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6月25日,今年基金經理離任數量已達到142人,創近8年來同期最高。其中,知名度較高且“一拖多”的老牌基金經理的“清倉式”離任,一般都是離職的前奏。
作者 |陳暢
來源 |市界
基金經理離任潮愈演愈烈。
進入6月,幾乎每個交易日都有基金經理離任公告發布。僅6月19日和20日兩天時間,就有11位基金經理離任,包括廣發基金代宇、民生加銀基金何江、海通資管李亦星等。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25日,今年基金經理離任數量達到142人。而2016年至2022年同期,公募市場基金經理離任人數分別為70人、75人、77人、114人、124人、136人和125人——今年基金經理離任數量創近8年來同期最高。
針對基金經理離任潮,有聲音稱,他們之中有的卸任基金經理后就離職公司,而離職時間,正值基金公司年終獎發放之際,或有“拿錢走人”的意味。
全聯并購公會信用管理委員會專家安光勇向「市界」分析,基金經理離職與年終獎發放有關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畢竟,年終獎是金融行業普遍存在的激勵手段之一,對于基金經理而言,也是重要的經濟回報,可能比工資要高。
券商中國等多家媒體曾做過調查,一般來講,管理百億規模的基金經理年終獎,普遍能超過300萬元,頂流基金經理年終獎達到千萬元更是大概率事件。
然而,基金經理離任后,原本沖著明星光環購入基金的投資者,在去與留的問題上無疑會產生糾結。與此同時,部分基金經理投靠更大的公募平臺,也變相造成中小基金公司缺人、搶人現象加劇。

老牌基金經理頻跳槽
「市界」觀察到,在離任基金經理中,不乏知名度較高,或是“一拖多”的老牌基金經理,這種“清倉式”卸任,一般都是離職的前奏。
今年4月,民生加銀基金發布公告稱,公司副總經理于善輝因個人原因不再擔任民生加銀康寧穩健養老一年A、民生加銀卓越配置6個月等多只產品的基金經理,合計管理規模約90億元。
6月,中郵基金公告稱,基金經理任慧峰離任中郵趨勢精選、中郵價值精選、中郵風格輪動、中郵核心競爭力、中郵睿澤一年持有5只產品基金經理。
同月,富安達基金公告稱,基金經理吳戰峰離任富安達科技創新混合、富安達消費主題混合等6只產品的基金經理。據報道,這位公募老將因個人原因離職。
據悉,吳戰峰有著15年的基金經理從業經驗,在富安達基金任職年限超7年。在他之前,今年2月份,在富安達基金任職時間超10年的基金經理張凱瑜亦離職。
對于基金老將接連流失的現象,富安達基金對外回應稱是“個人原因”。但也有業內人士分析稱,富安達基金成立已經超過10年,公司的管理規模上升乏力,可能導致老牌基金經理“出走”。
還有恒越基金的高楠,被認為是公司的頂梁柱。2021年末,其管理規模一度突破了120億元,成為個人系公募中為數不多的百億基金經理。未卸任前,其所管產品規模占整個恒越基金管理規模的近8成。因業績表現佳,高楠還逐步被提升至公司的權益投資部總監、總經理助理,然而,這些都沒能阻止高楠的離開。
據界面報道,高楠此次或許是被上海的同業挖角,或將跳槽到另一家基金。
另外一個現象是,中小型公募基金公司是基金經理流失的“重災區”。
今年以來,融通基金已有5位基金經理離職,德邦基金離職4人、大成基金離職3人、中加基金離職3人。相反,頭部基金如易方達基金、匯添富基金、富國基金等公司,前五個月都“只進不出”。
由此可見,基金行業的龍頭效應越來越鞏固,而中小公募基金公司在缺乏產品、業績和渠道等優勢的同時,又要面臨基金經理流失這一重大考驗。

