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問題經典的永遠追問:“你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閱讀界也有三個追問:“為什么讀”、“讀什么”和“怎么讀”。
我們一一來看這三個追問,講完“為什么讀”,“讀什么”,今天來講“怎么讀”。

元代劇作家高明在《琵琶記》這部雜劇中寫了一通念白:“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關于怎么讀書,有很多方法,有深閱讀,淺閱讀,精閱讀,泛閱讀,每本書都不一樣,每本書適合的方法也不一樣,適用到人,也是不盡相同的。
在小學的時候,每到放假,學校就會給我們布置要必讀的書籍,還有讀書書物,一直到大學,學校都在關心我們的讀書。應該在經過了這么多年,我們應該知道怎么讀書?
讀書是一個慢工,是一個需要你付出時間,付出精力去做的一件事情,它不會在當下有什么效果,正如我們每天吃飯,有一個過程的積累,也有一個棄糟粕的過程。

在你年少時,遇到一本好書,是你的福氣,它能夠決定你的命運,或者成為你的指路明燈,確定終生理想。
怎樣讀書?先要培養一個讀書的氛圍。
幾乎無人否認這個事實,那就是:一個好讀書的家庭,就會有好的家風,有愛讀書的風氣,家長隨時都讀書,子女也會跟著讀,子女最先開始的是模仿,往往是身教大于言教,他會觀察你,模仿你。
家庭如果形成了閱讀習慣,對于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可謂終生受益。我們要采用“浸泡式”的辦法養成讀書的習慣。若你沒有這樣的環境,也不必糾結,你可以自己創造浸泡式環境來讀書,每天睡覺前,給出半個小時的閱讀時間,手機靜音,讓自己處于一個安靜、封閉的環境中,享受閱讀。
閱讀的習慣養成以后,就開始提高閱讀的速度,主要的途徑就是實踐,在實踐中不斷有意識地自我訓練,自我提高。我們不只要用眼睛看書,還需要動口、動心、動手。經驗告訴我們,對一本書的閱讀認知通常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讀過,只是一個普通閱讀的層次;第二個層次是了然于心,就是說能清晰地講述全書的主要內容,對全書能做一番歸納整理;倘若還能對書中內容有所評析,并且結合其他閱讀,其他事實做出比較,這就上升到第三個層次即融會貫通的層次。

臺灣作家王文興所說:“真正的好東西讀一兩頁,滿意度跟讀一大部書沒兩樣”。
在我們習慣了快速閱讀,快速瀏覽的同時,對于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或者更好地理解書籍,我們要慢下來,慢讀書,慢讀才更見功夫。
慢讀主要用于精讀,這是能不能把書讀好的關鍵步驟。在精讀的全部過程中,快速閱讀只是其第一步,達到對全書有一個概括了解的目的,第二步則是逐章逐節,反復閱讀,邊讀、邊想,邊記下問題,圈點,畫線,評注,第三步是抓住重點,深入鉆研,認真理解,也許還會對書中有疑問的地方進行深究,得出自己的見解,最后一步就是對全書閱讀進行總結,做讀書筆記。
慢讀對于新知識的學習,新學說的研讀,新作品的鑒賞都是不可少的,慢讀才可能調動多種感官參與閱讀,做到“口動、心動、手動”,唯有慢讀才可能精讀,唯有慢讀才可能深度。慢讀也是深讀,是為了我們深層次地理解書中的內容,記錄好讀書筆記,反復閱讀,反復咀嚼,直到完全消化。
魯迅先生曾說過:“先看幾種名家的選本,從中覺得誰的作品自己最愛看,然后再看這個作家的專集,最后再從文藝史上看看他的位置,倘若要知道得更詳細,就看一本這個人的傳記,那便可以大略了解了”。
這種讀書法把快閱讀和慢閱讀、泛閱讀和精閱讀結合起來,當快則快,該慢則慢,這種的讀書方法給我們以啟迪。
在你不知道怎樣讀書的時候,可以按照此方法進行。讀書方法幾乎是一個沒有答案的選擇題,書籍各不同,書的海洋也是如此地波瀾壯闊,若偏執于一端,都不利于現代的閱讀生活健康進行,因此,找到合適你的方法,堅持下去,認真讀書,重建閱讀文化。

閱讀力需要長期養成,要分出層次來具體對待,由淺入深而循序漸進,急不得也慢不得,恰當地時速一直向前,在這個過程中,不需要你一直輸入,也要恰當地輸出,把自己所學主動分享給周圍的伙伴,或講或寫或畫都可以。
一個人的閱讀力是一個階段累積的過程,也是你認識事,認識人由淺到深的過程,不管是哪一種閱讀方法,還是要回歸于具體的事物上,堅持讀下去,我們也會讀得越來越深,閱讀力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真正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