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春節期間,景區游客爆滿、電影院座無虛席、飯店門前排起長隊……種種跡象表明, “人氣”已經回歸。
今年春節假期是實施“乙類乙管”后的第一個長假,民眾累積的回鄉過年、探親訪友、旅游觀光等出行需求集中釋放,跨區域人員流動增多。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的預測數據顯示,今年春節假期深圳、鄭州、上海、長沙、三亞等城市旅游熱度較高。
1月27日,攜程發布《2023年春節旅游總結報告》。報告顯示,作為疫情以來首個不用就地過年的春節,旅游市場交出三年以來最亮眼成績單。攜程平臺上,春節期間國內外旅行訂單皆迎來三年巔峰,旅游訂單整體較虎年春節增長4倍。同時,作為跨境旅行放開后的首個長假,中國游客迅速走出國門享受海外中國年,春節期間出境游整體訂單同比增長640%,內地旅客預訂境外酒店訂單量同比增長超4倍,跨境機票訂單增長4倍以上。
城市的煙火氣漸濃,也映射出百姓消費的活躍度。期貨日報記者觀察到,鄭州市各大商圈聚集了不少美食餐飲店,平日里也是年輕人休閑聚會的好去處。大年初三、大年初六,記者分別走訪了正弘城和大衛城,這里各家商鋪的客流人潮擁擠,居民消費熱情正在回歸。人流量多起來,信心強起來,店鋪中一個個忙碌的身影,一個個排隊等候的場景,煥發出勃勃生機。
消費“回暖” “煙火氣”旺
在光大期貨宏觀分析師于潔看來,“乙類乙管”的實施意味著取消了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關于隔離和風險區的防控舉措,社會生活和經濟活動逐步回歸正常。主要城市中,北京于12月17日“達峰”,廣州和上海于12月21日達峰、杭州于12月22日達峰,三四線城市達峰時間相較一二線城市略晚。
隨著北京、上海、深圳陸續“達峰”,預計1月上旬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也將進入疫后人員流動恢復階段。百度搜索指數顯示“出行”的搜索量大幅增加,創2019年7月以來新高,表明人們出行意愿明顯改善。
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地鐵客運總數和擁堵延遲指數均有明顯回升,表明人們各種方式出行大幅復蘇。
伴隨防疫政策優化,出行需求意愿增長,消費復蘇是大勢所趨。2023年春節將出現近兩年“本地過年”后的較大規模返鄉客流,帶動線下聚會場景修復。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春運工作專班數據顯示,1月26日(春運第20天,農歷正月初五)全國鐵路、公路、水路、民航共發送旅客4356.4萬人次,環比增長23.4%,比2019年同期下降46.9%,比2022年同期增長85.9%。其中,全國鐵路發送旅客1028.8萬人次,環比增長19.7%,比2019年同期下降8.2%,比2022年同期增長54.3%。
公路發送旅客3072萬人次,環比增長26.2%,比2019年同期下降54.3%,比2022年同期增長101.8%。水路發送旅客97.8萬人次,環比增長8.2%,比2019年同期下降30.2%,比2022年同期增長98.9%。
民航發送旅客157.8萬人次,環比增長8.4%,比2019年同期下降21.0%,比2022年同期增長58.3%。
據交通運輸部預測,2023年春運客流總量預計較2022年增長99.5%,將恢復至2019年的70%。同時,相較于交通運輸部部統計的公共交通出行的旅客發送情況,全國遷徙規模指數考慮了公路自駕出行情況,今年春運全國遷徙規模指數已超2019年同期水平,或進一步映射今年春運自駕短途出行人口規模恢復顯著。
當前,返鄉熱潮帶動旺季消費升溫,有望為2023年消費復蘇奠定良好開局。
在多數市場人士看來,2023年國內經濟迎來改善。根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20年翻一番”,測算出實現該目標GDP年均增速為4.7%。
