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陷阱》 史蒂夫·福布斯 內森·劉易斯 伊麗莎白·埃姆斯 著 中譯出版社
全球經濟正亟待走出新冠疫情所造成的困頓,又遭逢嚴重通貨膨脹的沖擊。《通脹陷阱》得以在本輪通脹的暴風眼——美國出版,并被翻譯給廣大的中國讀者,可謂正得其時。
從通貨緊縮到通貨膨脹
20世紀末21世紀初,“通縮”成為世界性經濟話題。彼時,關乎通貨緊縮的研究與預判成為醒世恒言,而非“通脹”。
1999年,保羅·克魯格曼在美國《外交事務》雜志上發表一篇題為《蕭條經濟學的回歸》的文章,并出版了同名著作;同年,加利·西林出版了《通貨緊縮》一書。2004年,本·伯南克出版了其名著《大蕭條》,宣稱“大蕭條是經濟學的圣杯”。
2008年,金融海嘯襲來,量化寬松(QE)成了救世的急猛之藥,“大水漫灌”遍及東西方。伯南克和鮑威爾兩任美聯儲主席分別于2013年和2019年試圖終止QE未果。2021年6月,美國出現通貨膨脹的警訊,但貨幣當局堅持認為,通脹是暫時的;半年后,美聯儲被迫改弦更張;2022年5月,美財長耶倫公開“認錯”:未能及時判定通脹情勢。
這一期間,伯南克甚至被指責為本輪通脹的始作俑者。全球范圍內對產業鏈受政治原因沖擊而斷裂的擔憂,又引發價格的進一步上漲。在希望中國持續輸出更多廉價商品的同時,西方輿論中的某些雜音又出現了——只不過,他們這次不擔心中國輸出通縮,而是憂慮中國因其自身經濟恢復而向世界輸出通貨膨脹……
時移世易,抑制“通脹”已成為當前世界經濟的主旋律。《通脹陷阱》或許可為中國讀者們解惑答疑。
通脹三問
通脹關乎經濟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遠不應限于書齋,更不宜局限于抽象的概念或者善惡好壞的評斷,而應從廣泛而真切的事實中帶入,“詞簡理博”地透徹闡釋通貨膨脹的本質和內涵,引發讀者的共鳴。坦言之,史蒂夫·福布斯于此做了很好的嘗試。
本書從“通貨膨脹”發展的歷史脈絡推展開來,從兩千年前的羅馬皇帝尼祿一直談到了當下的美聯儲,既示警于中央銀行,又予個人以投資建議。概言之,本書提出并試圖回答通貨膨脹“是什么”“為什么發生”“怎么應對”三個問題,讀來輕松,感觸良多。
從經驗來看,不同時代或不同經濟社會體系下,通脹狀況各有不同,人們的現實感受也有所不同。于是乎,少量通脹有助于就業和經濟發展的政策主張及實踐就發生了。作者將支持通脹政策的主張列入形形色色的凱恩斯主義,有其邏輯所在。回到貨幣標準穩定性而言,本書主張從絕對意義上反對通貨膨脹,視通脹為絕對的“惡”,而不計其大小。這一立場宜廣泛汲取。21世紀之初,有人欣喜于所謂“好的通貨緊縮”,2008年金融海嘯之后,有人激賞中央銀行激進的通脹政策,更有人禮贊所謂的“現代貨幣理論”(MMT)。稍加時日,惡果自彰,便發現其只是飲鴆止渴。
其次,警惕飲鴆止渴。通貨膨脹歸根結底是貨幣現象,同貨幣供給關系密切。沒有中央銀行的“大水漫灌”,供過于求的貨幣態勢極難發生。現代惡性通貨膨脹的發生,往往離不開中央銀行的主動作為。癥結不在于中央銀行這一所謂的“中心化”機構自身,而在于其政策取向。《通脹陷阱》一書歷數了美國偏好擴張貨幣供給的現代“通貨膨脹主義”的惡性案例,并不遺余力地聲討之,表明了作者在歷史與現實上都是徹頭徹尾的反通脹者。
第三,回歸金本位制是解決之道嗎?書中指出,黃金價格及其變化可作為檢驗通貨膨脹的重要指標。引申開來,這是檢驗所謂“貨幣性”通脹的重要環節,更是所謂“貨幣腐敗”的照妖鏡。在如何應對通貨膨脹的問題上,作者堅信回歸金本位制是必然之選,這值得各位讀者深入思考。
