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華商韜略
愛做大交易的李嘉誠家族,又有一場大交易走到沖關時刻:讓長江和記旗下的英國電信運營商Three UK,與英國另一家主要電信運營商沃達豐,合并出一家總資產約150億英鎊的新集團。
根據雙方去年10月披露的信息,沃達豐將持有合并后新集團51%的股份,長江和記將持有剩余的49%,而英國媒體則在采訪知情人士后稱,長江和記或將因此退出英國電信市場的運營。
20多年前,長江即憑借在英國賣掉電訊公司“橙”名震全球科技業,創造了一樁交易獲利超過千億港幣、自香港開埠以來的公司最高盈利記錄,讓李嘉誠徹底坐穩了華人首富之位。
只不過,當時的交易主導者是李嘉誠,而今換成了他的長子李澤鉅。
李嘉誠曾說,操盤此類交易,尤其需要理性與堅韌。而在這方面,從小就被他嚴格訓練的李澤鉅,堪稱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1996年5月23日,下班途中的李澤鉅被數名手持AK、微沖和鐵錘的蒙面人,麻溜地綁好,塞進面包車后備箱,然后剝光衣服丟到了一處養雞場。
愛子心切的李嘉誠沒有報警,而是非常利落地支付了10.38億港元贖金。李澤鉅則在被釋的第二天,就看上去跟沒事兒人一樣,鎮定自若地出現在了辦公室。
01
香港豪門上演的一幕幕爭產風波,比TVB的宮斗劇還要狗血。
“四叔”李兆基總結的經驗是:“兒女多很麻煩,香港富豪中有3個兒子以上的多數不行,兩個就好很多。”他的兩個兒子一個負責內地業務,一個接手香港業務。
不過,最有創意的安排還是高瞻遠矚的李嘉誠,他在2012年分配家產,攻守兼備的長子繼承家業,自立門戶的次子獲得資金。“爸爸很懂得用錢”,家產因人而分,兩個兒子都很滿意。
2018年3月16日,90歲的“超人”李嘉誠正式宣布將于5月份的股東會后退休,轉任公司資深顧問,坐在他右手邊的長子李澤鉅將接任長和系主席。
自從1985年加入公司以來,李澤鉅已和父親并肩作戰33年。但是相較于性格叛逆、特立獨行的弟弟李澤楷,哥哥李澤鉅在公眾中的形象是模糊的,所以被媒體稱作“小超人”的是出去闖天下的弟弟,而不是守在“長江帝國”、隱身在父親身后兢兢業業的哥哥。
但是創業難,守業更難。
1979年,李嘉誠的事業已經橫跨多個領域,但他身心俱疲,對未來也有諸多困惑。他邀請英國經濟管理專家麥理思出任長實集團總裁,卻被對方一口回絕。
麥理思直言不諱地指出,在創業時代,李嘉誠是一位杰出的企業家,但當他以資本為紐帶擁有了這些企業,就已經成為一個資本家。“全世界的資本家學習的專業是公司治理科學,也就是董事學,是以企業所有權為基準的專業,而您過去看的書都是關于企業管理科學,是以企業經營權為基準的專業,所以您感到困惑。”
麥理思認為,長實需要職業化董事比職業經理人更加迫切,決策專業化比執行專業化更重要。
一語驚醒夢中人,李嘉誠邀請麥理思進入長實的董事會。二人共同打造的“董事大腦”成為“長江帝國”屹立40年不倒的法門。
也正因為如此,李嘉誠選擇成熟沉穩、職業理性的李澤鉅守業,而不是叛逆張揚、個人色彩濃厚的李澤楷來接班。
直到2005年,麥理思才從長實董事局副主席、港燈集團董事局主席位置上退休。他不斷地為李嘉誠搜尋職業化董事人才,同時也是李澤鉅的“太傅”。
“謙虛好學,一點都不像世界級富豪的公子”,是麥理思對李澤鉅的評價。
而李澤鉅的履歷、名譽與聲望皆源于父親的精心培養和規劃,“我從他小時候起便以身作則,教導他如何成為一個領袖。”
02
李嘉誠的家鄉潮汕,對于傳宗接代有著近乎于宗教信仰般的執著。長子作為家族的第一繼承人,從出生的那刻起,就注定將來要擔當起一家之主的責任。
1964年,李澤鉅出生的時候,李嘉誠已是香港“塑膠花大王”,并開始進軍地產。他給兒子起的名字:“澤”是家族排序,“鉅”同巨。這個名字有李嘉誠的抱負,也包含了對兒子寄予的厚望。
天命在吾,吾承之。
