時已達290萬,到2022年這個數字已漲到457萬。
為什么有越來越多的人想去考研?碩士學歷的小可(化名)認為,從校招來看,學校的層次與學歷更高,確實給應聘帶來了很多優勢。以她自己的經歷來看,本科是二本,研究生就讀的是“985”,校招的水平明顯不同。“本科的校招看到的機會都不太好,崗位也多為銷售崗;但研究生畢業時,能看到很多知名企業。他們都把我們學校作為省內第一站。”
隨著更多研究生步入職場,就業就像“降維打擊”。一位金融專業的本科生透露,自己在大四時參加銀行柜員崗招聘,一同競聘的不乏海歸碩士及985學校碩士,“大片的碩士去競爭一個專科生就能勝任的崗位,這就是現實場景。”
企業提“門檻”
一眼看去就知道不需要高學歷的崗位,但是用人單位還要求高學歷,說明想干的人多,但崗位少,這個主要是供需決定的
除了那些研發類、技術類的崗位,大部分企業真的需要碩士人才嗎?記者以“文員”為關鍵詞在某招聘網站搜索,發現要求“碩士”學歷的,基本都是“某大型xx公司”,其中不乏中國聯通、中國郵政等國企,以及中金公司這種上市企業。
以某大型互聯網金融公司為例,行政管理方向與其他相似崗位要求無異,負責辦公場地管理、協助后勤管理及其他統籌管理工作。對于這些文員崗職位,有些HR對記者表示“原則上要求碩士學歷”,也有些HR表示,“經驗上可以適當放寬,但學歷要求必須是碩士起。”
“學歷可以作為一種人才篩選方式,也是很簡單粗暴但卻方便有效的方式。”沈易(化名)是一名資深HR,他告訴記者,絕大多數工作都沒達到不考研就干不了的地步,甚至沒達到一定需要本科畢業的程度。
“找學歷高的人是為了降低企業的試錯成本,特別是校招。”沈易說,高學歷不代表高能力,但高學歷大概率普遍比低學歷能力強。“所以在挑選簡歷的時候,如果倆人其他情況差不多,研究生多了幾年實習和學習的經歷,比本科生有優勢其實挺正常。”
研究生學歷是否真的成了入職新門檻?站在學生的角度,小可認為“肯定存在”,就像“另一種內卷”。“以前是留學生‘卷’國內學生,現在是研究生‘卷’本科生。”她認為應屆生很少有和企業談條件的資本,大家只能從提升學歷給自己加碼。
沈易坦承,以學歷篩選對于企業來說確實快捷,所以出現了“一眼看去就知道不需要高學歷的崗位,但是用人單位還要求高學歷”的情況。“說明想干的人多,但崗位少,參考公務員和事業單位。這個主要是供需決定的而不是技術需求。”沈易說。
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就業情況一直存在差異。沈易表示,早期更多體現在待遇上,而不是在機會上。“這兩年大家感覺學歷差異比較明顯的原因是,頭部公司編制開始變少,但是供給越來越大了,所以卷得比較厲害。”
“上岸”非易事
一方面,今年多數學科的分數線普遍出現上漲,個別學科漲幅甚至高達15分;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研究生成為入職門檻”話題,是在“制造焦慮”
對于“研究生成為入職門檻”話題,也有人認為是在“制造焦慮”,加重“考研熱”。
“從研究生招考第一年算起,40多年了,我國培養研究生總共969萬人。而我國的就業人口是7個多億,每年新增就業人口(城鎮)1300萬左右。完全不至于說研究生學歷是入職起步門檻。”一位考研機構的老師認為,提高學歷實現更好就業是好事,但完全不必恐慌,認為不讀研就沒有資格進入職場。
從數據上看,雖然研究生報考人數出現“暴增”,但錄取人數則是穩步增加的趨勢。放到今天,研究生學歷仍是“稀缺”。
根據《中國人口與就業統計年鑒》,2007年我國就業人群中研究生學歷人數占比僅為0.2%。截至2019年,這一占比達到1.1%,這說明每百名就業者中僅一位是研究生學歷。至今,研究生仍然是 “百里挑一”的人才。
碩士研究生錄取人數從2012年的52.13萬人發展到2021年的105.07萬人,十年間僅增長兩倍。從2017年開始持續升高的報錄比,意味著考研“上岸”十分艱難。隨著3月中旬研考國家線的公布,多數學科的分數線普遍出現上漲,個別學科漲幅甚至高達15分,今年457萬考生中將有300萬人排在及格線之外。這也說明研究生學歷開始“收緊”。
“大家都是沖著就業去讀研,而非真正喜歡研究。教育和招聘已經不是本質問題了,成了一個社會問題。”沈易說。
前程無憂的《2021年中國重點大學畢業生需求和求職狀況報告》顯示,高學歷畢業生的增多并不完全出于企業的用人需求。碩士畢業后才工作已經越來越多出現在985、211大學的畢業生們身上。
在調研時,有雇主提出這個現狀——“盲目考研只會導致學歷貶值,對企業則是精準招聘越來越難做,用人成本越來越高。”“就業難的根本原因,就是供給側、需求側不平衡,企業端和學生端需求錯位。”
透視
技術人才VS學術人才
我們究竟需要 什么樣的人才?
當大部分本科生都把考研當做畢業出路時,便出現考研“高考化”的特征。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高考錄取率超過90%以后,“上大學過獨木橋”已經逐漸成為“考研獨木橋”。
在知名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看來,考研“高考化”的情況必須引起重視。“現在的考研,某種意義上就是20年前的考大學。”熊丙奇告訴記者,2021年的碩士招生人數已經基本達到1998年的本專科招生人數,博士生招生人數超過1998年的研究生招生總數。“如果繼續強化學歷,可能在未來10年、20年內,就會演變為‘讀博獨木橋’,這會制造嚴重的學歷高消費和內卷問題。”
熊丙奇認為,當務之急是推進破除“唯學歷”的教育評價改革。引導本科院校扭轉圍繞考研應試化辦學傾向。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也提出了要反對“唯學歷論”這種態勢。“實際上我們現在存在‘過度教育’,這當中又存在過于看重學歷的傾向。”儲朝暉告訴記者,招聘應聘都應該回歸理性,一味對學歷導向推高,會造成各個方面的資源浪費。
從國內發展角度來說,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目前我們整體還偏向于‘專才’,使得人才很難適應社會發展。”儲朝暉認為還是應該向“通才”方向去靠,在這基礎上個體根據市場需求去應變。熊丙奇則提出:中國90%的大學都應該進行職業教育,培養職業技術人才、應用型人才。
熊丙奇表示,任何一個國家,包括現在美國,學術人才也最多不到10%,其余的都是應用型人才、職業技術人才。“中國并不需要那么多學術型人才。但是,高校通常不愿意這樣去做,這就產生了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的脫節。”
熊丙奇強調,地方本科院校必須回歸到職業教育,必須以就業為導向辦學,這是解決問題的核心和關鍵。并且,整個職業教育不能再被認為是低等級的教育,而應是一個更高質量的教育。“未來,國家要從制造大國變成制造強國。制造強國所需要的制造‘英雄’從哪兒來?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王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