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世貿組織改革成為國際熱點話題。產業補貼政策是世貿組織改革的重點。產業補貼也是以CPTPP和RCEP為代表的國際高標準自由貿易協定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以來,美國對中國補貼政策進行了多次重大調整,但工業補貼是中美貿易談判的主要問題。美國對華補貼政策調整的主要原因,是中美雙方經濟實力的相對變化。目前,有必要梳理美國實施的產業補貼政策。
一、美國政府補貼的主要類型
1、大額支付
大額支付是指美國州政府或地方政府為創造就業、維護就業穩定、擴大商業活動而向企業發放的“一攬子”補貼計劃。
2、聯邦撥款與撥款
美國各級政府或聯邦政府直接向企業提供財政支持計劃,以實現公共為目的。
3、稅收優惠
(1)稅收抵免和退稅允許納稅人從應納銷售稅中扣除一些符合獎勵規定的費用,或按規定將已征收的銷售稅退還給原納稅人。
(2)財產稅減免,企業可獲得的一定比例的財產稅減免,包括房產稅、商業設備稅等稅項的免稅或退稅,甚至包含預計企業的避稅金額。
(3)聯邦政府給予的稅收抵免優惠,完全集中在能源及其相關行業。
(4)企業區內的企業可享受稅收抵免或補貼等優惠政策。
4、稅收增額融資
地方政府利用特定規劃區域內開發建設產生的土地財產價值增長帶來的稅收證券化和融資。該工具作為地方政府的經濟發展工具,主要用于籌集資金開發落后地區或尚未完成的地區,減少對聯邦財政的依賴,主要集中在房地產和服務業。
二、美國產業補貼的結構與周期特征
1、美國產業補貼的結構特征
大額支付是美國最重要的補貼工具,約占美國工業補貼總額的34%;撥款和聯邦撥款僅次于大額支付,相當于稅收優惠。撥款和聯邦撥款和稅收優惠總額約占美國政府補貼總額的31%。從各種補貼工具的使用頻率來看,稅收優惠的使用頻率最高,約占50%;其次是撥款和聯邦撥款,約占33%。
2、美國產業補貼的政治周期特征
一般來說,民主黨總統任期內的產業補貼政策往往以稅收優惠的形式,而共和黨總統任期內的產業補貼政策往往以撥款和聯邦撥款的形式。我們進一步分析總統任期政府補貼偏好,可以發現克林頓任期補貼政策偏好是大額支付和增稅融資,小布什任期補貼政策偏好是撥款和企業區,奧巴馬任期補貼政策偏好是財產稅和聯邦稅,特朗普任期補貼政策偏好是聯邦撥款和稅收抵免和退稅。
三、美國產業補貼惠及企業的結構與來源變化
就美國企業所有權受益的特點而言,上市公司是最重要的受益群體,約占總份額的79%;非上市公司緊隨其后,約占總份額的19%,而不是利潤和非商業組織。
通過比較分析,我們發現克林頓任期內的補貼更傾向于上市公司,布什任期內的補貼更傾向于非營利性和非商業組織,而奧巴馬和特朗普任期內的補貼惠及企業偏好與整體特征基本一致。
就美國產業補貼資金來源結構而言,國家政府是補貼政策的主要實施者,約占全國產業補貼總額的45%;其次,聯邦政府約占全國產業補貼總額的29%;地方政府排名最后,約占全國產業補貼總額的11%;此外,一些補貼由多級政府共同發放,約占全國產業補貼總額的15%。大額支付政策的實施主體主要是州政府,逐步由地方政府向州政府轉變,稅收優惠政策的實施主體是州政府,但在共和黨總統任期內轉移到地方政府;增稅融資政策的實施主體是地方政府,但在總統任期內轉移到州政府。
補貼政策發力于區域性的科技創新走廊和智能制造走廊,積極推動公共創新平臺和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實現創新資源的共享共用,切實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真正普惠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