應當說,回歸金本位制的貨幣主張不僅在美國一直有其代表,而且在世界范圍內也不罕見。究竟應在何種意義或程度上回歸金本位制的意見或有不同,但每逢貨幣情勢危殆之時,回歸金本位制的聲音便格外響亮,經濟社會對此也習以為常。
有人給回歸金本位制的主張貼上了“反革命”的標簽,貼標簽者自身倒是不自覺地以“革命者”自居,實則像極了貨幣“造反派”。這就不難發現,如若一路“革命”下去,不僅黃金不得復活,“通貨膨脹目標制”更要大行其道。進而,通過奉行所謂的“現代貨幣理論”,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將受到威脅。他們甚至還會要求廢止“中心化”的中央銀行,發行并運行“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以此全面代替銀行貨幣體系……
自貨幣誕生以來,已有數千年歷史。自然形態的貨幣歷史難以溯源,人工形態的金屬貨幣時代約三千年,紙幣約一千年,賬戶形態的銀行貨幣不足4個世紀,數字形態的貨幣剛剛呱呱墜地……貨幣形態的革命步伐似乎加快,但貨幣代際的繼承性和連續性卻緊密相連,未曾割裂。所謂貨幣的“革命”或“反革命”,信口開河而已,姑妄聽之,當不得“真”。盡管如此,復辟舊貨幣形態,往往使社會經濟遭受重大挫敗,泥古、復古的貨幣嘗試終究也未見其功,甚至反受其害。新與舊之間,貨幣的穩定基于繼承性和連續性。
近幾個世紀以來,黃金漸漸成為貨幣的準繩,與其說是“(價值)保障”,不如說是“(紀律)約束”,即任何形態的貨幣退出流通貨幣體系,須給付所承諾的“對價”。作者在本書中所一再強調的貨幣“標準”及“信任”,正是根植于此。
在關乎計量、發行、流通、結算的諸個環節中,黃金從來不是最好的貨幣安排,但也絕非貨幣惡亂之源。金本位制所標榜的是貨幣的紀律約束。要不要回歸金本位制的問題,本質上是要不要有效的貨幣紀律約束的問題。對此,答案是肯定的。具體什么樣的貨幣紀律約束才是根本有效的,的確值得人們不斷地探討與深入地省思。
美國貨幣當局一直是當今世界最大的黃金資產儲備擁有者。近年來,俄羅斯、土耳其、中國、印度等各國的央行正不斷地“扎堆兒”增持其黃金資產儲備。將黃金完全排斥在貨幣體系相關安排之外是不現實的,更是徒勞的;而全面蔑視甚至完全摧毀經濟社會對黃金的“貨幣信念”則是裝腔作勢、狂妄自大的。
陷阱何在
彭信威先生在其名著《中國貨幣史》中曾提及,西方更關注通貨緊縮,而中國更關心通貨膨脹。換言之,通脹相較通縮,西方更厭惡后者,而東方更仇嫌前者。此亦無他,囿于各自所處的不同時代歷史境遇而已。但若一定要在通脹或通縮間分出伯仲,或者主張所謂“好的通縮”或“好的通脹”,便出離了經濟理性,淪為十足的“戀愛腦”了。
因時適變,是貨幣歷史演進、發達與成熟的根本所在。
如何在適變中保持貨幣標準的穩定?這正是史蒂夫在本書中所一再強調的題眼所在。離開了貨幣計量標準的穩定,任何精美的理論或高妙的政策都不免終將落入“陷阱”之中。事實上,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只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通縮的一面苦辣而咸,通脹的一面初嘗起來甚至像蜜糖一樣甜膩膩,更具誘惑性。然而,通脹往往導致通縮政策,甚至未及通縮便因惡性通脹導致貨幣崩潰。
(作者為浙江現代數字金融科技研究院理事長)
(原標題:沒有所謂“好的通貨膨脹”)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 周子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