▲
(圖源/視覺中國)
基金經理換人,往往令投資者措手不及,持有的基金該拋還是留,是他們關心的話題。
5月8日,招商基金一天之內發布9則基金經理變更公告,宣布基金經理王垠因個人原因離任多只基金產品。在離任之前,他在招商基金管理的公募基金規模超過300億元,5年來任職回報為33.90%,平均年化收益為6.48%。
消息一出,部分投資者立即表示,“換人了,那我也清了”“王垠不管了,換了新人,他們值得信賴嗎?”
顯然,投資者希望基金公司換人前早發公告,為自己留下撤出時間,但這種想法似乎很難實現。
河南澤槿律師事務所主任付建律師告訴「市界」,根據證監會發布的《基金管理公司投資管理人員管理指導意見》第33條,公司應當嚴格遵守有關信息披露的規定,及時披露基金經理的變更情況,自公司作出決定之日起兩日內對外公告,并將任免材料報中國證監會相關派出機構。
“從上述規定可知,公司走完基金經理離任流程后,要在兩日之內進行公告。”付建稱。
但安光勇指出,基金經理從提出離任到正式發出公告需要一定的流程。具體流程可能因公司而異,通常包括基金公司內部的審批程序、合同解除談判等環節。此外,基金公司也需要確保順利交接管理權,包括確定接替的基金經理,以及向監管機構報備相關信息。
安光勇預計,“整個流程的時間可能會因公司的具體情況而異,但通常需要數周到數月的時間。”

拿完年終獎就走人?
在離任或離職原因描述上,各基金公司說法不一,但往往僅用幾個字就簡明概括,包括個人原因、工作調整、內部調整、業務調整等。這讓外界對基金經理離任或離職的真實原因不得而知。
而目前的這波離任潮而言,由于正踩在了剛發完年終獎的時間點上,市面上就產生了基金經理領完年終獎就“撤退”的猜測。
業內人士表示,一般而言,大多數公募基金年終獎發放時間較晚,普遍為次年4-6月份。
早在今年2月,基金經理離任潮跡象初顯時,就有公募人士預言,由于基金公司年終獎發放時點的限制,正式的離任潮大概要到三、四月份才會大范圍顯現。屆時可以算得上是新老東家對基金經理爭奪最激烈的時刻。
6月以來,基金經理離任速度有所加快,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或許是對上述猜測的一種印證。
通常來看,基金經理這個吃香職業,年終獎都不低。有基金從業人士向「市界」透露,大牛市時,基金行業年終獎的普遍標準是12~18個月的月薪,有公司開出30~50個月的月薪作為年終獎。
券商中國此前報道,中大型基金公司的明星基金經理考核前列出年終獎金超過1000萬元或是正常現象。

▲(圖源/視覺中國)
其實,為了避免基金經理“拿完年終獎就走人”的情況發生,基金公司早就有所防備,它們想出的辦法如出一轍,即分時段、遞延發放年終獎,以減少基金經理拿錢走人的沖動。
有的基金公司是三四月份或年中才發放上一年的年終獎,有的年終獎是按比例分三年遞延發放。“如果基金經理對于年終獎的激勵不符合其預期,或者認為與其績效不匹配,可能會成為他們離職的一個因素。”安光勇稱。
但他同時表示,基金經理卸任或離職的背后原因通常是復雜的,除了年終獎外,還可能包括職業發展機會、工作壓力、公司文化、個人理念與公司的匹配度等多種因素。
業績虧損往往是導致基金經理離任的重要原因。典型案例如:今年3月,鵬華創新未來發布公告宣布王宗合卸任時,他所管理的鵬華創新未來成立2年半時間虧損超44%;6月,向偉離任浙商基金經理時,其任職回報有7只基金收益為負,其中浙商智選領航三年持有A在向偉任職期間虧損超20%。

