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剛入學,在大家忙著收拾行李、準備書本,結交新朋友的時候,廖雨葦已經開始準備數學學院拔尖班的選拔了。
之后,她順利通過考試,轉入數學學院,再后來,她就一直在數學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如今,她已斬獲了兩所雙一流高校的預錄取offer,成了直博統計學的準研究生。
為什么“死磕”數學?廖雨葦笑道:“我承認我有賭的成分!”
數學有趣且有用!
廖雨葦是來自四川大學數學學院的大四學生。“數學有趣且有用!”在她的眼里,數學把很多冗雜的知識提煉成了定理,用定理又能一步步的解決并挖出更多的“寶藏”。
數學讓鉆研它的人能以一種嚴謹的角度去探究生活中的現象,“比如我喜歡的概率論和統計學。”廖雨葦說,學習這些學科的時候會覺得自己正在更深入地了解周圍的世界,對于數學的興趣也會越來越濃烈。
“發現喜歡以后,就是在數學的這條路上越走越堅定。我也從來沒有想過其他的路,順理成章地就走下去了。”談及喜歡統計學的原因,廖雨葦說,因為自己一直往數學這條路上走,學的越多越覺得自己渺小,感覺還是應該認真選擇適合自己的領域好好做下去。“所以選擇了統計學,碩博讀應用性強的專業還是比較接‘地氣’吧!”
我當時太在意得失了!
當然,任何專業的學習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在大二那年,廖雨葦失落了好一陣子。“其實自己并沒有那么優秀!”繁重的課程任務,更加艱深的內容,生活上的瑣事……堆砌在一起,她感到迷茫和彷徨。
在數學學院這個“神仙打架”的地方,全國各地喜愛數學的學子相聚于此,互相比拼,各自奮斗,那自然是高手過招。
“拿一些很抽象的課程來舉例子吧,比如抽象代數,正如其名,是真的很抽象,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埋頭鉆研,有時候怎么學都學不懂,要花大把大把的時間來研究。”廖雨葦無奈地說:“但有一些悟性很高的同學則是學一學就會了,考試也不需要怎么準備就能輕松滿績!”
“最大的問題是覺得時間太緊張了,永遠不夠用。”數學是一門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的學科,對于廖雨葦而言,一方面課上接觸的知識太多,需要不斷地預習、復習,另一方面則是大量深奧的概念、理論、習題需要源源不斷的時間和熱情去理解和完成。
廖雨葦經歷了一段較長時間的低谷期,那時她很難平衡學習和生活的關系,學習遲遲見不到成效,也很容易精力分散。“被成績焦慮包裹著,懷疑自己很多事情做不好,也懷疑自己的人際關系能夠處理得完美妥帖。”
“似乎所有的事情都跟著一起來了!每個周末都沒辦法騰出足夠的時間來學習。”廖雨葦說:“現在就是后悔基礎打得不夠牢。在那段彷徨迷茫的時間沒有任何進步,我當時太在意得失了,錯過了很多機會,浪費了很多寶貴的時間。”
無愧于心就好!
走出低谷,廖雨葦的朋友們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廖雨葦很感謝她的室友們,幾個女生互相幫助,督促學習,心思澄澈,整個寢室的學風也很不錯,相約去圖書館自習也是常有的事。
她還加入了其他專業考進數學學院的同學一起組成的微信群。平日里他們會互相分享筆記,集思廣益;會一起約學習局,一起干飯放松;期末還會定期自發組織一個小會,在群里分工合作,互相分享難題,互相扶持,互相激勵,互相打氣。群友們毫無保留、互幫互助的熱烈氛圍在無形之中給廖雨葦打了定心針。
在朋友的幫助下,對生活也有了更深一層的思考后,廖雨葦逐漸完成了自洽,她漸漸感受到時間的力量。“一切都會有它應有的安排,哪有一帆風順的事呢?”她慢慢調整了心態,“人生一定是會有遺憾的,盡力而為,無愧于心就好。”
發現真正喜歡的東西!
廖雨葦還分享了對自己在低谷期起更大治愈作用的方法。“就是去發現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很慶幸,我在大一喜歡了《概率論》,又在大二迷茫的時候喜歡上了《凸分析優化》,大三的《隨機過程》,盡管成績可能沒有特別拔尖,但我對這些課程充滿了熱情。”
正是每個學期都能“幸運”地發現自己真正感興趣的課程,廖雨葦覺得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充滿了力量,也開始期待每周的課程。這份期待在某種程度上大大減輕了她的焦慮,也漸漸沖淡了她低谷期的頹喪。
“其實還是感謝數學學院的學風很好。”廖雨葦說,“大家一下課就去圖書館,上課,自習室,三點一線。這樣的氛圍也會激勵自己更加努力!”
閑暇的時候除了進圖書館,廖雨葦還會擠出時間去做數學家教,偶爾還會去兼職平面模特。“因為當自己在某一個領域中持續受到挫敗,就會想著去尋找一件可以讓自己有成就感的事情。”她說。
被問到為什么選擇“死磕”數學這條路,她詼諧地說:“我承認我有賭的成分!其實,一方面是真的很喜歡數學,另一方面在數學專業讀博其實還很正常的,大家是真的都很勤奮和努力。我能選擇走自己喜歡的路,真的很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