“考慮到基數效應,我們預估2023年實際GDP增速為5%。節奏上,二季度低基數效應最強、增速最高。分項上,預計內需替代外需,消費、基建替代出口成為推動經濟的主要力量。”于潔稱。
事實上,2022年三季度后,隨著海外需求回落滯后的傳導以及全球供應鏈和生產的修復,中國出口增速出現快速下移的現象,已體現出了內需啟動的迫切性。“隨著我國防疫政策優化,社會經濟活動逐漸回歸正常化,2023年宏觀經濟的重要看點應是經濟內外需的接力。”國投安信期貨宏觀分析師靳順柔子稱。
“預計上半年基礎設施投資有望繼續保持強勁,而下半年增長動力將轉向消費,隨著房地產政策累積效果顯現,對經濟增長的拖累將會明顯減弱。”靳順柔子稱,考慮到防疫政策的優化與防疫經驗的累積,2023年國內消費有望趨于修復,后續主要是跟蹤對于“放開沖擊”的適應速度,決定了消費服務的修復斜率,整體來看,消費在2023年下半年有望強勁反彈。此外,消費復蘇的程度和可持續性也取決于勞動力市場、家庭收入的潛在改善。
消費改善對大宗商品市場情緒有所提振
2023年穩增長也被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消費是其中的重要一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會議要求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從中長期來看,壓制消費復蘇的因素逐漸改善。
“當前,中國經濟正逐步走出防疫政策優化的適應期,隨著社交距離的縮短和人們出行需求的逐步釋放,預計到二季度實體經濟將重新煥發活力。”靳順柔子表示。
在于潔看來,消費改善,對大宗商品整體的市場情緒會有所提振,品種上跟消費相關性較強的農產品、化工板塊受益更大。
海通期貨投資咨詢部宏觀分析師顧佳男認為,隨著出行消費的改善,首當其沖的便是能源類消費的增長。當前海外總需求尤其是商品需求持續回落,若國內需求復蘇,將會對能源類商品價格起到支撐作用。
記者了解到,在防疫政策重大調整后,春節前后為汽油需求較大的旺季,由于居民出行半徑增加,燃油車跨區域流動性增強,汽油需求相對應增強。
“2023年疫情對經濟影響將大幅削弱,宏觀經濟的復蘇將提振國內成品油的消費。”顧佳男表示,在第一波感染達峰后,汽油需求的修復有較為明顯的體現,國內成品油有汽油強于柴油的表現。
隨著需求好轉以及貿易商補庫采購的增加,地煉市場價格快速上行。其中,地面交通出行恢復速度最快,汽油價格走勢顯著強于柴油。顧佳男認為,在供應端較為穩定的背景下,市場更為關注需求端的變化,預計價格走勢也會隨不同油品需求的修復而分化。
“后期來看,IEA預估防疫政策的重大調整將帶動中國成品油需求增長81.8萬桶/天,需求的修復預計主要在一季度末二季度初顯現。同時,預計汽油和航煤恢復速度較快,柴油需求在地產利好釋放的情況下增長。”顧佳男稱。
同樣,靳順柔子也認為,隨著疫情沖擊高峰見頂回落,很多和出行消費相關的大宗商品將受到提振。
“首先,相對直接的是物流與交通擁堵指數的恢復,使得能源的消費受到提振。其次,隨著消費服務增加和餐飲需求恢復,相關的油脂油料等農產品板塊受到提振。最后,隨著出行的增加,紡織服裝等相關板塊需求也有會有明顯修復,這對于部分化工品板塊同樣帶來提振。”她說。
中期來看,中國的“復蘇交易”與美國的“衰退交易”并存,大宗商品整體趨勢還將受到海外需求的影響。
“在美元流動性偏積極的環境下,大宗商品整體偏強且多頭聚焦中國經濟恢復的品種,而未來一旦去年四季度以來的美元流動性環境出現變化,則要注意風險的防范。”在靳順柔子看來,全年來看,考慮到中國經濟修復以及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的循序漸進,整體上大宗商品或前低后高,和中國消費服務恢復較為密切的商品以多配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