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籍君
現代父母多強調“無條件養育”,即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以及足夠的自由。但這常常失了界限,讓人摸不著頭腦。畢竟,無條件的愛是不是會發展成溺愛,足夠的自由是不是會讓孩子任意妄為?
說實話,作為一名小學生的母親,雖然我從孩子出生起便在書中、專家講座和授課音頻中尋求教育真經,學習好的教育方法,對于“愛”和“溺愛”,我也傻傻分不太清。尤其是我看到有些年輕父母在飽讀育兒書籍后,對孩子的過分行為依然聽之任之,我便知道,他們應該也是“無條件的愛”的奉行者。
所謂過猶不及,這些掌握了最先進和現代育兒理念的父母,因為概念模糊,行為舉止跟老一輩人沒什么兩樣。
那么,到底什么是“愛”,什么是“溺愛”,兩者該如何區分?我在我娃開學典禮上的優秀教師講話中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這位老師說,家長身上“愛”和“溺愛”的行為,說到底是滿足對象不同,“愛”是為了孩子,滿足的是孩子自身的需求;“溺愛”是為了家長自己,滿足的是家長的需求。
舉個例子。我曾經見到一位衣著光鮮的媽媽拉著同樣精致的小女孩,小女孩經過沙池想要玩沙,媽媽堅決不允許,說沙子臟,說不衛生等等。小女孩哭鬧一番無果,只好嘟著嘴走了。來到小吃攤旁邊,小女孩很想嘗一嘗臭豆腐的味道,同樣被媽媽給阻攔,理由依然是不衛生。后來小女孩來到個玩具攤前,看到攤上的一個小玩具特別喜歡,但媽媽因為覺得玩具劣質,死活不給她買。在小女孩幾番哭鬧后,媽媽又帶她去了附近的大商場,花了幾百塊買了個精致的洋娃娃,這次可是媽媽主動買的哦。但小女孩抱著這個洋娃娃,心里并不開心,還是一心想要剛才的玩具。
在這一過程中,你說媽媽不讓小女孩買這玩那,是出于愛而進行的管教,而給小女孩買洋娃娃,正是愛的體現嗎?
我覺得不是。小女孩媽媽的一系列操作,只是看到了她自己,并沒有看到孩子的需求。
這個媽媽是我的一個朋友,以上所述行為正是我和她一起逛街時看到的。這位媽媽無視孩子的種種真實需求,到最后反而意外地給了小女孩一個孩子沒有要求過的高檔玩具,說到底她只是在滿足自己。因為她曾經說過,自己小時候很想要一個洋娃娃,但家人不許,覺得貴,從此洋娃娃成了自己的心結。她給女兒買的洋娃娃家里已經放了幾排了,只要女兒開口她就買,甚至女兒不開口,看到漂亮的她也會買回來。這其實是為了彌補自己的童年缺憾,給女兒買洋娃娃的行為就是一種溺愛。
正視孩子的需求,不管這個需求有多小多么微不足道,在條件許可的前提下滿足他,這樣他才能感受到愛。當孩子哭鬧時別輕易心軟,想想真正對他好的是什么,不要為了自己省心就塞給他一部手機或者打開動畫片,或者輕易服軟只是為了不給自己惹麻煩,這其實正是溺愛的開端。
被溺愛的孩子任性妄為,不明白責任為何物,長大也極易挑戰父母,只有內心得到了真正的愛的孩子,才會表現得沉靜、自信、容易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