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 岳
股市疲弱,基金的日子也不好過,現象之一是迷你基數量增多,遭遇清盤的也不在少數。筆者認為,部分公募基金清盤有益于凈化市場環境,符合優勝劣汰要求,是一個積極的市場變化。
公募基金走差異化發展之路,是市場驅動決定的,“適者生存”是不可抵抗的基本規律。這些清盤的基金,相當一部分是沒有跟上市場環境的變化,嚴重同質化是其“硬傷”。
這兩年,ETF基金備受投資者歡迎,是因為這類產品既符合居民財富管理需要,也緊跟實體經濟戰略調整的節奏。相關個性化產品包括6月6日上市的央企回報ETF、央企紅利50ETF、央企股東回報ETF,以及已運行兩年多的科創50ETF。
公募基金產品創新既要符合行業高質量發展要求,也要跟上各行業政策發展的趨勢,若能體現一定的前瞻性會更好,但要堅決摒棄蹭熱點、搶噱頭、賺規模的“偽創新”。
部分基金清盤還說明,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跟隨者”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要改變以收取管理費和托管費為主的盈利模式,創新基金行業的盈利模式。
現在,降低公募基金固定管理費的呼聲再起。2022年基金業績表現不甚理想,但管理費收入仍達到1442.43億元,為投資者所詬病。筆者認為,公募基金收費管理改革,要以基金公司、基金經理、投資者三方共贏為落腳點。而基金公司盈利模式創新是核心,要激發每一位基金經理的創新動能,提升投資者的獲得感,切實做到行業發展與投資者利益同提升、共進步。
證監會去年4月份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支持基金管理公司探索實施多樣化長期激勵約束機制,研究采用股權、期權、限制性股權、分紅權等方式,實現員工與公司長期發展、持有人長期利益的一致性。目前這方面的經驗積累還不夠,頭部基金公司應當加快改革步伐。
從行業發展前景來看,要堅定“總量提升、結構優化”的路子。“總量提升”是公募基金行業近年來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征,“結構優化”則是公募基金行業謀求高質量發展必須面對的陣痛。
截至今年4月份,公募基金管理規模達到27.29萬億元,近五年增長1.4倍。監管層大力發展權益類基金的目標不會變,而且會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機制、打通痛點堵點,為各類機構投資者入市創造更加有利的制度環境。
隨著行業深化改革,“結構優化”步伐將加快,部分基金清盤就是具體表現。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6月9日,年內進入清盤流程的基金共有122只(A/C份額合并計算)。對總量達到10813只的公募基金產品來說,這個數量并不算多,但對相關投資者的影響不可小覷。既要堅定不移走市場化道路,也要加強投資者教育和保護,引導投資者識別風險。
證監會6月9日就《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投資顧問業務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加快培育買方中介隊伍,既可以促進基金公司主動進行產品“結構優化”,開發出契合經濟轉型升級需要、適配資本市場發展、滿足投資者需求的產品,又可以為普通投資者提供專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