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行業都在拼命發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但賺不賺錢卻沒有人算過。其實很多ETF一直是虧錢的,因為它們發行在高位,看似提供了便捷的投資工具,實則加大了投資者的虧損。”近日,一位基金公司總經理向券商中國記者表示。
近兩年,國內ETF市場進入高速發展時期,但“跑馬圈地”的粗放式增長正在暴露更多的問題。例如,雖然股票型ETF的規模已經突破萬億大關,但從收益來看,ETF的賺錢效應并不樂觀。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4月7日,全市場一共有631只股票型ETF,其中295只自成立以來的收益率仍然為負,占比約46.8%,將近半壁江山,部分ETF的跌幅甚至接近50%,基金凈值已經接近腰斬。
歸根結底,高位發行是這些ETF業績表現不佳的重要原因。對于相當一部分基金公司和渠道來說,如果在市場行情最熱的時候發行對應的ETF,就可以抓住風口、搶占賽道,最大程度實現產品規模的增長。但高處不勝寒,這些高位發行的ETF往往后續表現乏力,給投資者帶來大幅虧損。
出道即巔峰,半數ETF收益告負
從歷史來看,當某一類ETF發行越是火爆的時候,往往也是相關市場或者板塊接近高點的時候,這使得不少ETF拿上了“高開低走”“出道即巔峰”的劇本。
舉例來看,前幾年大火的醫藥行業主題ETF就屬于這種情況。從2019年到2020年,醫藥板塊走出了一段長達兩年多的牛市行情,中證醫療指數(10514.204, 68.29, 0.65%)區間漲幅達到167.11%,但隨后便在2021年2月和2021年6月走出了一段“M頭”雙頂行情,自此進入下行通道。
2021年2月至2021年6月期間,恰恰也是醫藥行業主題ETF發行最為瘋狂的時候。據Wind數據統計,在這一區間內,全市場共有12只醫藥主題ETF成立,其中既包括醫療ETF、生物醫藥ETF等布局一級行業的賽道型產品,也包括創新藥ETF、醫療器械ETF、醫療服務ETF等細分行業ETF,可謂是五花八門。
在醫藥行業主題ETF扎堆發行不久之后,醫藥板塊便進入了漫長的下行區間,這些發行在醫藥板塊行情高點的ETF“全軍覆沒”,普遍大幅虧損。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4月7日,上述12只醫藥主題ETF自成立以來的收益率全部為負,其中,一只成立于2021年6月的醫療創新ETF跌幅甚至接近50%,基金凈值近乎腰斬。
無獨有偶,除了行業主題ETF上,不少寬基ETF的發行也常常與市場高點如影隨形。
例如,2021年6月,9只雙創50ETF集中開啟發售,該ETF跟蹤的中證科創創業50指數主要從科創板和創業板中選取市值較大的50家新興產業上市公司作為指數樣本,被稱為“東方納斯達克”。雙創50ETF一經面世,便受到了各路資金的熱情追捧,發售首日的認購總規模便超過了150億元,兩家公司公告提前結募。
但該ETF也是“出道即巔峰”,其跟蹤的中證科創創業50指數在2021年7月上漲至歷史高點,此后便是一年多的持續回調。雖然近期出現持續反彈,但截至4月7日,中證科創創業50指數距離最高點仍下跌了超37%,這9只ETF也均有超30%的跌幅。
類似的情況還出現在2022年7月成立的4只中證1000ETF和8只碳中和ETF、2021年2月成立的4只化工ETF上。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4月7日,全市場一共有631只股票型ETF,其中295只自成立以來的收益率仍然為負,占比約46.8%,將近半壁江山。
賺之我幸賠之我命?ETF管理人擇時有責
ETF的虧損比例如此之高,在過往卻鮮少有人關注。究其原因,投資者似乎更為關注主動型基金的賺錢效應,而把ETF視為被動跟蹤指數的工具型產品,“賺之我幸,賠之我命”,和基金管理人的責任無關。
對于上述觀點,多位業內人士向券商中國記者表達了不同的看法。
