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其中明確,數字中國建設按照“2522”的整體框架進行布局,即夯實數字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體系“兩大基礎”,推進數字技術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深度融合,強化數字技術創新體系和數字安全屏障“兩大能力”,優化數字化發展國內國際“兩個環境”。
《規劃》提出,到2025年,數字基礎設施高效聯通,數據資源規模和質量加快提升,數據要素價值有效釋放,數字經濟發展質量效益大幅增強,政務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明顯提升,數字文化建設躍上新臺階,數字社會精準化普惠化便捷化取得顯著成效,數字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數字技術創新實現重大突破,應用創新全球領先,數字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數字治理體系更加完善,數字領域國際合作打開新局面。
受訪專家表示,《規劃》的出臺對于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提升國家競爭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公共服務和治理水平、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等方面有重要意義。將數字化政府建設納入考核評價,可以促進各級政府的數字化轉型和提高政府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后續也應加快數字經濟發展與治理相協同,盡快建立健全細化規則制度體系,在激發數字經濟活力的同時保障數據安全。
系統優化數字基建布局
《規劃》提出,打通數字基礎設施大動脈。加快5G網絡與千兆光網協同建設,深入推進IPv6規模部署和應用,推進移動物聯網全面發展,大力推進北斗規模應用。
目前,我國“雙千兆”網絡覆蓋廣度深度持續擴展,已經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光纖和移動寬帶網絡。《2022年通信業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2年底,我國光纜線路總長度達到5958萬公里,比上年末凈增477萬公里,建成具備千兆服務能力的10G PON端口數達1523萬個,較上年末接近翻一番水平,全國有110個城市達到千兆城市建設標準。同時,5G建設也繼續保持全球領先。截至2022年底,我國累計建成并開通5G基站231.2萬個,基站總量占全球60%以上,持續深化地級市城區覆蓋的同時,逐步按需向鄉鎮和農村地區延伸,每萬人擁有5G基站數達到16.4個,比上年末提高6.3個。
《規劃》提出,系統優化算力基礎設施布局,促進東西部算力高效互補和協同聯動,引導通用數據中心、超算中心、智能計算中心、邊緣數據中心等合理梯次布局。整體提升應用基礎設施水平,加強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改造。
“東數西算工程自啟動至今,初見成效。目前,8個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建設方案均進入深化實施階段,起步區新開工數據中心項目達60余個,新建數據中心規模超過110萬標準機架,項目總投資超過4000億元,算力集聚效應初步顯現。特別是,西部地區數據中心占比穩步提高,全國算力結構逐步優化。”中國信通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所長何寶宏說。
《2022年通信業統計公報》也顯示,三家基礎電信企業持續加大數據中心投入,截至2022年底,為公眾提供服務的數據中心機架數達81.8萬個,比上年末凈增8.4萬個。其中,中西部地區機架數占比達21.9%,較上年末提高0.6個百分點,數據中心過度集中在東部的局面有所改善。
在何寶宏看來,按照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布局,8個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將作為我國算力網絡的骨干連接點,發展數據中心集群,開展數據中心與網絡、云計算、大數據之間的協同建設,并作為“東數西算”工程的戰略支點,推動算力資源有序向西轉移,促進解決東西部算力供需失衡問題。目前8個國家算力樞紐所在地方政府高度重視,在體制機制、頂層規劃等方面建設不斷深入,積極出臺相關政策,統籌規劃全面推進集群建設。
建設重要領域國家數據資源庫
《規劃》提出,暢通數據資源大循環。構建國家數據管理體制機制,健全各級數據統籌管理機構。推動公共數據匯聚利用,建設公共衛生、科技、教育等重要領域國家數據資源庫。釋放商業數據價值潛能,加快建立數據產權制度,開展數據資產計價研究,建立數據要素按價值貢獻參與分配機制。
“大量實踐證明,政府作為公共數據的最大擁有者,如果這些數據不能被盤活,就只能躺在各自的數據庫里,要素價值很難充分發揮。這是數據治理普遍存在數據整合度低、共享度低、開放度低的根本原因。”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此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指出,未來公共數據治理的重中之重,是由“三低”變為“三高”,即數據的整合度高、共享度高和開放度高。
《規劃》也在發展數字政務的方面強調,要強化數字化能力建設,促進信息系統網絡互聯互通、數據按需共享、業務高效協同。提升數字化服務水平,加快推進“一件事一次辦”,推進線上線下融合,加強和規范政務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管理。
汪玉凱表示,未來圍繞“互聯網+政務服務”將成為創新最活躍的領域。其整體走向會圍繞公共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社會管理一網共治展開,并使其逐步走向融合。比如在公共服務一網通辦上,將集中圍繞“網上辦、掌上辦、一次辦”以及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展開,對高頻辦事項目實現全國一網通辦,并以此為目標完善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和互聯網監管平臺。
為了進一步保障數字中國的順利建設,《規劃》提出將進一步建立健全數字中國建設統籌協調機制,及時研究解決數字化發展重大問題,推動跨部門協同和上下聯動,抓好重大任務和重大工程的督促落實。開展數字中國發展監測評估。將數字中國建設工作情況作為對有關黨政領導干部考核評價的參考。
深度推進數實融合
為進一步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規劃》提出,將進一步培育壯大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研究制定推動數字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措施,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我國數字經濟年均增速高達15.9%,顯著高于同期GDP平均增速。在寬帶中國,5G及工業互聯網推動下,2021年,數字經濟規模達到45.5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6.2%,數字產業化發展正經歷由量的擴張到質的提升轉變。2021年有16個省份數字經濟規模突破1萬億元,較去年增加3個,包括廣東、江蘇、山東、浙江、上海、北京、福建、湖北、四川、河南、河北、湖南、安徽、重慶、江西、遼寧。
中國信通院副院長王志勤表示,以往我國數字經濟的發展是以電商為代表的消費互聯網為主,近年來工業互聯網對數字經濟的帶動作用變得更加明顯。整個數字經濟的結構其實進行了進一步優化,產業數字化規模達到37.2萬億元,占數字經濟比重為81.7%,產業數字化轉型持續向縱深加速發展。
《規劃》也提出,將推動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農業、工業、金融、教育、醫療、交通、能源等重點領域,加快數字技術創新應用。支持數字企業發展壯大,健全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工作機制,發揮“綠燈”投資案例引導作用,推動平臺企業規范健康發展。
此前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七次會議審議的《國務院關于數字經濟發展情況的報告》(下稱《報告》)也提出,要支持和引導平臺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完成平臺經濟專項整改,實施常態化監管,集中推出一批“綠燈”投資案例。
相關出席人員在審議《報告》時也指出,平臺經濟是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規模大、更新快、利益關聯復雜等特點,外部監管難度大、成本高。建議加強對平臺經濟發展規律的研究,堅持促進發展和監管規范兩手抓,發揮行業自律、平臺自治作用,外部監管重在守住底線,避免管得過死。
“在強化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監管執法方面,要根據黨中央加快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監管體系的要求,推動監管由事后向事前、事中延伸,實現事前事中事后全鏈條監管。”中國法學會法治研究所研究員劉金瑞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政策鼓勵數字經濟發展,需要與數字經濟治理相協同。以公平競爭促進平臺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深入貫徹新反壟斷法的有關規定,需要處理好反壟斷與促進創新的關系,需要從國際競爭力視角看待規范與發展關系,需要通過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來依法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有序發展。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