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經歷一段叛逆的時光。發現孩子有叛逆的心理,有的家長會采用包容溺愛的方式,而有的家長卻選擇批評指責。
一般過于極端的做法,都對孩子的健康沒有好處。所以,有時候就不得不采用“講道理”的方式。可是,怎么講道理那?TA在叛逆期真的能聽進去嗎?
其實,在生活中父母給孩子講道理,基本上很難聽進去。其主要原因還是沒有掌握對方法,當然也不會看到效果。
孩子已經6歲了,心理上已經到了高速發展的階段,平時不但非常活潑,還經常用一種“大人”的口氣對我講話:“媽,這么晚了你該做飯了。”“媽,記得要隨手關門。”
現在大寶已經過了5歲之前的“猛長期”,思考能力也逐步提高,變得懂事了很多,我常常會發出感嘆:總算不那么操心了。可是再給他講道理上,依然會費些心思。
有一天,送大寶上學校之前,兄弟兩個鬧了點小矛盾,現在情緒上還有些低落。正當我送到門口,他卻說什么也不進去了。我以為他還在跟弟弟慪氣,就試圖給他講些道理,話還沒說兩句,他就有一種想哭的沖動,嘴里還說著:不聽不聽。
這時,正好一位老師走過來,蹲下對大寶說:你看看媽媽都蹲了很長時間了,都累了,咱們先讓媽媽站起來好不好。
大寶這時看向了我,點了點頭。老師接著說道:咱們先讓媽媽回家吧,老師帶你進去跟小朋友玩游戲,盡管這時大寶還是滿臉委屈,可還是跟著老師進去了,臨走還不忘給我說聲“媽媽再見”。
看到他這樣我很難過,他是因為自己的委屈沒有發泄出來,才有這么大的情緒。但同時我也知道,這時候給他講道理有些無濟于事,反而佩服起了老師的做法。
老師的做法為什么好那?
孩子同樣是鬧情緒,老師的做法是非常睿智的。她沒有直接對孩子講,你為什么生氣,發生了什么?而是,轉移了話題說媽媽的辛苦,這時他也是可以感受到媽媽也是不容易的,自己不應該還給媽媽惹麻煩。
當時跟孩子講道理,他根本就沒聽進去,而老師沒有講很多大道理,卻讓孩子自覺的懂了一些道理。可見,兩個完全不同的做法,其結果也是大不相同。
在我們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們經常對我們講,生活如何艱苦,我們要怎樣怎樣。他們想方設法的告訴我們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又是善惡。可是聽是一回事,聽到心里能夠理解又是一回事。
當時我們只管應承,對父母說的大道理根本一竅不通,就更別提怎么消化、理解了。或許等到自己慢慢長大,才知道對孩子講道理,講的好的話或許他們能聽進去點,講的不好就相當于白說。
每個孩子都有他固有的思維模式,不可能什么事都聽家長的,更不要指望,我說的對,孩子就一定要遵守,因為他們的認知還很有限。
讓孩子自己懂得道理,多用""蘇格拉底式""提問法
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孩子不懂道理,硬要給他灌輸下去,只會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其實,在給孩子講道理時,多用""蘇格拉底式""提問法,就是前面老師的做法,讓孩子自己明白道理,才能收獲更好的效果。
蘇格拉底的提問法是指:發生矛盾造成當事雙方爭論不休,通過陳述和提問,讓對方說的話出現問題,就加以反駁,讓對方只能說正面的觀點。
比如,利用提問和回答的方式,讓孩子獨自思考、理清思路。
我和孩子一起聊天,他很想要個小火車,可是我并不想買給他。
媽媽:“你真的想要那個火車嗎?”
孩子:“是,媽媽,沒有它我很難過!”
媽媽:“家里不是,有這樣的小火車嗎?”
孩子:“家里那個,沒有這個好玩!”
媽媽:“為什么沒它好玩,這不都一樣嗎?”
孩子:“這個輪子是完整的,沒有磕碰!”
媽媽:“它不和家里的一樣嗎?只是這個有點新。”
孩子:“對,我覺得新的好一點!”
媽媽:“它們兩個功能都是一樣的,現在新一點,玩幾天就舊了,我們還要花這么多錢能買很多好吃的,你覺得買這個真的合適嗎。
孩子:“……”
說道這里可能孩子自己就會想了,這個玩具到底值不值得。同樣的玩具,卻要多花冤枉錢,有錢還不如買點好吃的,到最后就會打消買玩具的想法,還學會了動腦放大思考。
類似的事情我們古代圣人孔子也做過,他是用在數學上,后來他的學生這樣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同樣也是用問答發,引發別人思考。
陶行知先生也曾講過,孩子們有問題就讓他們問,可以讓他們在解答問題中,累積知識量,開發思維。
平時在跟孩子聊天的時候,要讓他們能夠感覺跟父母是平等的,哪怕是再忙也要耐心的跟孩子講話,讓他們心中感覺到你是愛他的。這樣溝通起來,才更容易讓孩子專心的思考下去。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陽光育兒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