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是2022年3月25正經輕講座《什么是經濟危機》的文字整理稿,主講人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鄭宜歌博士。本文已經主講人審閱。
今天的題目叫“什么是經濟危機?”,我打算用一個通俗的講法,把經濟危機的來龍去脈簡要地給大家做一個介紹,方便大家判斷什么叫經濟危機。
那么我選了一個小賣部作為典型,這是一個比較有創意的想法,主要是因為我們在調研小賣部當中碰到了一些事;另外,通過對小賣部的觀察,我發現小賣部恰好能夠滿足講述一個經濟危機的條件。
那我們就走進這間小賣部。
今天的大概內容就是講講小賣部和社會再生產,然后講講什么是危機。
這是我們在良鄉南關調研的時候碰到的事:有一間小賣部,我們進去的時候,發現里面饅頭和咸菜在打折,饅頭原來是一塊錢一個,然后這兒打折兩毛錢一個;然后咸菜更便宜,一桶一塊錢,你愛提就提走。
當時我們就挺納悶,問老板娘,咸菜為什么賣不掉了呀?饅頭為啥賣不掉了呀?老板娘愁眉苦臉地說,因為工人要搬走了。這邊搞什么城市美化,把城中村拆了,要把工人弄走,小賣部饅頭和咸菜就賣不掉了。
那么事實上,小賣部在這里受到了哪些影響呢?它的饅頭和咸菜賣不掉了,這是一個表象。小賣部自己有一堆錢收不回來了,它可能1塊錢或者8毛錢進的饅頭,現在它只能用2毛錢的價格賣出去,它得賠錢。小賣部受了這些影響。
此外,工人給它帶來一批市場,那么市場本身縮水了,不僅饅頭賣不掉了,咸菜賣不掉了,可能膠鞋也賣不掉了。所以我們可以從這個小賣部看到一個市場的存在,這個市場是依靠這種交易的方式維持著它的運行。
我們看一看這個小賣部的分布圖:
走進這間小賣部,一進門,右邊我們看到有一個冷柜,里面賣各種各樣速凍的食品,還有冰棍。
然后再往前是米面糧油,右邊面和糧油。
然后稍左邊這柜是肉和菜,還有水果。
再往前是衛生紙和清潔用品。
再往前是大掃除用的潔具,比如說掃帚、簸箕,等等等等。
再往前靠墻這邊,我們就碰到一堆的旅行袋和一堆塑料桶,還有臉盆,洗漱用品。
然后再往前,往左邊看,是一堆勞保用品,比如說膠鞋、棉服、帽子、手套等等。
然后往前,是各種各樣的瓷器,杯子,保溫杯;然后有各種各樣的電線插頭;燈具;日化用品。
然后這里有水果,還有雞蛋,有各種各樣的餐具,比如說碗、勺子、筷子之類的。
進門左手邊這里是小電器和煙,然后還有一些酒,擺在進門處收銀臺這個位置。
左上角,就是看到這張圖的這個角落,擺著飲料和冰棍和冷柜,冰凍各種各樣飲料的地方;然后外面是一些調味品。
紅色的區域是什么呢,紅色的區域其實占到了小賣部的較大部分的一個比例,紅色區域賣的都是方便食品,比如方便面、火腿肉,罐頭等這些東西,占據了比較大的地盤。
這是一個小賣部的狀況。
我們看到,小賣部其實是由一堆貨架構成的,它是一個架子一個架子的,貨架本身是標準化的。我們可以通過數貨架的方式發現,這些小賣部里面,這些各種各樣的品類的商品,事實上占據著不同比例的貨架:比如說我們看到方便食品,它占的比例就比較高,說明這個地方的人基本上是自己不做飯的,或者他沒有條件在屋子里面做飯。這個地方可能以出租屋為主,他們只能在這里買一些方便食品回去,要么吃泡面,要么切點香腸,切點火腿腸,要么買點餅干回去,湊合一頓。
那么我們看小賣部,每個人去小賣部干什么呢?買東西。買東西這個活動,我們把它叫做交換。交換的前提是什么呢?前提是買者和賣者分別占有不同的東西,比如說買的人有錢,賣的人有商品。小賣部就把整個商品經濟當中最重要的交換環節展現出來了。
