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在嘗試著自己做基金組合,那么一個基金組合是如何誕生的呢?檸檬君的想法是這樣的。
先有目標
首先要有目標。這個目標最開始可能比較籠統,但是最終一定要比較細化。
舉個例子,可能這個目標就是打理閑錢,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其實就是不希望自己辛辛苦苦賺的錢貶值,至少跟得上各類資產的平均收益水平,在工作之余不掉隊。
這個目標并不高,但是實現起來也不算容易。
至于如何細化這個目標呢?一方面是確定高度,也就是理想的收益率水平,絕對收益(年化多少)或者相對收益(跑贏某某指數多少);另一方面是確定波動水平,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可以接受道路有多曲折?這個其實跟自己的抗壓能力和流動性需求有關系,這錢就是用不到,那肯定就能承擔更高的波動,自己的心態好一些,也能承擔更高的波動。
再有策略
確定了目標,再來考慮如何達成目標。
條條大路通羅馬,投資中的策略可就太多樣化了,與其爭論哪個方法更好,不如想想哪個方法更適合自己。方法再好,得會用才行。
就還是以資產的保值增值為例,那方向自然是權益為主。那么是買主動基金還是被動的指數基金呢?這其實就是看個人的能力和條件了。
如果你在基金經理的挑選上頗有心得,那就堆主動基金;如果你在產業趨勢和景氣度上有跟蹤和預見能力,那就選指數基金。每個人的能力不一樣,適合的方向不一樣。
當然具體的策略還是細活,沒有這么粗糙。對應目標中收益率和波動水平的要求,是有不同的做法的,配多少只基金,倉位如何分配,又是如何平衡來控制波動?
如果你想收益上更有銳度,那肯定是要犧牲一部分穩定性的,這就是組合的意識。一個優秀的基金組合很難是優秀基金的堆疊。怎么放是有大學問的。
基金池
其實組合的最后一步才是選基金。而我們開始買基金,基本上都是先從選基金開始,這個基金不錯,買它!那個基金不錯,買它!然后就有一個完全沒有組合意識的基金組合。
所以時常會看一些持倉的基金經理組合:
張坤+劉彥春+王宗合+蕭楠
蔡嵩松+鄭巍山
劉暢暢+楊金金+王斌
其實每組的基金經理,只買一個就差不多了。如果是有組合意識,從上到下來選基金,這些基金經理就會被歸為同類項,哪怕都買也是共享倉位的。
比如我的目標是超越市場,有一定的超額收益,我的能力圈技能點最強的挖掘基金經理,那我自然是要做主動權益基金的組合,而我的性格相對偏穩一些,不希望波動比較大,且不希望被波動打擾影響生活,那么自然就是平衡配置比較好,再說犧牲點銳度不見得長期收益就低,少虧也很關鍵。
我能不能靠押冠軍來提高組合的整體收益?這個路子也不是不行,但是我的心態能不能跟上就不好說了。
那么日常就是挖掘挖掘基金經理,儲備自己的基金池,定期做好組合的平衡,并且結合市場的變化,搭配好上場比賽的基金經理。平常的壓力也不大,大部分時間就用來快樂吃瓜即可。
最后的最后:既然打算做基金組合,那就一定要有組合意識,做組合是為了實現投資目標的,組合里的幾只基金奔著一個目標去的,每個基金的作用不一樣,就像球場上不同位置的隊員,他的任務是不一樣的。
如果目標是暴富,那基金組合可能難以實現這個目標,還是單吊一只基金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