“市場需要ETF,它為投資者提供了更便捷、透明的投資工具。但很多ETF都是趁著市場最熱的時候把投資者的錢圈進來的,基金公司打著工具型產品的名義,對ETF后續的盈利能力不管不顧,投資者在購買的時候哪里知道其中的門道?國內大多數投資者是沒有擇時能力的。”上述基金公司總經理向記者表示。
他認為,發行基金產品需要做兩個假設,如果假設面對的是非專業投資者,那么基金公司需要把產品設計、發行時點、投資管理、投教服務等方方面面一系列的工作都做好;如果假設面對的是專業投資者,那么基金公司需要為投資者提供各種各樣的產品,供投資者自己去做選擇。
“顯然,國內的個人投資者占比較高,市場仍以非專業投資者居多,他們沒有那么成熟。在明知這一前提的情況下,基金公司仍然在高位發ETF,這一行為就值得商榷。”該總經理坦言。
一位第三方基金評價人士也向記者表示,ETF管理人應該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起擇時的責任,承擔起對行業和市場進行前瞻性判斷的責任,這不僅是對普通投資者的負責,也是基金公司投研能力的體現。
“從后視鏡來看,ETF真正實現大發展其實是從2018年開始的,短短五年期間,股票型ETF的基金規模大增4.5倍,究其原因就是時間選對了,抓住了投資者們的抄底需求,在正確的時間推出了合適的產品,贏在了擇時。” 上述第三方基金評價人士表示。
華安證券(4.950, -0.02, -0.40%)研報數據顯示,2018年,全市場行業主題ETF份額增速達294.6%,規模增速達195.86%;綜指/規模ETF份額增速達 144.1%,規模增速達48.72%;策略/風格ETF份額和規模增速分別為213.06%和96.26%。正是得益于在市場低點的布局,投資者才在后來的幾年里,真正體會到了ETF作為配置工具的魅力,ETF也因此提高了市場普及度。
“這幾年來,基金公司一直在致力于推出品種更豐富、主題更細分、流動性更好的ETF產品,來滿足投資者的各種配置需求。但萬變不離其宗,對投資者負責、以投資者利益為先才是重中之重。如果高位發行,一定程度上就是遺忘了ETF的初心,基金公司要切忌舍本逐末。”上述基金評價人士表示。
被動投資也需主動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越來越多ETF基金經理開始強調在被動投資中發揮主動管理的能力,這其中不僅包含擇時,也包括指數研發、因子優化、增強策略、資產配置等多個維度。
“我們在產品設計環節會做一些主動選擇,包括在什么時間發什么樣的產品,選擇跟蹤哪個指數,怎么放一些因子去優化等等。這中間的每一步都和最終的基金收益息息相關,都是ETF基金管理人主動管理能力的體現。”上海一位ETF基金經理向券商中國記者表示。
該ETF基金經理認為,用主動管理能力幫助被動投資已經是大勢所趨,主要可以體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從指數層面,如何挑選或開發有長期投資價值的指數。比如,在研發一個主題類ETF時,基金管理人需要思考這個主題方向是不是具有長期發展前景,哪個指數的成份股能更精準地把握住行業主題,哪些個股的長期壁壘比較高,是否需要對指數做一些優化和新的開發等等,這都是在研發層面需要主動做的選擇。
第二,從產品層面,如何利用指數產品幫投資者掙到錢。在什么時間應該布局什么樣的產品,如何讓投資者的投資體驗更好,如何讓更多的投資者賺到錢等等,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都需要仔細斟酌。
第三,從創新層面,如何在指數基礎上做一些收益。比如,除了固定因子的SmartBeta策略外,近年來,增強型ETF已經陸續獲批面世,主動管理型ETF在海外人氣飆升,這些創新的產品形式對基金管理人的主動投資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從資產配置層面來看,ETF也是FOF(基金中的基金)、投顧的重要配置方向。ETF部門可以和FOF投資部門、投顧部門進行合作,為投資者提供資產配置解決方案,進一步發揮基金公司的主動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