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的本質就是做買賣,做出一個有人愿意買的產品,找到一種源源不斷賣出去的方法,持續賺錢。
商業模式是否成立,原則上取決于每臺產品是否能夠獲利。如果核算出一臺產品的利潤公式是正的,我們就可以想辦法賣出去十萬臺一百萬臺;如果賣一臺產品是虧損的,賣十萬臺一百萬臺產品大概率也是虧損的。那些聲稱通過擴大銷售規模來降低成本盈利,或者聲稱未來停止廣告投放就會盈利的說法,大多數情況下是不成立的。
但是,再縝密的計算和分析也不能直接下結論,必須經過實踐驗證。商業模式是否成立,核心要進行三個驗證:產品驗證、銷售驗證及利潤驗證。
產品驗證,不能到認識的人中去測試,要到目標用戶群中去測試,只有50%以上的目標用戶都愿意買才是真正的好產品。
銷售驗證也一樣,要測試大規模銷售準備采用的賣法,測試能不能源源不斷地把產品賣出去。太多的產品死在找不到銷售方法上,現在是酒好也怕巷子深。市場上賣的最好的產品都不是最好的產品,而是最會賣的產品。
利潤驗證,理論上賺到錢跟實際上賺到錢差別很大。沙盤上推演不出來的勝利,實戰中一定打不出來;Excel表上算不出來的利潤,經營中一定掙不到。即便是Excel表上算出來的利潤,距離真正把利潤賺到手里也隔著一個太平洋,需要企業在經營管理上極其嚴謹和有執行力,才可能實現報表上的預算。產品、銷售之外,千萬不要忽視交付,能夠批量的、大規模的、保質保量的、用戶體驗非常好地把產品送到用戶手里,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企業在質量控制、供應鏈管理、品牌推廣等方面都做到位,這考較的是企業全方位的經營和管理水平。
做買賣的前提是有真需求。什么是需求?用戶愿意支付代價的需求才是需求。
不論是做產品還是做服務,我們都需要清楚我們的用戶是誰。如果只是少數人在少數時候才會需要的,趁早別做,那叫概念不叫商品。如果是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情況下非用不可的,那是創業機會。越多的人在越多的情況下非用我們的產品不可,就說明需求越大。如果你能找到一個所有人每天都要用的產品,你就是騰訊了。
產品是道,營銷是術。根本上決定公司經營成敗的,是市場份額;根本上決定市場份額的,不是營銷而是產品;根本上決定產品成敗的,是需求。
抓住一個大眾、高頻、剛需,就可以做一個大買賣;抓住一個小眾、高頻、剛需就可以做一個中等買賣;抓住一個小眾、低頻、剛需就可以做成一個小買賣。抓不住剛需,就做不成買賣。
當企業經營不順時,應該深入研究是不是產品出了問題。產品問題首先要審視需求是不是存在,是不是剛性。大多數的企業經營問題,都是產品問題,大多數的產品問題都是需求問題。
產品銷售不暢,要研究四個問題:
Q1:哪些人需要我們的產品?
Q2:他們用我們的產品做什么?
Q3:我們的產品是否足夠好?
Q4:我們產品的價格用戶是否可以接受?
如果上面這四個問題的答案都是正面的,我們的產品應該沒有問題。剩下的就是營銷問題,我們是否找到了一種方法能夠把產品源源不斷地賣出去?這是同樣關鍵的問題。酒好不怕巷子深的時代早已經過去,好的產品找不到可復制的營銷方法照樣不可能成功。
不要妄圖為所有人服務,也不要妄圖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從經濟學角度看,放棄一部分用戶往往是最經濟的選擇。為了滿足最后20%的用戶,你往往需要增加80%的成本,不如索性放棄這些用戶,只解決80%的用戶80%情況下的需求,是性價比最佳的選擇。
但是一定要注意,用戶的需求分為真需求(needs)和假需求(wants),一定要區分清楚。假如你問用戶是否喜歡鉆石,所有的用戶都會回答“喜歡”;你問用戶是否需要鉆石,所有的用戶都會回答“需要”;你問用戶會不會花錢買鉆石時,很多用戶回答“會”;但是當你請用戶現在就掏錢來買,哪怕是打八折,很多用戶也會回答“不買”。原因很簡單,回答問題和掏出真金白銀是兩回事。
需要和購買是兩回事,有些需求其實不存在,例如那些可有可無的需求,那些用戶根本不愿意為之付出代價的需求,以及那些可以被替代的需求,都屬于錦上添花的需求,對消費者而言有了更好沒有也無所謂。
古往今來,數不清的企業為了這種假需求耗盡了人力物力財力,最終失敗。不能帶來規模市場的需求是沒有市場價值的,為此進行的投入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