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安東尼·穆勒
當今時代,有這么多經濟學謬論不厭其煩地不停重復。此時回顧一些最基本的經濟學規律,會對大家有所助益。這里有十個這樣的規律,值得我們反復回味。。
規律1 生產先于消費
為了消費一樣東西,顯然這樣東西首先必須存在,然而,刺激消費以擴大生產的觀點包圍了我們。
消費財貨可不是從天上掉下來。它們處于被稱為“生產結構”的一長串錯綜生產過程的末端。
即便生產一個看似簡單的物品,例如一根鉛筆,也需要一個各生產過程編織而成的復雜網絡。這個網絡可以回溯至很久以前,并跨越世界各國和各個大洲。
規律2 消費是生產的最終目標
消費是經濟活動的目標,而生產是其手段。
充分就業的倡導者,違背了這個明顯觀念。
就業計劃把生產本身變為目標。消費者對消費財貨的評價,決定了生產財貨的價值。
當前的消費來自這個延伸至過去的生產過程,這種生產結構的價值,取決于消費者的當前評價狀態以及預期的未來狀態。
因此,消費者是資本主義經濟中生產設備最終的實際“主人”。
規律3 生產具有成本
沒有免費午餐這回事。獲得某些看似免費的東西,僅僅意味著別人要為它付出代價。
每張福利支票和每筆科研補助金的背后,是活生生的人繳納的稅收。
納稅人只看到政府沒收了個人收入的一部分,可他們并不知道這些錢是用到誰身上;而政府開支的接受者只看到政府把錢給他們,他們也不曉得政府是從誰那里拿走了這筆錢。
規律4 價值是主觀的
評價是主觀的,并且隨個人情況而變化。
同一物質財貨,對于不同人具有不同的價值。
效用是主觀的、個人的、情境的和邊際的。
沒有集體消費這樣的東西。即使同處一室,不同人感覺到的冷暖也不同。
同一場足球比賽,對每位觀眾具有不同的主觀價值,這在一支球隊進球得分時可以很容易地看出。
規律5 生產率決定工資率
每時產出決定了工人的每時工資率。
在自由勞動力市場上,只要他們的邊際生產率高于工資率,企業就會雇用更多的工人。
企業之間的競爭,推動工資率達到與生產率相匹配的程度。
工會的力量也許會改變不同勞動群體之間的工資分配,但工會不可能改變總體的工資水平。
總工資水平取決于勞動生產率。
規律6 開支既是收入也是成本
開支不僅是收入,而且代表著成本。
開支同時是買方的成本和賣方的收入。
收入等于成本。財政乘數作用的機理,意味著成本隨收入而增加。
一旦收入倍增,成本也跟著倍增。
凱恩斯的財政乘數模型,忽略了成本的效應。
指望公共開支的收入效應而忽略成本效應的政府政策,導致了嚴重的政策錯誤。
規律7 貨幣并非財富
貨幣價值在于其購買力。貨幣是交換工具。
一個人的財富是他可獲得的日用所需的商品和服務。
國家作為一個整體,不可能通過增加它的貨幣量來增加財富。
只有購買力才意味著財富的這個規律表明,即使魯濱遜在他的孤島上發現一座金礦,或者一個裝滿了鈔票的錢箱,也不會因此更加富有。
規律8 勞動不創造價值
勞動與其他生產要素結合創造產品,但產品的價值取決于它的效用,而效用取決于主觀的個人評價。
為了就業的就業沒有任何經濟意義。真正有意義的是價值創造。
一項產品,要成為有用之物,就必須為消費者帶來好處。財貨的價值與生產它付出的努力無關。
馬拉松專業運動員,可不會因為跑馬拉松比一次沖刺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就會賺到多于短跑運動員的獎金。
規律9 利潤是對企業家的獎賞
在競爭資本主義中,經濟利潤是企業修補資源配置錯誤而賺取到手的額外獎金。
在一個沒有變化的穩態循環經濟中,既沒有利潤,也沒有損失,所有公司獲得同等的利率。
然而,在不斷增長的經濟當中,會有變化發生,而對各種變化的預測,則是經濟利潤的來源。
卓越地預測到未來需求的企業,會獲得高額利潤率而不斷成長;那些未能預測到消費者需求的企業家,就必然會面臨業務萎縮直至最后的關停倒閉。
規律10 一切真正的經濟規律
都是邏輯規律
經濟規律是綜合先驗推理。
我們不能憑經驗捏造這些規律,因為它們本身是真實的。因此,基本經濟規律不需要經驗驗證。
提及經驗事實,僅僅起到舉例說明的作用,它們并非對規律的陳述。
人們可以忽略和違背經濟學基本規律,但是無法改變它們。
那些民眾和政府承認與尊重這些基本經濟規律并善加用之的社會,也是表現得最好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