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圈逆天了? 私募量化在搭公募的“順風車”
華爾街見聞 陳嘉懿
這是一種很新形式的“外包”么?
除去蔣錦志、鄧曉峰、董承非這樣的大佬,私募圈內人氣最高的就屬量化機構了。
可不是么?
管理人不凡的出身(海外大型私募)、高精尖的設備(一房間算力設備)、復雜而神秘的投資模型,以及相對平穩、斜斜向右上方延伸的凈值曲線——都顯示著背后機構的能力。
與之相比,它們的公募同行——量化基金要低調的多:
受交易工具、杠桿倍數、乃至融資成本的限制,公募量化基金的收益通常更“平穩”一些,收費也比私募同行低廉的多。
然而,最近出了一個奇事。
居然有私募指數增強產品,成為了公募量化產品的重要持有人。
這是一種很復雜的投資策略?還是一種很新形式的投資“外包”?
私募同行“跟車”
日前,深圳一只中證500增強策略ETF的上市交易公告書顯示,截至2023年2月20日,該公募集前十名持有人中,竟然出現了一個私募同行。

這個江蘇籍私募機構的產品,也叫“中證500指數增強(1號)”。理論上和公募產品屬于同一策略方向。

這還真不多見,畢竟私募指增的收費遠高于公募,投資者對收益和波動的期望也遠高于公募。
這樣的投資豈不是成了投資外包了?
搭車的不止一個
而且,有心人還發現,這個公募ETF,不止被一個私募機構“搭車”。
同樣是上市公告中,該ETF的第5名和第8名持有人,也是私募基金。
分別是深圳一家私募機構的FMPM專項私募基金和上海一家機構的新興成長11期。


從第三方銷售平臺的標簽來觀察,FMPM產品為一個多資產策略、宏觀策略的私募產品。

新興成長策略產品則是一個股票投資的產品。

由此,我們可以推測,上述三個產品理論上的投資依據可能各不相同。
宏觀策略的是從大類資產布局考慮,主觀多頭策略可能是從股票投資邏輯出發,而那個私募500指增,可能就是想把一部分資產“托付””出來也說不定。
年內公募收益不錯
說實話,年初以來,中證500指數增強策略的公募基金,收益真不錯。
簡單統計,業內做的最好的有近11個點的收益,相當部分產品的收益率超過9個百分點。這還只是 2個多月時的表現。
這樣的收益,一些投資機構愿意持有,可以理解。

私募收益遠超公募
但其他機構投資這個ETF都可以理解,就是這家500指增私募基金的投資行為,不太能讓人理解。
原因就是,兩者的策略非常接近。
理論上,上述兩者絕大部分組合的持倉也應該相近。這種情況下,為什么一個私募產品還要同時投資另一個公募產品呢?
多花一點手續費,讓另一個機構干同樣的事情,有什么意義呢?
更出乎意料的是,500指增私募的年內收益竟然高達13.11%!比上文提及的所有500指增公募基金的收益率都高。

這是怎么做到的? 總不能是,指增私募自己拉著自己頭發“飛”起來的?
放杠桿?有alpha資產?
由于信息所限,我們無法了解,事涉的江蘇籍私募產品的策略究竟為何。
但從已公開信息推測,500指增策略大致都比較接近:
就是把資產的相當部分投資在中證500指數成分股上,然后用量化策略管理剩余資本和資產。
當然,部分產品還會涉足新股、固收、可轉債、場外期權等產品的投資。
但鑒于年初以來,中證500增強的業績表現,固收、新股等相對保守的策略,都不太可能涉入太多。
由此來推測,如果相關產品的收益率沒有錯漏的話,那么這個私募指增策略,要么采用了一些alpha策略,要么是給產品加一點交易杠桿。
“神秘”的團隊
除去策略在迷霧里,相關私募的管理團隊,也有許多讓人“看不明白”的信息。
比如,在公司官網上,這個產品的基金經理是唐某,也就是這家江蘇籍私募公司的老板。

唐某歷史上似乎也無太多量化投資經驗。協會的履歷顯示,她曾經任職于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的財務部、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等。
而第三方機構的網站上,這只基金的基金經理是胡某。

在公司官網的核心團隊名單里,同樣沒有這個胡某的信息。
公司官網顯示的兩位管理層人員是侯雨欣和馬駿。
此外,投研團隊有多位二級市場高級研究員。


這個產品究竟是誰在管,目前還是問號。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