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九月的開學季,不少家里有即將升小學的家長憂心忡忡,比如“不會寫字、拼音還不會、十以內加減法還不能對答如流,坐不住、專注力不夠,不合群……”等焦慮和擔憂時刻籠罩心頭,當然也有不少家長可能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比如“完美的幼小銜接”“加速跑、超前學”,所以迫不及待的想讓孩子去檢驗學習成果。
小學是人生的基礎,一年級是小學的基礎。告別三年幼兒園悠游自得的生活,一年級的孩子正式開始了嚴肅、活潑、團結、緊張的學校生活:有規范的課堂學習、有團結一致的集體生活、有自由活潑的課間休息。
這不僅是他們學習知識的開始,也是他們和這個世界更加獨立相處的第一步,更是他們學習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的開始。
作為一個剛剛陪孩子走過一年級的老母親,回首這一年的心路歷程,特別想將這一年還熱乎的養育心得分享給大家。于是,經過和身邊一些家長朋友的深入探討,特地整理了一份幼升小“特別清單”,送給新生一年級的家長們!
這不是一份簡單的事項般的列舉,不是提醒你要為孩子做好這樣那樣的入學準備,而是分享如何陪伴孩子堅實走好漫漫求學路的第一步。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共同構成了現代教育的主渠道。本文將重點圍繞孩子和父母、孩子和孩子、孩子和學校(老師、課堂、課間)、孩子和自然以及家長和老師、家長和家長這幾個方面來談一些經歷和體會。
錦囊一:
不可忽視的入學“儀式感”
幫孩子順利走進小學生活,“儀式感”是個好幫手。中國青年文學作家八月長安曾寫過這樣一句話,“人總是需要一些儀式的,儀式給人莊重感和宿命感,給人信心”。
我們終其一生,都是在成為我們自己。面對孩子步入小學的這一關鍵時刻,借用儀式感,幫助孩子對即將開始的新生活充滿希望,幫助他在即將到來的新環境中找到歸屬感和安全感。那么,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呢?
01
在陪同孩子開學報到的時候,鼓勵孩子自己參與入學登記報名的每個環節。比如班級參觀、校園環境熟悉等活動中,讓孩子在前、家長跟隨,讓孩子體會到自己今后就是學校的一員、也是學校的一位小主人。
02
在開學之前的那個周末里,可以做很多儀式感的事:
讓孩子參與準備學習生活用具的全過程,比如一起逛文具店準備學習用品、給新書包書皮,在書皮上寫上班級和姓名;
準備一個有趣的自我介紹,并進行“演練”(對于怯場害羞的孩子,提前準備下很管用);
一般校服如果提前發下來,那就讓孩子穿著校服到照相館去拍一張標準的、正正經經的入學照片(藍底2寸、1寸的都準備好),留下孩子作為小學生的第一個形象照,開學后建立學籍檔案也需要用;
和孩子一起準備好開學第一天要穿的校服(很多學校都有多套校服,家長一定要分清楚,一開始孩子都是迷糊蟲)、收拾好書包;
給孩子準備一束花或者一個盆栽,布置孩子的臥室,比如在墻上貼上一串藝術字“恭喜……(孩子的全名)成為一名小學生啦”,前一晚提前準備好,等孩子第二天醒來就能看到這些精心準備的場景。
03
開學第一天:
盡量早點到校,陪同孩子進班級(雙職工家庭請至少一位家長請假陪同孩子上學),如果不能進班級,那就在學校門口,一定要留個合影;
遇到新生家長,請父母主動熱心和新同學家長打招呼,并介紹孩子;
遇到校門口迎接的老師,請父母主動問好,作出良好的榜樣示范;
新生一般在下午4點前就下課,請盡量做到按時去接孩子,讓孩子在列隊走出校門的那一刻就看見父母,這會成為他喜歡上學的動力源泉之一;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儀式感”——關于稱呼的改變,很多家庭習慣于稱呼孩子的乳名或者小名,請從入小學開始的第一天就正式地用孩子大名來稱呼,這也是向孩子展示:他將是個獨立的人了。
入學“儀式感”中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其實能讓孩子感受到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開始,培養孩子對新身份的認同、對新環境的適應、對新生活的憧憬!
