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水皮,歡迎來到ESG會客廳,我們今天跟大家聊一聊中國公募基金的制度性缺陷。
今年以來,行情非常糟糕,不光是散戶投資者賠錢,而且投資公募基金的投資者也虧了非常多,但問題是,基金虧了那么多,但是管理費一分沒少,很多人心里是嚴重不平衡。
感情受傷的只有投資者?
根據中國銀河(9.520, -0.05, -0.52%)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發布的一份數據,今年上半年公募基金管理人旗下的產品合計虧損6356.32億元。
但是,與此同時,截至8月31日,在61家已有數據的基金公司中,卻有4家公司是虧損的。簡單算一下,也就是說,有93%的基金公司是盈利的。其中,有6家上半年的凈利潤突破10億,包括兩家在上半年基金產品虧損超過500億元的頭部基金公司。
大家要知道,公募基金的主要利潤來源是管理費收入而非業績分成收入。那么,這個管理費是按照基金規模每日計提,以股票基金為例子,年化的管理費為1.5%。
在這個模式下,買基金的人越多,資金盤越大,基金公司收取的管理費就越多。我們看到今年上半年,僅僅公募基金收取的管理費就高達了720億。其中,混合型基金是管理費收取大戶,今年上半年共收取管理費約353.1億元,約占總管理費的一半。但是,今年上半年混合型基金凈虧損達5332.29億元。
基金公司是門好生意
在一般投資者的概念中間,基金公司是應該幫投資者掙錢的,那么從賺的錢里面拿走一部分管理費大家是覺得理所當然的,但實際上制度性的安排并不是這樣的,因為基金公司的管理費是旱澇保收。
數據顯示,截至7月末,公募基金數量達到10123只,管理總規模已突破27萬億。大家要知道,2018年4月這個規模才13萬億左右的水平,也就是說,短短四年的時間,增長超過1倍,這個增量遠遠超過同期的銀行理財、券商資管、信托和私募基金。
那么,在資產規模大幅飆升的同時,公募基金的營收和凈利潤連續創下新高,營業收入從2019年的1000億出頭增長到2021年的1721億元,行業凈利潤從2019年的332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581億元,整個行業的凈利率保持在30%以上的高位。
所以大家總說,基金公司的生意是門好生意,原因就在于它的規模效應,管理1個億和管理100個億,成本幾乎是一樣的,但收入差100倍。
降費讓利,大勢所趨
在這樣的規模、體量下,基金降低費用其實是大勢所趨。
一方面,從海外市場的發展經驗看,2000年以來,美國市場各類共同基金的費率持續下降,從2000年股票型基金規模加權平均費率約為1%,到2021年已降至0.47%。
另外一方面,降費讓利也是監管的要求,我們看到,9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降低市場主體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見。文中提出,要著力規范金融服務收費,鼓勵證券、基金、擔保等機構進一步降低服務收費,推動金融基礎設施合理降低交易、托管、登記、清算等費用。
當然了,有人會說,這幾年公募基金的管理費率其實一直在下降!
2019年至2021年,主動權益類基金的平均管理費率從1.3%降至1.28%;債券型基金的平均年管理費率從0.41%降至0.37%左右。但是,這種降法跟撒撒水有什么區別呢?
我們現在關心的是,公募基金的管理收費是應該跟它給投資人的回報掛鉤這個問題,只有替投資者賺了錢,基金公司拿管理費才是合理的,否則的話,多多少少都有一點名不正言不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