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只基金發布暫停大額申購公告,其中不乏績優基金。中國證券報記者梳理發現,在單位凈值上漲至高位時進行限購,似乎成為不少績優基金的選擇。但與此同時,也有多只基金在限購后出現業績持續回調。
一漲就限購,一限購就跌,何解?
一上漲就限購?
數據顯示,截至1月12日,2023年開年以來已有70余只基金(不同份額分開計算)限制大額申購,涵蓋債基、混合基、指數增強基金等多種類型產品。
1月11日,招商核心競爭力混合發布公告稱,自11日起暫停基金大額申購,單日上限為10萬元。天天基金網顯示,該基金近3個月以來單位凈值上漲超過30%,同類排名居前20位。
交銀持續成長主題混合基金也宣布自11日起暫停大額申購,有權拒絕超過1000萬元(不含)的申請。該基金近期業績表現同樣較為亮眼,近3個月上漲14%,在同類基金中排名居于前百分之十五。
中國證券報記者梳理發現,在凈值上漲至高位時限購,似乎已經成為不少績優基金的選擇。
諾德新盛靈活配置混合、中庚價值領航混合、安信民穩增長混合等多只基金此前也出現“逢高限購”的操作,且基本都是在凈值創階段新高后的幾天內開始限制大額資金進入。
建信潛力新藍籌股票更是接連調低申購上限規模,凈值達到高點后,于2022年7月5日起限制大額申購,規模上限為5萬元,隨后凈值繼續上漲突破前高,該基金又宣布自9月1日起,將限購規模調低至1萬元。
有業內人士認為,一上漲就限購,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保業績的需要。因為高位的大量新資金涌入,容易攤薄基金收益,且處于高位時,對于基金經理而言,往往不是特別合適的建倉時機,大量資金進入后難以短時間內尋找到合適投資標的,只能以現金方式存放,這就會造成資金閑置,降低資金使用效率,從而拉低基金投資的性價比。
一限購就下跌?
逢高限購的同時,不少基金卻在限購后一段時間出現單位凈值的持續下跌。
紅塔紅土穩健精選混合2022年7月7日起限制10萬元以上申購,隨后一段時間,基金凈值持續下行;中庚價值領航混合2022年6月30日起限制大額申購后,凈值一路震蕩下行超過3個月;嘉實成長增強混合2021年2月3日起限制30萬以上申購后,凈值也出現明顯下滑。
某公募基金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限購并不會造成基金下跌,兩者嚴格意義上來說并無必然的聯系。基金下跌更多是行情和基金投資操作導致的。
從上述基金來看,凈值變化似乎確實與市場整體行情存在同步。不過,諾德新盛靈活配置混合的凈值變化卻呈現出與市場整體行情不一致的情況。2022年7至8月,三大指數呈下跌趨勢,而該基金逆勢上漲,突破7月前高,但限購后一個月,凈值便出現長時間調整。
限購與下跌無必然聯系,為何會出現限購后基金下跌的情況呢?
有機構人士認為,通常有以下幾種原因:限購決定本身就是出于對后市行情可能走弱的判斷做出的,因而限購后的下跌可以視為基金經理對行情的判斷得到了驗證,這種限購是有利于避免追高資金虧損的;此外,由于限購經常出現在基金高位,也有可能是基金經理在限購后,認為基金運作受影響較小,加上原有持倉已上漲較多,采取了調倉換股的操作,換股后未能迎合市場行情,這就導致了凈值下跌。
招商證券研報表示,很多投資者在看到基金大額限購時會容易對后面的市場表現產生擔憂,但其實多數績優基金限購并不一定是市場的擇時信號,長期來看,這種方式實際上保護了持有人的利益,投資者應理性對待基金限購潮。
大額限購有何玄機?
規模是基金及基金公司主要收入來源之一,但近年來,基金限購現象卻頻繁出現。國信證券研報數據顯示,主動股基暫停申購及暫停大額申購的規模自2020年以來大幅提升。
為何逆規模布局?業內人士認為,單只基金控制規模并不代表基金公司對規模不再重視,規模依然是基金公司發展的重要指標。
對于基金限購,某公募基金人士表示,一般而言,控制基金規模是主要原因。當基金規模過大,會對基金調倉操作造成一定掣肘,尤其當規模超過基金經理能力范圍時,有可能帶來難以預料的凈值大幅波動,給基金公司帶來負面影響。兩害相權取其輕,這種情況下,寧愿放棄一些規模收入,也要控制過多資金涌入可能產生的風險。
該人士說,限購其實往往針對的是熱門基金和基金經理,而且熱門基金經理出現限購時,往往旗下大部分產品都會限購,這是為了將規模控制在基金經理舒適圈內的一個常規操作。
長江證券在研報中表示,從賣方角度看,限購有利于化解基金“船大難掉頭”的問題,避免基金經理因流動性放棄一些投資機會,影響收益,也有利于限制投資者因個股停牌借道基金買入的套利行為。站在買方角度,限購可能改變過往投資者隨意進出的高頻交易心理,讓基金份額持有人尤其是資金規模較大的投資者更珍惜已有持倉;限購也會產生“稀缺效應”,刺激投資者的購買欲,帶來類似“饑餓營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