錦囊二:
讓孩子喜歡學校的老師和同學,勝過一切
在Willingham《為什么學生不喜歡上學》的書中,闡述了一個核心觀點“學習違反了大腦思考的本性”。也就是說,學習本來就是反人性的,學習需要大腦思考。小學生活完全不同于幼兒園,課堂學習是學習的主要形式,穿插著的課間活動是孩子們放飛自我的調劑品。
孩子能主動融入和參與到課堂學習和課間活動中,也就掌握了在學校學習生活的最重要的一個游戲規則。那么,讓孩子喜歡學校的老師和同學,家長能做些什么呢?
01
多找機會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在班級群里,盡量第一時間呼應老師。
比如,老師布置作業、下達一些班級通知或者活動等家長及時給予反饋,家長報名帶著孩子積極參與班級活動等,這些都有助于家長了解孩子學校情況,也能讓孩子感受到增進家長和孩子對班級的歸屬感和榮譽感。
和各科老師都要勤溝通,但我不主張接孩子放學時候找老師“聊天”,那樣會給孩子們帶來不安全感:“媽媽和老師聊天,是不是我做錯了什么事兒。”
微信留言的方式是最好的,比直接致電更能尊重老師的時間,也可以給老師預留一些對孩子情況的整理時間。
02
檢查作業和進行作業反饋,也是特別好的溝通樞紐。
在一年級階段,要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家長要“扶孩子上路”:尤其要認真對待作業檢查和作業反饋。
我一般會將孩子在家學習和完成作業的情況及時反饋給老師,然后也順便向老師詢問孩子在學校的表現。
老師們在批改作業的時候,相比看到“已完成作業。某某某。”,他對有作業情況描述的簽名反饋會更加重視,一般會就孩子在校學習的表現進行客觀陳述,這其實也是家校共育的體現。
無論是老師回復“上課積極動腦,愛舉手發言”還是“上課注意力有時不集中,愛講小話”,我們都要做到平和以待,積極正面引導孩子,給孩子時間去成長,讓他喜歡上學校的老師,這是他愛上課堂學習的第一步。
03
家長能記住班上孩子的姓名以及一一對號入座,也會讓孩子更好地和同學和睦相處。
對孩子班上的同學,一方面家長要留心關注孩子在家經常提到的同學的名字和小故事,另一方面家長在送孩子去學校,要主動和同學以及同學家長打招呼、聊天。在一年級入學初,經常會出現這個同學忘帶文具盒了,那個同學忘帶作業本或者課本了;
到后期還會出現有的孩子很擅長解答某些題目,而有的孩子卻總是不理解。面對這些情況,老師在班級也會鼓勵孩子們要互相幫助。而家長要做的就是,從細節處著手,讓孩子感受到學校和班級這個新家庭的溫暖和愛。
孩子喜歡老師,課堂才會變得有吸引力;孩子喜歡同學,課間才會釋放自由玩耍的天性。
記得開學第一天,孩子放學后高興地說:“我太喜歡上學了,因為有課間休息,我們可以自由的玩耍;我太喜歡我們的老師了,課堂上他們有時候很嚴格,但課間從不管(約束)我們,有時候還給我好吃的。”這充分說明了孩子對自己支配時間的渴望,也表達了他對老師的雙向認識。
當時聽了這句話,我震驚之余身既感開心又倍加擔心:開心于孩子喜歡上小學,擔心于孩子會不會上課都想著玩的事。后來,時間證明這一切都是老母親的杞人憂天。
錦囊三:
“愛學好問會玩”的孩子,
老師和同學都喜歡
拋開有愛心、聽話、懂事、守規矩等“好孩子”常見標簽,我今天主要是談談我所認為的老師和同學們眼中的“另類好學生”標準:愛學、好問、會玩。這六個字看起來簡單,但對一年級孩子而言,這些要求可不低。
我參加過學校的兩次活動做義工家長,一次是班級里開展的活動、一次是操場上舉行的全校性活動(需要孩子們站立一陣),親眼目睹了一年級新生們給老師們帶來的巨大挑戰。很多孩子坐不住、站不住,管不住腿、閉不住嘴,東張西望、抓耳撓腮,老師們在維護秩序方面就需要花費很大精力。大家可以腦補下這樣的場景。
“愛學好問會玩”這6字箴言,體現了孩子的學習動機、學習習慣等學習能力和社交能力。作為家長,又能做些什么幫助孩子養成這樣的“新三好”品質呢?