搶人加劇,基金經理去向如何?
從最新曝光的基金經理離職去向來看,不少基金經理沒有“奔私”或創業,而是繼續留在了公募,只不過換了東家。
據已知公開信息,今年4月份因個人原因離職的華泰柏瑞副總經理、固定收益部總監董元星,5月份即出任中信保誠基金公司總經理。
在同樣時間段、以同樣原因離職的英大基金權益投資總監湯戈,幾天后即被確認入職方正富邦基金。
今年2-3月份離職的多位基金經理,目前的去向也已經浮出水面。從長城基金離職的基金經理何以廣,已入職興證全球基金;從諾安基金離職的基金經理蔡宇濱,目前已入職招商基金;從中加基金離職的基金經理馮漢杰,已入職廣發基金;從中加基金離職的權益投資部負責人李坤元,目前已加盟宏利基金。
安光勇稱,基金經理如果是跳槽到更大的公募機構,意味著更多的資源和機會,包括管理更大規模的基金、執行更務實的投資策略和實現更廣闊的市場覆蓋。跳槽也可以帶來更好的職業發展前景、更高的薪酬待遇以及更好的工作環境等因素。
“每位基金經理的具體考慮因素可能不同,需要結合個人職業規劃、公司文化、待遇福利等多方面因素進行綜合評估。”
基金經理紛紛離職,對于中小公司來說,可能不是一件好事。
回想基金最火爆的2020年,以張坤、劉彥春、劉格崧、劉江、葛蘭、董承非等為代表的明星基金經理,展現出強大的“帶貨”效應,新品屢現,開售秒光的情形一再上演。
成也基金經理,敗也基金經理。一旦失去了明星經理的加持,基金產品的負面影響也隨之浮出水面。
天相投顧在研究基金規模受基金經理變動的影響后指出,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債券基金均存在百億級別以上的規模變動,這或許是因為部分基金經理的品牌效應,在某些基金經理不再管理其產品時,一些追崇該基金經理的投資者會選擇大額贖回基金,繼續去投資該基金經理新任職的基金。
歷史信息顯示,去年,原中歐基金明星基金經理周應波卸任5只中歐基金后,不到2個月的時間,產品被凈贖回了幾億到十幾億份;原興證全球基金副總經理、頂流基金經理董承非離職后,兩只基金半年合計縮水40多億份;原華安基金明星基金經理崔瑩離職后,半年單只產品凈贖回比例接近六成。
今年基金經理的離任效應目前還未完全落地,但可以預見的是,參考過往案例,對于一只公募基金產品而言,基金經理的離任或多或少都將對產品規模產生影響。
值得注意的一個背景是,今年5月份數據顯示,公募基金新發行規模陷入罕見冰點,發行份額僅為311.47億份,創下近五年的新低。基金經理離任為本就陷入銷售困境的公募基金公司雪上加霜。
如何穩住基金經理,已成為基金公司的當務之急。
根據去年6月施行的《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監督管理辦法》的要求,公募基金管理人應建立員工離職靜默期制度,基金經理等主要投研人員在離職后1年內,不得從事非公募基金投資管理等工作。
對此,業內人士認為,靜默期的規定使得基金經理跳槽成本提高,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減少基金經理的頻繁流動。

除此以外,越來越多的基金公司也開始采取各種措施來降低明星基金經理離任帶來的負面影響,比如,主動壓降明星基金經理管理規模,用“老人帶新人”的方式避免斷層等。
安光勇建議,在“自保”措施上,基金公司應及時公告和解釋基金經理離任或離職的原因、確保交接過程的順利,同時向投資者提供透明的信息和溝通渠道,加強對基金投資策略和績效的監測。此外,基金公司還可以通過建立穩定的團隊和健全的風險管理機制,來降低基金經理離職的影響。
「市界」查閱基金經理招聘信息發現,不少基金公司給出的月薪在八九萬元,全年16薪。為了留人,多家基金公司正加快推進股權激勵改革,將持有人、員工與基金公司的利益綁定在一起。
一方面是瘋狂挖人搶人,另一方面,基金人才的門檻越來越高,緊缺的現狀也不容忽視。
據公開數據,2018-2022年四年時間內,公募基金凈值增長至26萬億元,增長率為100%。中國證券投資基金協會6月20日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公募基金規模為26.68萬億元。
而同期基金經理人數增長至3262人,增長率約60%,基金經理人員的增速趕不上基金規模的急速擴張。
天相投顧相關負責人告訴「市界」,基金經理的“稀缺性”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該職業的投資復雜性與專業性較高,招募時更加傾向高學歷人才,目前,市場中86%的基金經理為碩士學歷;第二,一名基金經理的成長過程耗時較長且需要基金經理本人與背后團隊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最后,擁有長期穩定賺錢能力的基金經理數量較少。
上述負責人還提到,截至2023年6月20日,全市場共有3456位基金經理,其中從業年限不足3年的基金經理占總人數的48%,“新生代”基金經理的不斷涌現與基金經理團隊年輕化或將成為趨勢。
該負責人認為,“新生代”基金經理受傳統投資風格的約束可能較小,在規范從業的前提下,能夠更加自由地發揮個人投研能力,并靈活地應對不同的市場環境,為公募基金行業持續健康發展注入了新鮮力量。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新生代”基金經理尚未經歷過完整的市場牛熊周期,因此在風險控制能力上可能有所欠缺。
也有觀點稱,“新生代”基金經理的加速亮相,不排除是基金公司針對老將離去的無奈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