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實中很多人在選擇書籍閱讀的時候,都會先考慮興趣,選的書籍大部分都是自己感興趣的,這種做法會導致“閱讀營養(yǎng)失衡”、產出低效。高效能的閱讀,首先要調整好自己垂直型閱讀和水平型閱讀的比例。
一、打磨高效能閱讀的第一個技巧:學會垂直型閱讀。
垂直型閱讀是指以自己的專業(yè)領域為原點,縱向閱讀與專業(yè)相關的書籍。
這樣做有諸多好處,首先,垂直型閱讀能幫我們打造主場思維,無論我們遇到什么困難,都能退到自己的主場,理清思維,從自己的專業(yè)、主場思維去思考和解決問題。比如作者,它專注于市場營銷領域十多年,他不管遇到什么事,都會下意識的從營銷思維出發(fā),比如去咖啡廳喝咖啡,就會觀察這家咖啡廳的布局是否合理,飲品價格設計的是否科學;走進一家服裝店就會分析店鋪為什么選擇當下的打折策略、店員的待客策略是否可取;哪怕是遇到情感問題,他也會分析自己對另一半的營銷策略與對方的需求是否錯位,是否需要調整自己的營銷策略。
其次,垂直型閱讀能給我們帶來更好地產出。一方面是專業(yè)技能的產出,大量閱讀自己專業(yè)相關的書籍,能夠幫我們深入學習自己所在行業(yè)的相關知識,還能快速吸取自己行業(yè)前輩的經驗教訓,讓自己少走彎路,盡快成為所在行業(yè)的專才。另外一方面,是指文字作品產出,比如工作中撰寫的文案、報告,各種線上平臺撰寫的自媒體文章、專業(yè)答疑等。
在讀書的時候,我們應該以垂直型閱讀為主,水平型閱讀為輔。在書籍的選擇上,垂直型閱讀應該占70%,剩下的30%才是水平型閱讀(橫向拓展知識面)。
垂直型閱讀具體書目的選擇,可以觀察你所在公司里業(yè)務能力優(yōu)秀的前輩在讀什么書,參考他們的。另外也可以參考網上的一些靠譜推薦,比如豆瓣、專業(yè)人士的推薦。
高效能的閱讀要以輸出為目的,而想要有好的輸出,就要學會解剖讀書,建立自己的數據庫。
二、打磨高效能閱讀的第二個技巧:解剖讀書,建立自己的數據庫。
解剖讀書,就是將書本里的內容切割、去蕪存菁,找到有用的信息。很多人在讀書的時候有“劃重點”的習慣,這本是個好習慣,但是由于缺少目的性,標記又太混亂,到最后發(fā)現(xiàn)書里到處都是重點,搞得特別混亂。科學地解剖讀書有如下三個步驟:
第一步是確定讀書目標。在讀書前,要想清楚我為什么要讀這本書,目標是什么,是要解答某個疑慮,還是要找到某種方法,或者為了教育孩子尋找理論基礎,寫一篇論文等等。帶著目標讀書,能夠快速鎖定書中真正對自己有用的內容,避免無用內容,做到高效、準確。
第二步是確定屬于自己的“標記語言”。給不同顏色的筆或標簽,以及不同的符號賦予一個固定的意義,比如用紅色表示與自己工作、業(yè)務相關的重要內容,用藍色表示好詞好句等等,用圓圈圈人名,用方框框地名等等。我們一旦確定了屬于自己的標記語言,以后提取信息時就能變得快速且高效。
第三步是學會為書中有用信息做“索引”。為書中有用信息做好標記以后,還要學會給這些內容做索引。具體方法就是根據自己確定好的標記語言,在書的扉頁或空白處把你的標記語言寫下來,然后在對應的標記語言后一一寫下對應的頁碼。有了索引,以后一旦需要用到書里的相關內容,我們就能迅速定位,提高提取和產出的效率。除此之外,對于書籍中的一些有參考意義的圖、表等內容,我們還可以用拍照、截圖、復印等方法把這些信息收集起來,方便今后使用。
當我們讀完一本書,通過解剖讀書等各種方法獲取了書中一些有用信息之后,我們還應該建立自己的數據庫。我們可以用筆記本建立、電腦建立,或者用互聯(lián)網建立云端數據庫,比如利用諸如百度網盤、騰訊微云等網絡云盤,建立包括讀書筆記、摘抄、照片等的數據庫。
建立數據庫的關鍵在于為不同種類的數據建立不同的文件夾和檢索條件,方便日后管理。
注:內容梳理自原尻淳一《高效能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