01
愛 學
老師們說一年級的孩子大致分為三類,一部分是根本坐不住,在教室里或是上串下跳、東張西望、左鄰右舍講小話;還有一部分是老實坐著,但是“人在曹營心在漢”;還有一小部分屬于“愛學”狀態的孩子。
他們在課堂上很積極,踴躍發言、能緊緊跟隨老師。這樣的孩子,不僅專注力強,聽力理解力也更好。
比如,老師上課都是用書面語,對這樣的課堂指令“同學們,咱們現在開始上課啦。請你把語文課本拿出來,翻到第6頁。我們今天學習第一單元第二課,請大家注意聽講。”,有多少孩子能夠在老師幾句話說完之后,完全按照老師的指令落成行動呢?
一個調查數據顯示,全班能夠完全把指令做到位的孩子達到20%就不錯了。這句話蘊含三個指令,如果孩子的專注力和聽力理解力都不夠,孩子都沒辦法執行指令,更談不上愛上課堂學習了。
所以,讓一年級孩子“愛學”的前提是,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和抗干擾力,鍛煉孩子的聽力理解力,讓孩子能聽得進、聽得懂老師“課堂的話”。
02
好 問
“好問”比“愛學”對孩子們的要求又更深一步。孩子愛上課堂學習,表示孩子能被老師的內容牽著往前走。而在學習過程中,總會碰到不懂的內容。這個時候孩子選擇“繞道走”還是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確會形成不同的思考模式。
就像童行學院App時空之旅課程中,通過小葡萄和小栗子來不斷發問,帶領孩子們一起學習,啟發孩子們進行深度思考。孩子“好問”,說明他在思考,通過思考和找到恰當的方式進行探討,這種帶著問題的探究式學習也是童行學院一直提倡的。
我時常鼓勵孩子,無論在生活還是學習中,有任何不明白的一定要說出來。既鍛煉了孩子的表達能力,也促進孩子不斷思考。
有一次孩子放學回來神秘兮兮地說:課間跑去問數學老師問題,不僅弄明白了不懂的地方,還得到了老師獎勵的小零食。關于孩子的思考力和理解力,我們其實也可以從親子閱讀中來培養。(點擊鏈接:如何培養孩子終身受益的閱讀思維能力)
03
會 玩
“會玩”是一年級學生的最高境界。苦學的孩子很少有會玩的,而真正會玩的孩子,他的學習成績不會差。課間活動以及中午飯后午休前的自由活動時間,是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光。會玩的孩子,他不僅會設計游戲規則,還能照顧參與者的感受,更重要的是也會遵守學校的安全管理規定。
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曾說:“游戲是生命的主要元素。”會玩的孩子更適應社會交往,心理也更加健康。這樣的孩子,不僅同學喜歡,老師們也十分欣賞。在家里,家長可以多鼓勵孩子做活動組織者和帶頭人,尊重孩子天馬行空的想法,培養孩子的領導力和自信心。
“愛學好問會玩”折射出的是孩子的學習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幫助一年級孩子修好這一門邁向社會第一步的必修課。
錦囊四:
父母放下焦慮是攻破“三關”的制勝法寶
小學第一年,“寫字關、拼音關、作業關”是父母和孩子都必須面對的三大難關。
我的孩子是屬于聽力型學習通道暢通的孩子,他讀了大量的繪本但卻識字很少,也沒進行過幼小銜接,幼兒園大班時候學了簡單的認字,對數學進行了簡單的啟蒙。暑假孩子參加了十五天的寫字培訓班,我在家里和她一起看了一套學拼音的視頻和一套繪本,隔三差五的為他準備幾道數學作業。
所以,和眾多家長一樣,我帶著對孩子既擔憂又自信的復雜心情把他送進了小學。
01
關于“寫字關”
我們是部編版的教材,頭一個月語文學習是最簡單的“人口手天地人……”等認字,數學是要學會標準書寫0-9這10個數字。
所以,一開始面對的就是握筆姿勢和規范書寫的挑戰。這里不花筆墨闡述“寫作業時驚天泣地”的經歷,直接和大家分享如何應對“寫字的挑戰”:
第一,挑好的字(這個一定要放寬要求,他畢竟是個才學寫字的孩子),用紅筆圈起來或者劃星星、三角形等特殊符號予以贊許;
第二,在其他書寫一般的字中,將筆順寫的好的圈起來;
第三,家長引導孩子自己糾錯,比如對孩子說:你再看看其他還有哪些字能夠寫得更好呢?
