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應該注重投研體系的建設和人才隊伍的培養,打造出一支穩定且專業的投資團隊對產品進行管理,降低產品運作對明星經理的過度依賴。”
今年以來,公募基金經理離職潮再起,已有43家基金公司的49位公募基金經理離職,基金經理離任原因多為“個人原因”。
此外,今年以來還有超過200位基金經理卸任所管理的基金,包括多位明星基金經理也密集“減負”。
業內人士建議,出現基金經理離職和變更,投資人就要引起注意,并持續關注。首先分析該基金經理離職的具體原因,了解新任基金經理的投資履歷和投資水平,先繼續持有觀察一段時間,再根據實際的業績表現,來判斷是否進行持倉上的調整。
大批基金經理離職
同花順(117.230, 0.57, 0.49%)iF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9日,年內共有來自43家基金公司的49位基金經理離職。2022年、2021年同期離職的基金經理人數分別為57人和43人。
其中,天弘基金、浦銀安盛基金、長城基金等6家基金公司年內各有2位基金經理離職,其余37家基金公司各有一位基金經理離職。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基金經理。雖然年內有40余位基金經理離職,但是也有74家基金公司增聘了基金經理。
其中,嘉實基金年內增聘了8位基金經理,博時基金和工銀瑞信基金分別增聘了6位、5位基金經理,增聘基金經理人數居于前列。
談及基金經理離職頻繁的原因,私募排排網財富管理合伙人姚旭升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基金經理離職是行業人才流動的正常現象,一般來說市場表現好的時候主動跳槽的情況較多,市場表現差的時候,業績表現欠佳無法完成考核被動離職的居多。2022年以來,市場經歷了較大的波動,許多公募基金業績回撤幅度較大。基金行業根據年度進行業績排名,業績不好的基金經理很容易因此被淘汰。
那么,投資者所持有的基金更換了基金經理,又該如何應對?
姚旭升指出,對于指數型基金的投資人來說,由于是跟蹤指數進行被動投資,基金經理離職變更影響不大,不必過于擔心。
但是,主動權益類基金產品的業績往往與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投資風格息息相關,如果出現基金經理離職和變更,那么投資人就要持續關注。首先分析該基金經理離職的具體原因,了解新任基金經理的投資履歷和投資水平,先繼續持有觀察一段時間,再根據實際的業績表現,來判斷是否進行持倉上的調整。
明星基金經理卸任
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多位知名基金經理卸任所管基金。
3月4日,鵬華基金發布公告稱,王宗合不再擔任鵬華價值共贏兩年持有期混合、鵬華養老產業股票兩只基金的基金經理。
其實,這已經不是年內王宗合第一次卸任基金經理了。2月份,王宗合就卸任了鵬華成長價值混合、鵬華優質回報兩年定開混合、鵬華中國50混合等多只基金。
2月份,鄔傳雁因“工作安排”卸任泓德遠見回報、泓德臻遠回報、泓德豐澤混合等6只基金的基金經理,同時離任了公司副總經理一職。
此外,年內還有信達澳亞基金馮明遠、中銀證券(10.750, -0.14, -1.29%)白冰洋等多位知名基金經理卸任所管基金。
明星基金經理有著強大的“吸金”能力,卸任后又會對該基金和基金公司有何影響?
姚旭升指出,最近幾年,基金公司通過打造明星基金經理,建立起強大的營銷號召力,實現了規模的快速增長。明星基金經理的卸任會導致“慕名而來”的投資人贖回該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不但會造成基金公司的管理規模縮水,而且集中贖回也會對產品凈值產生負面沖擊。
事實上,基金業也正在慢慢地去“明星化”。
2022年4月,證監會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要著力提升投研核心能力。引導基金管理人構建團隊化、平臺化、一體化的投研體系,提高投研人員占比,完善投研人員梯隊培養計劃,做好投研能力的積累與傳承,扭轉過度依賴“明星基金經理”的發展模式。
“基金公司應該注重投研體系的建設和人才隊伍的培養,打造出一支穩定且專業的投資團隊對產品進行管理,降低產品運作對明星經理的過度依賴。這樣即便是遇到明星基金經理離職的情況,基金策略的穩定性也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只有投資者認可基金公司整體的投研水平和團隊實力,不再‘盲目追星’,明星基金經理離職帶來的負面影響才能降到最低。”姚旭升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