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銀行理財產品“穩賺不賠”已成社會“共識”,但資管新規正式落地后,包括銀行理財在內的資產管理產品徹底打破剛性兌付。業內人士提示,銀行理財產品不承諾保本,投資者要正確看待市場變化,平衡好風險和收益,牢牢記住“理財非存款,產品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資管新規
2018年4月,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國家外匯局聯合印發《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簡稱“資管新規”)。資管新規對各類資產管理產品提出了凈值化管理的統一要求,明確要求銀行理財要打破剛性兌付,破除多層嵌套與禁止資金池模式,實現凈值化轉型。
2020年7月,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發布公告,資管新規過渡期延期至2021年底。自2022年1月1日起,資管新規正式施行。
現象
買銀行理財,出現“越理越虧”
“我買的是穩健型銀行理財產品,前兩天一看,竟然虧了!”馮女士之前買的銀行理財每個月都能賺個幾千元,可是近期她查看收益時,發現多家銀行理財產品都在虧損,有的一天虧900元,最多的時候一天總共虧了大幾萬。
市民鄧先生每天都查看不同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情況,近期發現一家銀行理財產品虧了,于是更換購買了其他銀行的理財產品。“一段時間內市場有波動,凈值不升反降也符合市場規律,這種新常態可以接受。”他說。
記者注意到,在某投訴平臺上,3月以來理財投訴帖明顯增多,很多投訴者還曬出了收益虧損截圖,大部分虧損在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
“R2風險等級(風險水平較低,不保障本金償付,但是本金風險相對較低,收益浮動相對可控)卻每天和基金股票一樣虧損,連續每天虧損額巨大,也無法贖回。”一位網友曬出的截圖顯示,日收益在零以下的天數占了多數,自3月起甚至連續多天虧損600元至900元不等。
“中低風險理財,每天都賠錢”、“理財不僅沒有半點收益,還接連虧損”、“連續虧損與實際宣傳的R2中低風險嚴重不符”……多名投資者在平臺吐槽近期理財“越理越虧”的經歷。
對此,銀行客服人員回復稱,近期凈值下跌主要是由于股市和債券市場同時下跌導致的,請廣大客戶理性看待凈值型理財的波動與回撤,建議投資者適當拉長持有期限。
探訪
銀行理財不承諾保本
各銀行網點理財產品近期情況如何?銀行理財呈現出怎樣的趨勢?記者近日以投資者身份走訪了多家銀行網點。
“在今年以前,銀行理財虧本的現象比較少,但今年就有一些產品開始虧本了。”中國工商銀行十里堡支行工作人員介紹,銀行理財現如今提倡打破剛性兌付,不承諾保本。“現在行情不太好,存定期是最保險的。”這位工作人員建議。
記者隨后又走訪了位于豐臺區的多家國有大行網點,理財經理均明確表示“銀行理財不保本”。“近期理財浮動較大,理財產品都是非保本浮動型的。”一家銀行網點理財經理說,面對理財浮動,很多投資者轉向咨詢大額存單和定期存款。
為何銀行理財不再“保本”?打破剛性兌付又是什么意思?
記者帶著這些問題和多位市民交流,“犯迷糊”的人還不在少數。“經歷了這一波行情,我才知道銀行理財并不是穩賺不賠的。”有的投資者感慨。
新規
打破剛性兌付,實現凈值化
此前,銀行理財經歷了較長的“保本保息”時期,中低風險的理財產品大部分都能實現“保本”收益,讓投資者誤認為投資理財沒有風險、穩賺不賠。尤其像一些大型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隱含著“剛性兌付”,即使出現本金虧損的情況,銀行也會采取措施填補本金。
彼時的銀行理財并非真正的資產管理產品,而是被異化的“高息存款”產品。2018年4月,央行、中國銀保監會、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等四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要求打破剛性兌付,實現凈值化,同時要求“賣者盡責,買者自負”。
根據資管新規,銀行理財產品不是存款,金融機構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2022年被看作是資管新規落地元年,意味著此前銀行理財“保本保息”剛性兌付時代的結束。
釋疑
“破凈”是否等同于虧損?
受多重因素疊加影響,凈值化首年便逢較大波動,一貫以穩健著稱的銀行理財產品出現不少跌破凈值的情況。中國工商銀行新東安支行的一位理財經理告訴記者,目前銀行理財行情不好,主要是因為受到國際形勢的影響。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為,理財產品“破凈”是近期金融市場波動的映射,應該全面、客觀、理性地看待。關于理財產品“破凈”,近期有兩個說法并不正確:一是認為理財產品已經“全面破凈”,二是將理財產品“破凈”等同于“虧損”。
數據顯示,截至4月6日,剔除近6月無凈值的產品后,銀行理財子公司共發行27324只理財產品,其中“破凈”理財產品數量為1372只,約占全部發行產品的5.02%,因此不存在理財產品全面“破凈”情況。
另外,所謂“破凈”并不意味著理財產品虧損。理財產品期限相對比較長,在產品尚未到期前,凈值變化只有參考意義,不表示實際虧損。隨著市場好轉,部分理財產品在到期時實現正收益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
為何今年“破凈”特別多?
為什么一貫以穩健見長的銀行理財產品會出現一定比例的“破凈”現象?
在董希淼看來,這與金融市場波動、估值方法變化、投資資產變化三方面有很大關系。今年以來,國際上地緣沖突加劇,全球金融市場都發生較大波動。從我國情況看,資本市場出現單邊下跌,債券市場也有所下行,銀行理財市場作為金融市場的一部分,很難獨善其身。理財產品凈值波動,是金融市場波動在理財產品上的一種映射。
銀行理財產品已經全面凈值化,理財產品原來主要采用攤余成本法進行估值,現在主要采用市值法估值。因此,理財產品底層資產價格的變化會更及時、直接地體現在理財產品凈值上。不是以前理財產品凈值沒有波動,只是以前凈值波動投資者往往感受不到,而現在投資者能夠更直接看到凈值波動。
此外,隨著監管政策調整和理財公司成立,部分理財公司提升投資研究能力,加大對權益類資產和債券投資,債券資產和權益類資產比例有所上升,這可能使得理財產品凈值波動比以往更大一些。
提醒
投資是項技術活 理財可別“閉眼”買
銀行理財該怎么買?投資者在理財時要注意哪些方面?金融業內人士給出了建議。
從事金融領域相關工作的資深投資者史女士說,自從銀行理財實行凈值化運作后,很多理財產品收益率不到4%還不承諾保本,因此她把錢轉移至部分存款類產品和股票基金、信托上。
“之前的投資者都被‘無腦高收益’馴化得懶惰了,其實應該動腦筋琢磨‘錢生錢’。”她直言,銀行理財“保本”時期不再,“閉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投資者要理性看待投資這項技術活。
她認為,銀行理財面臨的競爭很激烈,券商和基金公司都是對手。長期來看,銀行理財依然具備相對安全和穩健的優勢,投資者應根據風險收益需求去匹配適合自己的產品。
“總體而言,銀行理財產品還是比較穩健的,廣大投資者不必過于擔心。”董希淼同時表示,投資者應清醒地認識到,在極端情境下,理財產品出現收益為負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本報記者 潘福達 實習生 鄧碧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