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用報告相當于是個人行為的“經濟身份證”,廣泛用于貸款、信用卡審批、資信審查,甚至任職資格審查、企業員工錄用等活動中。
然而,隨著網絡金融的興起、貸款門檻的降低,普通市民大量使用小額借貸,但卻未養成良好的還款習慣。網絡借貸機構大量接入征信系統,逐漸暴露了眾多的征信問題。
當自己的征信出現不良記錄時,可能會有一些人想要把“黑”征信“洗白”了。部分不法分子看中了這個“市場”,打著“花錢就可以做不良征信記錄鏟單”、“在銀行內部有渠道可以對接”的旗號,做起了所謂征信修復的生意。
據財優化了解,“征信修復”騙局的常見套路有:收取高額費用后失聯;教唆個人偽造各類材料和法律文書材料,用“非惡意逾期”或“不可抗力”等理由無理申訴;惡意投訴信息提供機構乃至監管部門,以圖修改不良信息。
通常修改失敗后,“非法征信修復”團伙不退款或失聯,嚴重的時候甚至會威脅信息主體人身安全。
按照《征信業管理條例》規定:“征信機構應當采取合理措施,保障其提供信息的準確性。”無論是征信機構還是商業銀行等信息提供者,都無權隨意更改、刪除信用報告中正確展示的信用信息。
如果信息主體認為征信機構采集、保存、提供的信息存在錯誤、遺漏的,有權向征信機構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異議,要求更正。這是修改征信報告的唯一合法路徑。比如,因重大疾病、自然災害、疫情隔離、刑事案件等不可抗力因素導致逾期的,欠款人可以提出申訴。
故此,征信領域不存在“修復”這一說法。財優化提醒:凡是聲稱合法的、商業性的、收費的“征信修復”都是騙人的,切莫大意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