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又有人在曬自己的“乖兒子”,配文是:我的兒子真乖,讓干什么就干什么,脾氣還很好,真的好喜歡他呀。之后也有人評論說:我家孩子特別喜歡頂嘴,都不能說,說一句就頂一句。唉,我也想有個“乖”孩子。下面也有很多朋友評論,表示羨慕。一時間我腦子就沒轉過圈,父母想要的究竟想要的是天真無邪的孩子,還是只聽話的“乖”孩子?
父母多半喜歡“乖”孩子,并不是無跡可尋。因為“乖”孩子更容易被掌控,在他們面前會更有成就感。但孩子“乖”是好事嗎?別天真了,有兩點危害讓父母欲哭無淚。
過度“乖”的孩子,一直活在別人的眼光里
我從小就是別人眼中的“乖”孩子,父母不在家,我會打掃家里的衛生。別人跟我爭搶什么東西都會讓給其他小朋友,也從來不會主動給父母提要求。再喜歡的東西,媽媽說不買,好,那就不買。長大之后,為了維護為我“乖”的形象,一直都是謹小慎微,說話都是小心翼翼的,怕惹別人不開心。跟別人有不一樣的意見時,通常會保持沉默。
因為一直活在別人的眼光里,所以我不知道想做什么,自己適合做什么。畢業之后,父母很發愁,因為他們不知道一直到大這么“乖”的姑娘,沒有自己想法和主見。直到結婚有了孩子之后,才逐漸的改變想要變成一個“壞”人。不去過多考慮別人的想發,不在乎別人的眼光,不被別人的聲音左右自己。
當“乖”孩子只活在別人的眼光里,沒有自己的價值判斷和自己的喜好。他們會過得不開心,當孩子過得不好,看別人臉色行事,看見同齡人就像老鼠看到貓。父母也會責怪自己讓孩子太“乖”,但那時已經欲哭無淚。
過度“乖”的孩子,會形成討好性人格
父母們經常會告訴孩子,要善良,要當一個“乖”孩子。但是卻沒有告訴孩子,沒有鋒芒的善良,只能是軟弱。沒有說善良的孩子會被欺負,沒有說別人會拿我們的善良作惡。那些討好性人格的人,本質上都是非常善良的人。他們不會拒絕別人的請求,因為一旦拒絕別人,自己就會非常內疚,感覺自己做錯了事情。
這樣的孩子心底很善良,但當他委屈了自己的善良,在別人看來只是卑微的討好,也會成為被欺負的對象。如果孩子在外面是這樣的處境,父母還會開心自己教育出來一個“乖”孩子嗎?
父母總是希望自己教育出一個“乖”孩子,但往往在教育的時候會曲解意思。認為“乖”就是單純的聽父母話,順從父母的想法,父母認為不能做的事情就堅決不能做。不,不是這樣的。乖孩子是擁有對他人情緒的感知,我能體諒你的想法,但是我有自己的主見,我能堅持自己的看法。“乖”孩子應該是水,雖然無形,但是堅韌。
因此,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一直說個不停,非要讓孩子照著自己的來。而是要用耳朵多聽孩子的想法,讓他有自己的主見。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好孕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