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曾經是百姓投資理財的最愛,短短幾年就從無到有占據了整個理財市場的30%規模,而且成為百姓最信賴的理財投資方式,并在培養大眾理財習慣方面居功至偉。但目前的銀行理財你真的懂嗎?你真的了解目前的銀行理財風險嗎?讓我們看看目前銀行理財公司的三大現實,然后再決定是否繼續購買銀行理財產品。
第一大現實,所有大銀行的銀行理財已經不是銀行理財,而是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理財
銀行理財顧名思義是銀行機構的理財,這也是絕大多數銀行理財投資者敢于購買銀行理財的根本原因,即出于對銀行的信任。
但現實情況到底如何呢?目前的銀行理財是否仍然是銀行的理財呢?
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共有260家銀行機構和29家銀行理財公司新發了銀行理財產品2.94萬只,募集理財投資資金89.62萬億元;2022年底我國共有278家銀行機構和29家銀行理財公司有存續理財產品。
從機構數量上看,似乎29家銀行理財公司對比近300家存續銀行理財產品的銀行理財機構是不是非常少,但是如果我們再仔細看看,我國已批準銀行理財公司籌建申請31家,其中已經有30家銀行理財子公司開業,值得重視的是,在2022年底銀行理財公司的銀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占比整體銀行機構的理財產品規模80.44%。這告訴了我們一個事實:目前的銀行理財產品80%以上是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理財產品,已經不是我們認為的銀行理財產品。
目前,我國6家國有大銀行的理財產品都是理財公司產品,12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中除浙商銀行外銀行理財產品也都是銀行理財公司的產品。還有7家城商行和1家農商銀行以及4家中外合資的理財子公司。也就是說,我們目前購買的大多數大銀行的理財產品都是銀行理財公司產品。
“銀行理財子公司”雖然是由商業銀行作為控股股東發起設立的,但作為法人子公司在經營上獨立于銀行,具有獨立的法人地位同時對銀行與銀行理財業務進行了風險隔離,也就是說在風險管理和責任上銀行與銀行理財公司是沒有關系的,這也是為了打破剛性兌付畢竟銀行不再承擔理財公司產品的兌付責任。這一點銀行理財購買者看懂了嗎?
第二大現實,銀行理財公司理財風險越來越大,而這些風險完全由銀行理財購買者承擔
銀行理財已經從穩健理財轉向風險理財,因為銀行理財已經發生兩大根本性變化和一大投資性變化,從而告訴投資者銀行理財已經完全脫離了原有的理財軌道,而投資風險加大:
一是銀行理財產品投資方向與銀行的信貸資產完全脫鉤,從而銀行理財已經從穩健理財向風險理財轉移。以前銀行理財資金可以投向自己的信貸資產,從而能夠達到保本保息的目標,但如今銀行理財資金不能投資所有的信貸資產,這就從根本上斷絕了理財穩健的基礎。
二是銀行理財產品不再允許建立“資金池”,也就是說銀行理財投資必須一個產品、一個產品的資金單獨投資、單獨計算,無論是本金兌付還是收益兌付都不能調劑,投資者必須完全承擔投資的虧損結果。
本來上述兩大根本性變化已經讓銀行理財脫離了傳統的投資軌道和方式,但另一個投資性變化則讓銀行理財投資風險加大,目前銀行理財投向債券等固收類資產的銀行理財產品是絕對主流,但越來越多的銀行理財產品也開始將基金、權益作為重要的資金投向,也就是說,銀行理財已經完全失去了穩健投資的目標,而是進一步明確風險投資的導向。而作為銀行理財投資者你作好承擔風險投資后果的準備了嗎?
2022年銀行理財兩次大幅度的資產凈值回撤和超過21%比例的銀行理財產品虧損,讓很多理財投資者措手不及,就是沒有真正認清銀行理財的風險理財現實。
第三大現實,銀行理財公司在理財產品21%虧損時仍實現了利潤的增長,這種投資風險由購買者完全承擔而理財公司利潤滿滿成為現實
銀行理財公司目前的主要業務分為公募產品、私募產品、理財顧問和咨詢,目前看主要是公募產品和私募產品。
銀行理財的盈利模式分為三大部分:
一是銀行理財收取的各種基礎費用,包括理財產品的銷售服務費、理財產品的托管費、理財產品的管理費、還有一些銀行理財產品收取各種保管費、認購費、申購費和贖回費等,這部分收費形成銀行理財公司的基礎收益,無論理財產品投資的最后結果是虧損還是盈利,這些費用都會收取。
二是銀行理財的超額利潤分成。目前是現實中銀行理財投資的虧損由購買者完全承擔而受超額利潤的大部分或者全部歸銀行理財公司所有。有平臺作過統計,有684只平臺收錄的存續非保本理財產品收取超額收益的浮動管理費,其中近9成598只銀行理財產品收取超額收益的50%(含)以下還有近一成的銀行理財產品收取60%~95%的超額收益。最近又有銀行的理財產品收取100%的超額利潤。
三是理財顧問和咨詢費,目前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正因為銀行理財的盈利模式,我們看到了一個基本的現實:2022年11月銀行固收類理財產品破凈率達到了16.49%; 2022年末銀行理財產品的年度破凈率達到21.23%,而直到今年3月17日銀行理財破凈率仍然有5.23%。那我們再看看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利潤如何呢?
2022年14家理財公司合計共賺利潤261.66億元,大多數銀行理財公司的凈利潤都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其中建信理財實現凈利潤28.40億元,同比增長率達到37.73%;光大理財實現凈利潤 18.79 億元,同比增長18.47%;平安理財實現凈利潤達到18.82億元,比上年增長幅度達到16.46%;信銀理財實現凈利潤 20.48 億元,比上年度增長13.40%;招銀理財實現凈利潤35.93億元,增長比例達到12.18%。
眾多銀行理財投資者虧損,而銀行理財公司卻賺取了巨大的利潤,你面對這樣的現實會是什么感覺?
而銀行理財公司為了獲得超額利潤或者擴張規模獲得更大的利潤增長,往往通過投資高風險資產、進行期限錯配等加大投資風險的手段甚至進行違規操作以獲得自身利潤的增長,同時加大了理財購買者的風險。
今年3月31日,銀保監會通報建信理財因存在六項違法違規行為被罰540萬元。而去年以來,已經有光大理財、中銀理財、農銀理財等理財機構由于違法違規行為分別被處罰430萬元、460萬元和240萬元。而其中涉及到加大了投資者風險的違規行為就有:開放式公募理財產品持有高流動性資產比例不達標、開放式公募理財產品杠桿水平超標、公募理財產品持有單只證券的市值超過該產品凈資產的10%等。
銀行理財已經從傳統的穩健理財轉向風險理財,而目前的銀行理財公司理財已經完全脫離了銀行理財原有的理財軌道,從而已經成為投資者并不熟悉、無法承擔風險的理財產品,這樣的銀行理財產品你還敢投資嗎?你真的了解銀行理財產品嗎?你會看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嗎?你看得懂銀行理財投資合同嗎?在評論區說說你的看法吧。(麒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