盡管從小到大接受的都是西方式教育,但李澤鉅從來沒有像弟弟那樣反抗過,而是愿意接受“李嘉誠兒子”的身份,對父親嚴苛的教導也甘之如飴,按部就班地成長。
1972年,長江實業上市后,李嘉誠就特意在長實的會議室配備“專席”,讓只有8歲和6歲的兩個兒子出席董事會議,正襟危坐接受商業熏陶。
李澤鉅在中三時,便被李嘉誠安排前往美國讀書。父親給的錢只能滿足日常開銷,于是他選擇假期在麥當勞打工。
麥當勞要求員工細致、忠誠、主動,通過這份工作,他體會到父親過去在茶樓做跑堂的艱辛。每天他騎著自行車回到宿舍時,已經是深夜了。
李澤鉅考入斯坦福大學后,遵照父親的意愿選擇了土木工程系,后來又讀了結構工程碩士學位,與家族的發展方向保持一致。與他同在斯坦福讀書的李澤楷則按照自己喜好,讀了當時還不熱門的電腦工程。
畢業后,李澤鉅加入長江實業,再次按父親的安排入了加拿大籍。他的這一身份,是李嘉誠后來得以收購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股權的關鍵。因為按照加拿大的法律規定,外國人不能收購“經營健全”的能源公司。
此次收購被稱為李嘉誠“一生中最偉大的投資之一”,但他把這筆生意的成功記在了初出茅廬的兒子的功勞簿上。麥理思等人為李澤鉅舉行了盛大的慶功會,李澤鉅由此被商界名流所認識。
03
李澤鉅剛畢業時,曾有董事提議讓他直接進入董事局,但李嘉誠堅決反對。不過他很快就挖掘到一個大放異彩的機會,證明了虎父無犬子。
這塊試金石是加拿大世界博覽會舊址的龐大開發項目——萬博豪園,它相當于香港整個灣仔區外加銅鑼灣,是加有史以來最龐大的建設計劃。
李澤鉅一眼就看出了這塊靠海的狹長地皮的商機,因此極力向父親推薦。因為投資額巨大,長實無力獨自承擔,相信兒子的李嘉誠拉來李兆基、鄭裕彤加盟,并與加拿大商業銀行旗下的太平協和公司共同開發,李澤鉅負責實施操作。
資金問題解決了,但還有更大的難題:當地居民的排外情緒。卑詩省督林思齊為平民怨,要求興建的物業必須優先向當地人發售。這意味著它將不能在香港賣好價錢。
這次,李澤鉅沒有向父親求救。他了解父親,有困難一定要自己解決。他問林思齊:“如果世博會項目發展擱淺,你明白這意味著什么?”
以李嘉誠在香港的號召力,足以使流入加拿大的地產投資縮減三分之二,這會使原本在香港移民潮中受益的卑詩省反而會落在后面。林思齊最終同意說服省議會,許可萬博豪園在香港和溫哥華兩地同時發售。
李澤鉅也在媒體面前爭取民心,強調自己的加拿大國籍。兩年間,他出席了大大小小的公聽會200多次,與各界人士逾兩萬人見面。他在港溫兩地穿梭,坐飛機如同坐巴士一樣。
努力終得回報,萬博豪園1990年終于推向市場,兩小時內一棟大樓銷售一空。
鋒芒既露,年僅25歲的李澤鉅帶著眼界、能力和毅力進入董事局,從此進入了長江帝國的核心圈。
李澤鉅之后的大手筆也不斷。1996年,負責分拆長江基建上市,獲得超額認購25倍的功績,使家族資產增加千億港元。李嘉誠贊賞兒子的表現可以打90多分,“如果不是自己的孩子,我會給他100分。”
此后,長江基建在李澤鉅的帶領下不斷地向海外公共基礎設施業務拓展,從2000年起至今,斥資數千億港元收購了11個基建項目,尤其是利用歐債危機抄底歐洲。這些特許經營或資源使得集團能夠穩定保持利潤增長。
李澤鉅創造的另一個奇跡是2000年,僅用兩個半月時間便將Tom從無到有運作上市,獲得高達200倍的超額認購,刷新了香港上市公司的招股成績。
2003年,李澤鉅以私人名義投資38億港元,取得加拿大航空公司31%的股權,帶領李家涉足航空業。這一年,他被《時代》周刊評為“全球最具影響力企業家”之一。
雖然李澤鉅給人印象是文靜內斂、溫和恭順,但是一旦確定目標,就會不遺余力地去爭取。對于他來說,一切的艱難險阻都是天將降大任的磨礪。
“我的宗旨是時刻腳踏實地。我認為任何人都不應自認自己已經成功,我們每天都要審視自己已取得的成果,并檢討怎樣可以做得更好。”李澤鉅在少有的一次接受媒體專訪時說。
