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讀書?看看這些讀書之人讀書法
讀書需要因地制宜,需要根據讀書的目的、讀者的性情、讀書的條件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但,刨去個體性的一面,讀書還是有許多共性的。
因此,學習他人之法,才有意義。至少是可以借鑒,或得到啟發的。
一、尋個臭味相投的作家
許多人讀書,起步就困難,讀不進去,如同受懲罰一樣,一翻書就犯困。還有的人,書倒是能讀進去,就是干讀不怎么長進。這時,可以借鑒一下林語堂的臭味相投法。
林語堂表示,對于讀不進去的書,要果斷放下,并且要找一個跟自己性情愛好相近的作家來讀,這樣才能長進快。
林語堂寫道:“人必有一人中意的作家,各人自己去找去。找到了文學上的愛人,他自會有魔力吸引你,而你也樂自為所吸,甚至聲音相貌,一顰一笑,亦漸與相似。這樣浸潤其中,自然獲益不少,將來年事漸長,厭此情人,再找別的情人,到了經過兩三個情人,或是四五個情人,大概你自己也已受了熏陶不淺,思想已經成熟,自己也就成了一位作家。若找不到情人,東覽西閱,所讀的未必能沁入魂靈深處,便是逢場作戲。逢場作戲,不會有心得,學問不會有成就。”
當然,想要找到跟自己臭味相投的作家,也是需要廣讀書才能做到的。
或者是,找個博學之人來推薦。
二、跳著讀
讀不進去,還有個辦法,那就是跳著讀。
書,讀多了,就會發現,沒有多少書能夠稱得起為好書,沒有幾本書,每段話都是有用的。
批評家喬治·桑茲伯利說:“像狄更斯所寫的小說是可以濃縮的,雖然類似的情況并不多見。”
毛姆認為,書是可以跳躍著讀的。
柯勒律洽說《堂吉訶德》只值得從頭到尾看上一遍,以后隨便翻翻即可。意思就是說,書里有許多章節不僅枯燥無味,甚至荒誕不經,而讀者一旦懂得,就沒有必要再花時間去讀了。
毛姆表示,實際上,有個西班牙出版商把《堂吉訶德》縮成一卷,讀來興味盎然。
讀書一目十行的,其實,也就是跳躍著讀書罷了。
跳躍著讀書,一般是需要有廣泛的閱讀做基礎,讀多了,就會曉得哪部分是大致可略過的。
當然,對于武俠小說言情小說等含金量不高的通俗讀物,一般讀者都能夠做到跳躍著讀的。
所謂讀書快的,幾個小時就能讀一本書的,只能是跳躍著讀罷了。
跳躍著讀書,必然會漏掉部分內容的,想要跳讀又不錯過書之精華部分,那絕對不是一般讀者能夠做到的。
對于經典讀物,還是需要細讀的。而對于充滿口水的書,翻翻即可。
三、習慣重于方法
胡適認為,讀書的習慣重于方法。
胡適表示,“讀書無捷徑,是沒有什么簡便省力的方法可言的。讀書的習慣可分為三點:一是勤,二是慎,三是謙。”
首先,勤苦耐勞是成功的基礎,做學問更不能欺己欺人,所以非勤不可。
其次,買書的習慣也是必要的,閑時可多往書攤上逛逛,無論什么書都要去摸一摸,你的興趣就是憑你伸手亂摸后才知道的。
我也認為,努力重于方法,讀書并沒有什么事半功倍的方法,世上哪有什么捷徑——只有少數人知道的——假如真有一個捷徑,不可能不外傳,等大家都知道了,那它也馬上就失效了。
胡適還說:“總之,讀書是為了要讀書,多讀書更可以讀書。最大的毛病就在怕讀書,怕讀難書。越難讀的書我們越要征服它們,把它們作為我們的奴隸或向導,我們才能夠打倒難書,這才是我們的‘讀書樂’。”
這個,看起來是與林語堂的讀書法相悖的。
讀者各憑興趣,各取所需吧。
無論讀書,還是學習,都是避免不了辛苦的。
就連玩游戲都是要沖過重重難關,假如游戲一點難度都沒有,那人們就會覺得索然無味了,給人不了成就感和滿足感。
把讀書培養成一種生活習慣,一種生活方式,才是關鍵,如此,就不會將讀書當成一種負擔了。
正如福樓拜所言:閱讀,是為了活著。
四、讀書要有中心
朱光潛建議,讀書要有中心,圍繞一個中心去選書讀書,讀深吃透。
他說:“讀書必須有一個中心去維持興趣,或是科目,或是問題。以科目為中心時,就要精選那一科要籍,一部一部的從頭讀到尾,以求對于該科得到一個賅括的了解,作進一步作高深研究的準備。”
這種方法是比較適合做學問的人用的,如果自己不想做學問,可不必糾結于此。
有人總說,自己讀書過后就沒印象了,這大概與讀書太快太雜有關,朱光潛倒是為讀者提供一個增進記憶的方法。
朱光潛說:“讀書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統組織。比如看史書,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與政治的關系,則全書中所有關于這問題的史實都被這中心聯系起來,自成一個系統。”他認為,所得的新知識必須與舊有的知識聯絡貫串起來,才能在人的腦海里落地生根。
讀書雜,可以使人知識面豐富,但的確不利于形成系統,不利于記憶。
世界太大,書也太多,要想有所建樹,還真得專一不可,否則,一生的時間根本不夠用。
五、沉潛剛克,高明柔克
呂思勉是個大學問家,自學成才者。“沉潛剛克,高明柔克”,呂思勉認為做學問不外乎這兩種方法。
“前一種是深入乎一事中,范圍較窄,而用力卻較深的。后一種則范圍較廣,而用功卻較淺。這兩種方法:前一種是造就專家,后一種則養成通才。”
魯迅大抵也是堅持這兩種方法的,魯迅說:“我們自動的讀書,即嗜好的讀書,請教別人是大抵無用,只好先行泛覽,然后抉擇而入于自己所愛的較專的一門或幾門;但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和現實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
當然,魯迅更進了一層,主張將讀書跟生活聯系起來。
六、不強記
曾國藩在家信中言:“植弟前次信中說身體不好,我覺得讀書不要求強記,這也是養身之道。凡是要求強記的人,有一種好名的壓力在他腦子里,反倒記不?。蝗绻麤]有好名的心,記也可,不記也可,這種思想便輕松沒有包袱,反而覺得安靜舒暢,或者反而能記一點也未可知。這是我的經驗之談,植弟試著體驗一番。”
老舍說自己讀得很快,而不記住。“書要都叫我記住,還要書干嗎?書應該記住自己。對我,最討厭的發問是:‘那個典故是哪兒的呢?’‘那句書是怎么來著?’我永不回答這樣的考問,即使我記得。我又不是印刷機器養的,管你這一套!”
讀書,順其自然一點吧。
人的腦袋不是裝書的機器,真正的讀書也并不是為了記住而讀,否則,人不成了書的奴隸。
讀書,主要在于學以致用,在于取得自己的思考和體驗。
王國維說:“人生過處唯存悔,知識增時只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