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互聯網大廠無一不是風險投資催生起來的,前一段羅輯思維上市折戟讓人虛驚一場,以為韭菜們躲過一難。
但據說羅輯思維早期的的股東已經都賺HIGH了,包括老羅本人都已經把養老錢賺完了。
大廠就更是如此,京東9年虧損188億,美團虧了1,155億,滴滴6年虧損500億。
但滴滴創始人程維身價卻是300億,美團創始人王興身價1,200億,京東劉強東身價1,810億,投資人們更是賺得盤滿缽滿。
這讓人不得不好奇,企業不是一直虧損著嗎?創始人加投資人怎么就發財了呢?
今天就來談談這幫家伙的圈錢方式:
假設你有個項目,先是天使投資人投500萬占10%的股權,你的公司的估值就是5,000萬;
如果到了a輪,有其他的投資人投了你5,000萬,你出讓20%的股權,你的公司的估值就是2.5億;
如果天使投資人的股權還是10%,這10%的股權已經價值2,500萬,漲了5倍;
等到了B輪你又拿到了5個億的融資,你又出讓了20%的股權,你的公司估值就變成了25個億;
如果天使投資人這個時候把股權全部賣掉,他最開始投入了500萬,變成了2.5個億,整整翻了50倍;
如果等到你的公司上市了再賣那賺的就更多了,這時候可能你的公司成立還不到10年,而且一直在賠錢的狀態。
看到這里大家明白,資本根本不需要你的公司賺錢,它們等不了你的業績分紅,它只需要你有“概念和噱頭”或者叫“前景”,然后它們就能在一路把你推上市的過程中大賺特賺。
說穿了就是個“接力游戲”或者類似于“龐氏騙局”,最終上市以后收割股市上的投資者是最后一刀。
這就是資本的獲利方式,盡管讓人心里很不舒服,但是它的存在有其合理及必然性。
否則很難想象世界上的互聯網大廠怎么能在持續虧損的狀態下能夠發展壯大,最終成為賺錢機器的。
修改一下丘吉爾的那句話,可能讓我們找到一點慰藉:
資本是個壞東西,但其它的可能更壞,所以,存在即合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