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的家長覺得:興趣嗎?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要是孩子真沒興趣,我培養還來不來得及呢?怎么會毀掉呢?
沒錯,看到本期主題,很多人都會有這種疑問。事實上,學習興趣是人的本能,每一個孩子從會說話開始,就對一切未知的事物充滿了好奇,他們會纏著父母問這問那,家長回答了前一個問題,他們馬上會問下一個問題。
孩子:“媽媽,為什么鳥兒能在天上飛?“
媽媽:“因為鳥要有翅膀??!“
孩子:鳥有翅膀,為什么我沒有呢?“
媽媽:”嗯,因為你是人類呀“
孩子:”為什么人類就沒有翅膀呢?“
媽媽不耐煩地說:”哪兒來的那么多為什么呀?“
孩子強烈的求知欲,有時候讓家長都頭疼,如果孩子能保持這份最原始的好奇心,那么孩子的一生都會熱愛學習,根本不會出現對學習不感興趣的現象。
遺憾的是,孩子上學后,各種各樣的因素影響了孩子的求知欲,破壞了他們對學習最原始的興趣。比如:教育這種社會環境,家庭環境,父母的教育方式等等。涉及到教育制度和社會環境的問題,是我們不能主導的。但是涉及到家庭環境以及家長的教育方式的問題,我們卻可以避免。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家長的哪些教育方式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興趣?
說到學習興趣,我們首先要了解興趣的三個階段:
興趣,樂趣,志趣。
興趣:是對一件事情是否有感覺,是否想去做,在做的過程中產生做事的沖動感。
樂趣:是能去做一件事,并把這件事做好,在做的過程中產生快樂感。
志趣:是一個人不僅能把一件事做好,還能把它做到最好,在做的過程中產生成就感,就算面對巨大的困難也會為之努力和奮斗。
當孩子對學習的興趣變為樂趣時,家長幾乎不用操心孩子的學習,不過,家長的有些言行會破壞這個轉變過程。
“你們家果果學習好是因為聰明,我們糖糖不行,好笨的”
請各位家長仔細回想一下,在對待孩子學習問題上,您是否有過下面這些行為?
行為一:過分看重考試成績。
孩子:“媽媽我想吃壽司“
媽媽:“吃什么吃呀,考得這么差“
家長過分看重成績,會讓孩子認為學習是為家長學的,一旦有了這樣的想法,孩子在平時的學習中就會變得很被動,對學習很難再產生興趣。從孩子的內心來看,他們并不十分看重自己的學習成績,反而更在乎家長對分數的反映。
總結,家長如果過分看重考試成績,會讓孩子認為上學和考試是為了家長,從而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
行為二:總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
媽媽:“你看人家果果學習多認真,你就不能多向人家學學“
有些家長獲取認為這樣的比較會激勵孩子更加努力的學習,可事實上,無論家長出于何種動機,在他說出: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時。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孩子聽到這樣的話,只會產生三種反應。
1、安全感喪失。因為父母更關注別人家的孩子。
2、我不被父母接受,成為別人才是好的。
3、父母對我的愛是有條件的。
家長如果只是偶爾一次說這樣的話,興許對孩子的學習能起到一點積極的作用,但經常這樣說的話,無疑會讓孩子產生厭惡和抵觸心理。
甚至會消極地認為,反正自己怎么做父母都不滿意,那還不如什么都不做了。
總結,家長總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容易讓孩子產生厭惡和抵觸心理,從而影響學習興趣。
行為三:家長本身從不學習。
很多家長回家后就只顧看電視,玩手機,很少去看書、學習,這種沒有學習氛圍的家庭環境會讓孩子覺得:大人就是好,下班就能看電視,我下學了還得寫作業。
慢慢的孩子會認為學習、看書就是件苦差事。
總結,家里沒有學習氛圍,會讓孩子覺得學習沒有樂趣。
行為四:不恰當的言辭。
有些家長為了激勵孩子,會故意說出一些刺激人的話。比如:“我看你這次考試肯定考不過果果”“我猜你這一次一定沒有上次考得好”這樣的話,固然有可能激勵到孩子,但同時也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所以就算想激勵孩子,家長也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辭,出口傷人的激勵要不得。
總結,激勵孩子要注意自己的言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