第四,家長故意做書寫一般的示范,讓孩子當老師為家長糾錯,培養成就感和自信心。
02
關于“拼音關”
孩子所在的學校是過了國慶后才開始學拼音,大約一個月多點的時間就學完了。由于沒做過系統學習,拼音學習對我家孩子來說是巨大的“攔路虎”。
在這里和大家分享下我做過的一些輔助學習的方法:編故事法、轉盤法、搶答比賽、盲人摸象法,家長們也可以網絡搜尋其他更多實用的拼音學習方法。如果不是特別熟悉拼音的孩子,提前預習第二天老師的上課內容,非常重要,可以提高孩子課堂學習熱情。
對抗“拼音關”,我總結最大的體會是:讓孩子在玩中學,變著花樣強化他對拼音的熟悉度。雖然一個多月拼音知識會教完,但整個第一學期老師都會貫穿拼音的學習。家長要注意的是“急不來”,要在心中牢牢樹立一個信念:孩子今天不會不代表一個星期后還不熟悉,允許他按自己的節奏成長。
03
再說“作業關”
記得當時因為孩子不熟悉拼音、識字量也不大,在學期的前半段,讀題慢、題目理解也存在很大困難,直接導致做作業很慢。
到了第二學期,孩子適應后,我無形中對孩子要求提高,對于老師下發的數學報上的能力提高題,也要求他即便不會做也要理解。
結果總是鬧的雞飛狗跳,孩子每次都懼怕做數學作業的最后一題,哪怕是常規題,他都會發怵。
所以,面對“作業關”,除了過好“寫字關”和“拼音關”外,最忌諱家長有意拔高。
當我們再說“都講過幾百遍了,怎么還不會?!”的時候,請自嘲的想一想:我們都講了這么多遍,而孩子還是不會,問題不在孩子,其實問題在我們這。
要知道,思維本身就是一個看不見的能力,如果他今天還不能理解,那只能表示更下一層的思維能力還沒建立。面對陪同孩子寫作業,我們的關注點不能放在“這道題會不會做”,而是需要帶著愛去“看見孩子是如何學習、如何思考的“,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引路人。
面對這“三關”,我想和家長朋友們說的是:放下焦慮、聚焦優點、時刻鼓勵,把孩子的成長留給時間,這三大難關也就不攻自破了!
錦囊五:
入學第一年,我們不要總想當“甩手掌柜”
孩子的成長和教育,是一條單行線。孩子從出生到進入小學、中學、大學接受高等教育,這是一場馬拉松式的漫長學習經歷。在教育這個話題上,“欲速則不達”來形容再適合不過。為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在學校中取得好成績、生活中養成好品德,我們都希望培養出別人眼中的優秀兒童。
而小學的第一年,每個孩子都面臨一場全新生活和學習方式的挑戰,會有來自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壓力,所以更加需要父母來陪他迎接這些挑戰。我們不能光想著,課內學習完全是學校老師們的事,課外學習都是培訓班老師們的事。
一年級結束,孩子經過一個暑假的自我安排,他深知“學習是自己的事兒,但又不完全是他一個人的事兒”。我很認同。
孩子說:媽媽,我玩得忘形的時候你需要提醒我;我不會做的題,你需要幫助我;我做完的作業,你需要來進行檢查。我覺得孩子的認識一點沒毛病。
我們不要總想著當“甩手掌柜”,要做的就是陪伴,用心陪伴,用愛陪伴。走過這一年,我感到:在小學第一年投入更多精力和時間在孩子的教養上,是比任何其他事情更值得付出的。
最后,用臺灣作家張文亮的散文《牽一只蝸牛去散步》來結束今天的分享: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
叫我牽一只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
蝸牛已經盡力爬,為何每次總是那么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
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
彷佛說:「人家已經盡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
真奇怪,為什么上帝叫我牽一只蝸牛去散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