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現代社會,包括國內經濟和國際關系,逃不開一個基礎知識:現代社會是怎樣運作的?不能理解,或者不能全面理解這個基礎知識,就容易被各種文章給忽悠,給帶偏。那么在這個基礎知識當中,有一個更加基礎的東西:現代社會工業、經濟和金融的關系。今天這篇算是基礎知識掃盲。
一. 工業生產的特點
與傳統農業和手工業相比,現代工業生產具有以下特點:
- 天文數字一般的產量,比如我有個同學在一家主要生產簽字筆的“小廠”。大概10年前,他給我說他們廠每年“只能”生產一億只筆。
- 固定成本很高,變動成本很低。要以少量工人,生產天文數字的產品,必然依賴高度自動化的設備,這些設備成本很高。但是生產單位工業產品的原材料和能源,往往成本較低。
- 集中化生產。比如福耀玻璃,在全球有24家工廠,但是占全球汽車玻璃產量的28%。你想這個集中化程度有多高。
- 產業鏈依賴明顯。比如一瓶汽水,需要多少家工廠才能生產出來?只算最后兩層的節點,需要:造瓶子的廠,造貼的廠,造瓶蓋的廠,造糖的廠,造二氧化碳的廠,造添加劑的廠(往往不止一家),最后才是罐裝廠。這還是看上去最簡單的東西。要是汽車,搞不好要從全球幾萬家不同的廠,最后才能攢的起來。
工業生產是現代社會產生價值載體的主要方式。這里注意“價值載體”這個詞。大家經常注意到一個事實,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占比都比較低。比如中國第三產業是55%,美國超過80%。為什么呢?
原因很簡單,工業產品一旦大規模生產,生產能力相對于需求必然是過剩的。那么,“價值載體”本身的價值是很低的。要想產生價值,必須把東西賣給最終的消費者。那么這個賣的過程,是一個服務,是產生價值的主要過程。宏碁集團創始人施振榮搞過一個微笑曲線,把這個事講的很清楚。
微笑曲線
在微笑曲線兩端,高價值的部分都是服務,底部是低價值的工業生產,但是工業生產是兩端高價值的載體。
前面,我們看到微笑曲線,把創造、生產、消費的過程基本講清楚了。但是還有一個重要過程沒有涉及:投資。
從微笑曲線,我們可以看到,工業生產本身沒有特異性的競爭優勢,特異性的競爭優勢是由研發或品牌創造的。沒有特異性競爭優勢,只能拼質量,拼成本;高質量、低成本是工業生產唯一的優勢。
現在工業生產怎么降低成本呢?提高固定成本,降低變動成本。以巨大的產量攤平固定成本,從而獲得最低的單件成本。
固定成本越來越高,生產者就需要獲得投資,以先于競爭對手獲得更低的變動成本。馬克思認為資本家通過投資榨取了工人的剩余價值,這個說法對。但是這種榨取是建立在工業生產的本質屬性上的。有工業存在,就必然有這種榨取。你不讓資本榨取,那么資本就不會投資。你就無法獲得低成本優勢。與其說資本家榨取了工人的剩余價值,不如說資本家榨取了本不屬于工人的剩余價值。
二. 經濟是什么
百度百科:經濟就是人們生產、流通、分配、消費一切物質精神資料的總稱。
我覺得這個定義缺三少四,我改了一下:
經濟就是人們發現需求,從而投資、創造、生產、流通、銷售、分配、消費一切物質精神資料的總稱。
這個過程的起始點是“發現需求”。所以現代經濟的基礎不是生產能力,而是發現需求的能力。如果不能發現新需求,就只能追在別人屁股后面,在質量和成本方面進行競爭。這個利潤率當然低。但是這不完全是壞事,因為發現需求有可能發現錯了,這是有風險的。追隨者可以以低風險、低利潤率,比較安全的生存下去。
發現需求以后,就是投資。投資是典型的金融活動。投資的風險控制能力和盈利能力是經濟活動的基石。為什么呢?
因為,發現需求以后,后面的創造、生產、流通和銷售過程,都需要投資才能建立起來相關的能力。這個過程短則一年,長則十年。在這個過程中,投資是承擔風險,但是沒有收益的。如果投資的風險控制能力不足,或者盈利能力不足,那么就沒人愿意投資了。沒有投資做支撐,社會上只會存在“短平快”的項目。那么就要靠生產銷售慢慢積累。這個原始積累過程是很慢的。而且一定競爭不過有投資支撐加速的創造價值的過程。
但是,投資引入了一個理論上“不應該有政治權利”的概念——資本。資本加速了經濟過程,這個加速理論上可以參與分配。但是只有“人”有政治權利,一個參與分配,甚至要在分配中拿大頭的東西,它沒有政治權利。沒有政治權利,那就可以不給它分配。這就形成了現代社會主要的悖論,資本到底有沒有政治權利,應該具有多大的政治權利?