04
兒子是塊好玉,父親花費大量心血打磨,更要全力護得周全。
1996年5月23日,下班途中的李澤鉅被數名手持AK、微沖和鐵錘的蒙面人,麻溜地綁好,塞進面包車后備箱,然后剝光衣服丟到了一處養雞場。
愛子心切的李嘉誠沒有報警,而是非常利落地支付了10.38億港元贖金。
而在被釋的第二天,驚魂未定的李澤鉅就跟沒事兒人一樣,鎮定自若地走進了辦公室。曾有同事回憶,“沒看出他有什么反常”。
1998年,70歲的李嘉誠宣布淡出長實集團,將集團管理權逐步交至李澤鉅手中。但這一交棒過程持續了20年。為了順利交接,李家父子每一步都給了市場足夠反應時間,觀察情況后再伺機而動。
2012年,李嘉誠分家,把李澤楷持有的1/3家族信托權益全部轉讓給李澤鉅,后者一躍成為香港新首富。不過他依然表示最忌諱“接班”一詞:“父親正年富力強,精力智力旺盛,他不會這么快退休。這也是對我們兄弟的鍛煉,現在談接班問題,為時過早。”
2015年,長和系“世紀大重組”,是為李澤鉅接班鋪路的重要一環。長實與和黃兩大集團業務重新歸類,新建長和與長地,使得股權架構由原來的三層縮減為兩層,又降低了元老霍建寧退休后出現權力真空的風險。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從資產西移,到將長和、長地的注冊地址轉到開曼群島,被外界解讀為與李澤鉅的主戰場一向是歐美市場有關,也與李嘉誠擔心兒子不能像自己那樣在香港和內地的政商圈游刃有余有關。
1978年,李嘉誠應邀參加國慶典禮。來之前,他給自己定了八字戒律:少出風頭,不談政治。但此后40年,他卻成為中國政商圈里最有影響力的企業家之一。
不過這些無形資產,李澤鉅很難全盤接過。而且時代也變,李嘉誠在香港年輕人心中已經不是“香港夢”的代表,香港也不是過去那個蓬勃向前的香港。
一向對危機敏感、求穩妥的李嘉誠選擇了成熟透明、又有洼地價值的歐洲市場。他知道,這一抉擇勢必會引起爭議,因此在自己交班前完成了資產重置,把罵名留給自己,把一個穩固的基業留給兒子。
李澤鉅與王富信成婚后,與父親同住在香港深水灣道79號。在連生三個女兒后,王富信想了不少法子,還將名字改成“王儷橋”,2006年終于為李家生下長房長孫。無論是李澤鉅還是李嘉誠,都因為這個孩子的降生而非常開心。
看到下一代的名字:長根、長治、燕寧,李澤鉅知道,父親對家族的期望已經從做大做強轉變成要根深葉茂,長久地傳承下去。
就接班5年來的表現看,李澤鉅顯然是不辱使命的。
今年3月16日,長和系公布了2022年全年業績報告。
報告顯示,到2022年底,集團在50多個國家與地區發展,業務遍及港口、零售、基建、電訊、石油、地產、酒吧、醫藥等十余個行業,雇員超過35萬人。
當年,長實與長和兩大核心企業累計實現營收約5135億港幣,稅后純利潤高達583.63億港幣。而其負債則繼續低得令人嘆為觀止。期間,以地產為核心的長江實業,債務為零,手頭持有126億凈現金。包括了多元化業務的長和集團則凈債務率也只有16.7%。
李澤鉅接班的2018年,長實與長和累計營收約5177億港元,盈利超過790億港幣。雖然5年后營收和利潤都下降了,但在全球的錢都越來越難賺,以及疫情沖擊的背景下,他能領導如此巨無霸企業安然度過并且依然有10%以上利潤率的賺錢能力,已經可算是完美了。
針對這些年一直沒間斷的投資區域選擇論,李澤鉅再次強調了集團的全球化屬性,說不存在所謂香港或者海外,中國或者國外的選擇,只是不同周期有不同選擇。
這一次在英國電信市場的動作,同樣是基于時勢的進退選擇。
與之對應的一個小插曲是,今年3月,李澤鉅“失去”了他已經擔任20年的全國政協常委。外界對此有些關注,他也是鎮定自若,強調自己服務國家20年,已經創造了香港人在這方面的一個記錄,并且講將繼續擔任委員,繼續在不同的崗位為國家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