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情景是不是很熟悉:
你早早地起床,一邊收拾房間,一邊為孩子準備早餐。6:30,牛奶、雞蛋、面包準時端上桌,你就開始一遍一遍地叫孩子起床。不知叫了多少遍,一直快要到7:00了,孩子才懶洋洋地起來。胡亂刷刷牙,抹兩把臉,坐到飯桌前用最快的速度對付這頓早餐。
這時,你為孩子疊被子,收拾凌亂的衣服、物品,嘴里還不停地嘮叨著:"看看你,老是把房間弄的亂七八糟,讓人跟在你屁股后面收拾。每天讓你起床都喊破嗓子才動,要是媽媽一叫你就早點起來,不是就不用這么緊張,也不會老是遲到挨批評了……"
孩子對你的話充耳不聞,只顧胡亂吃幾口,用手背抹抹嘴,抓起沙發(fā)上的書包,轉(zhuǎn)身就往外走。
這時你又著急了,追在孩子身后喊著:"著什么急呀,就吃這么幾口呀,一上午的課呢,會餓的。哎,上學的東西都帶齊了嗎,別又落下什么,每天都得讓人提醒……"
一個早晨就在你的嘮叨聲中過去……

你是好心的父母,你卻變成了"碎嘴婆子",嘮嘮叨叨,沒完沒了,讓孩子厭煩,結(jié)果是,說什么孩子都聽不進去。
嘮叨的形式,基本上是重復的陳詞濫調(diào),類似的話反復說很多遍,就像一只蒼蠅盤旋在孩子的耳邊,直聽得孩子耳朵"磨"出老繭,身心也被折磨得急躁不安,容易使孩子心煩意亂,無法進入正常的學習狀態(tài)。
嘮叨的內(nèi)容也大多是指向孩子的弱點、缺點,沒完沒了的數(shù)落和冷嘲熱諷,就算說的是好話,也多半是"不要這樣""不許那樣"的話語。

重復式的嘮叨讓孩子心煩,同時對父母的嘮叨產(chǎn)生依賴感,慢慢地,不嘮叨的事情孩子就做不好。
批評式的嘮叨容易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讓孩子對自己越來越缺乏信心,甚至產(chǎn)生強烈的逆反心理。
隨意式的嘮叨容易讓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對需要記住的重要事情常常當成耳邊風。
"在學校要聽話啊!"
"作業(yè)做完了嗎?抓緊啊!"
"多吃點有營養(yǎng)的,身體好。"
……
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希望得到自主。父母過多的嘮叨會讓孩子產(chǎn)生自我保護式的逆反心理,消極對抗、沉默不語、或者干脆與父母針鋒相對以至于惱羞成怒。
心理學研究證明:
反反復復聽同樣的話,會讓人產(chǎn)生一種習慣性的模糊聽覺,也就是明明在聽,卻根本不往心里去。
這是長期重復聽同樣的聲音而產(chǎn)生的一種心理上的不在乎。

父母跟孩子正確的溝通方式應(yīng)該是這樣的:
首先在對孩子講話前要經(jīng)過一番理智過濾,不能隨意開口就來。
有個小情景:
媽媽規(guī)定孩子在做好作業(yè)再開飯,但是過了一會,飯還沒有燒好,心里又擔心孩子肚子餓,就沒事找事地說:"你餓不餓?要不先吃點東西吧"這種自相矛盾的話通常因為父母沒有想清楚就安排孩子。
其次,吃飯前吃飯中不要嘮叨。嘮叨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影響孩子的食欲,影響消化吸收功能。
嘮叨成了習慣后,要學會克制,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他們不需要時刻嘮叨的話筒,他們需要的是溫馨和諧的成長環(huán)境。
父母對孩子的不滿意,不需要用嘮叨來展現(xiàn),可以找時間認真地跟孩子談話,明確指出孩子的錯誤,給孩子時間讓他自己思考。
聰明的父母會做有效溝通,而不是對孩子不斷地叮囑,不斷地提醒,不斷地督促。
把嘴巴緊緊"叮"在孩子身上的做法,只會讓你變成吃力不討好的父母。
來“中國網(wǎng)”(CIIC_China)官方微信,回復“部位”,告訴你一個減肥小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