中國用一種很巧妙的方式,化解了這個悖論的尷尬,這個方式就是“國家資本”。國家是屬于國民的,當然有政治權利,所以當然可以合理合法的參與分配。那么有權利的是國家而不是資本,資本屬于國家,參與投資,國家參與分配。完美的邏輯閉環。
所以,經濟的增量來源于發現需求,沒有新發現的需求,經濟本質上會停止增長。這個時候,當然可以通過創造信用(也就是印錢),來使得經濟數字更加好看。但是本質上是沒有增長的。
經濟停止增長對社會來說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為什么呢?因為生產競爭的存在,勞動生產率是提升的,這個時候經濟停滯,就意味著更多的生產力過剩和勞動力過剩。勞動力過剩,能力不強的人就會失業,進而喪失收入。所以,經濟停止增長,社會的貧富差距一定會加大。大家都知道貧富差距加大對社會意味著什么。
所以,在經濟停止增長或增長速度比不上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的社會。必須使用暴力機關,強行平均分配,以避免貧富差距失控。所以世界上沒有“純”資本主義國家,純資本主義國家沒有能力進行依賴暴力的平均分配,就會降級到依賴暴力鎮壓貧民,從而降級成奴隸制國家。
經濟邏輯就說到這了,掃盲足夠了。
金融
金融的本質是創造“信用”,你沒那么多信用,創造信用,這是啥?這就是詐騙。但是,這里有一個竅門,信用嘛,不是一定被使用。如果被使用的部分低于原有的信用,那么被創造的那部分信用就沒有人發現是假的。
我知道大家一聽“詐騙”,就膩歪,但是如果我說,這種詐騙是現代經濟的基礎,絕大多數人因為這種詐騙的存在才有當下的工作,那么是不是就沒那么膩歪了。下面,我就講一下這個完整的過程,大家理解其中的合理性。
假設有個人,他每個月的工資花不了,多余的錢怎么辦。他有2個辦法,要不然他把錢埋起來;要不然他把錢存銀行。理論上把錢埋起來風險更低一點,但實際上埋金子銀子,都還有被別人偷偷挖了的;埋紙幣,那更是蟲吃鼠咬沒幾年就爛光了。更何況銀行還有利息,所以大多數人會選擇存銀行。
商業銀行拿了錢,他們也不敢埋地里。我們等會能看到敢把錢埋地里的只有央行。商業銀行拿了錢會向外貸款。理論上,如果銀行不能印錢的話,他們的貸款上限是存款余額。但是,這里面忽略了一個現實情況,一個人或企業貸了款,不見得會立即使用。那么這些貸款會產生貸款衍生存款。貸款衍生存款還可以再貸款。玩的巧妙的話,理論上可以無窮衍生,當然事實上做不到。
我們先簡化一點看這個問題。如果不允許使用貸款衍生存款進行再貸款。那么假設貸款利息是年息1/10的話,銀行在不虧本,不影響存款兌付的前提下,最多可以承受每年貸款余額的1/11變成壞賬,假設壞賬連利息都不還。但如果貸款余額是存款余額的2倍的話(貸款衍生存款再貸款導致的)。銀行還是可以承受1/11的貸款余額變成壞賬,但是這個對應到存款余額,就是可以承擔存款余額2/11的壞賬。神奇不?信用擴展居然增加了安全性。
重點是“但是”,如果貸款壞賬的比例一旦超過1/11,那么銀行就要承受2倍的資本金損失。如果銀行核心資本不夠充足的話,還會導致存款損失。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央行一般要求商業銀行繳納“存款準備金”。存款準備金實際上消滅了商業銀行“創造”的信用。
這里面,就有和經濟結合的地方了。我們都知道,錢之所以有意義,那是因為背后有等價交換物存在。如果100塊錢,背后只有價值10元的等價交換物,那么理論上這100元只值10元。特別是當這100元全部在市場上流通的時候,立馬就會產生10倍的通貨膨脹。商業銀行創造信用,就間接導致通貨膨脹。那么央行的存款準備金就消滅這種新信用,起到控制通貨膨脹的目標。那么大家說了,那么商業銀行少貸款行不行。這個是行不通的。為什么呢?如果錢存了銀行,那么它所對應的等價交換物就缺乏貨幣進行交換。這就是通貨緊縮,通貨緊縮本質上消滅了因投資引發的需求。前一章講了,經濟是需求驅動的,沒有需求經濟無法增長。所以通貨緊縮通常會導致經濟增長減速或負增長。
上一章還講過一個概念,勞動生產率增長將導致貧富差距擴大。所以,通貨膨脹至少要達到勞動生產率的增加速度。這個可以起到一部分抑制貧富差距擴大的效果。那么其實這其中就可以“合理”鑄幣,所以鑄幣權必須控制在國家手中。否則掌握鑄幣權的人,就可以獲得勞動生產率增加帶來的全部好處。鑄幣權等于榨取全社會剩余價值的權利。
再談金融和工業的關系。簡單說就一句話,金融通過支持投資,促進工業發展。但是,這有個前提,投資必須是發現真的需求和/或提高了質量和/或降低了成本。如果都做不到的話,投資就是無效投資,無效投資會賠錢,如果賠的錢是金融體系提供的話,就會降低金融體系的安全。
總結
本文目的是掃盲,所以提供一些工業、經濟和金融的基本概念。實際情況當然比這復雜的多。我寫這篇文章是因為,經常在網上看到各種胡說八道的帖子。上到“經濟學家”、“專家”、“教授”,下到各種自媒體,連基本的概念都是錯的,然后在錯的概念上構建一套“邏輯”,然后就開始販賣私貨。怎么說呢,我就是覺得挺悲哀,挺無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