馬克思在《資本論》開篇的時候說,現代社會,或者資本主義社會財富的主要特征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商品”、“堆積”這兩個詞,比較充分地把資本主義社會的運行條件展現出來了,買賣背后必須有私有權的存在。各自的人占據著不同的私有產權,才有買賣的發生,這是私有制之下的一個條件。
然而只有買賣是構不成資本主義的,資本主義本身的生產不是僅僅停留在小賣部上。小賣部只是一個集中反應的環節,而它的整個剝削的過程,卻是在生產環境完成的。它主要是通過占有工人的剩余勞動,尤其是通過占有工人剩余勞動的時間的方式,來占有他們的剩余價值,從而賺到自己的利潤。但生產環節當中產生的利潤,最終是要在消費或者買賣的環節展現出來。
我們看到,小賣部作為一個買賣的窗口,通過買賣關系在這里展現出它的矛盾。比如說工人走了,我的貨賣不掉了,這就是一個矛盾。
我們這時候再回到這間小賣部,還可以發現這么一些問題,比如說貨架是怎么擺放的,哪些貨架擺的是哪些東西,各自占多少,擺這些貨有什么講究,哪些貨擺在前面,哪些貨擺在后面。比如說我們看到勞保用品,然后這些耐用品,比如說鍋碗瓢盆,水桶什么的,都會放在后面。而前面放的都是方便食品,飲料,煙和酒。擺這些貨有什么講究。
最后,我們就會涉及到所謂的部類的問題。一個社會完成它的再生產,或者這個村,附近的居民完成他的再生產,到底都需要哪些物質條件。
老板娘還會告訴你為什么要擺這些貨。她如果不擺這些煙酒,不擺這些方便食品,就賺不到錢。她擺在后面的那些勞保用品、那些塑料桶、那些袋子賣得很慢。但是如果不擺這些,那么人家也不會來她家店買東西,所以她也得擺這些東西,也得占這么一個地盤,把貨架騰出來,留給這些東西。
賣的快和賣的慢又是什么意思呢?一個架子的貨賣的快,和一個架子的貨賣的慢,到底對社會生產意味著什么呢?我們繼續看。
我們看賣的快和賣的慢是什么意思,這里就涉及到馬克思說的“驚險一躍”。就是從商品到貨幣這個過程,是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這里資本家要把貨賣掉,他或者委托小賣部賣掉,或者他自己賣掉??偠灾阉u掉,換成錢。如果沒有換成錢的話,它就沒有錢繼續投入它的再生產,這個企業就完蛋了,周轉不靈了。
所以,在資本主義社會里,所有的企業,尤其是生產企業,都在進行著無休止的周轉和競爭。
我們看到賣的快的這些貨架上的商品,它周轉的快一些,那么它可以帶來比較穩定的高效的現金流。這時候小賣部的老板每天靠著這些東西,就能夠保障他的基本生活,這是周轉的快的部門。
同時也有一些周轉得慢的部門,比如說后面的這些塑料桶,可能一個農民工來的時候,會拎個桶來,不需要你的桶;那么他走的時候,可能原來的桶破了,這時候來你這買個桶,繼續提桶跑路,走了。這種消費品周轉的比較慢一些。
同時,我們還可以延伸到生產領域。生產一件商品,所需要的時間也是不同的。那么周轉不僅僅停留在小賣部上,也停留在生產廠家里面。比如說我們造一艘船,可能需要3到5年的時間,修一條鐵路可能需要20年。但是我們造一根針可能就5秒鐘它就出來了。所以不同的生產部門,生產的時間不同,也會導致它的周轉有快有慢。
那么,一個企業如果周轉失靈了,這個意味著什么呢?它的商品賣不掉了,這時候它的所有的資本這時候就真的體現為開頭所說的龐大的商品堆積,它堆在那,它動不了了。如果造船廠造出來的第一艘船賣不出去了,或者定金沒有付完,那么這個廠子就停工停在那兒。這時候,工人怎么樣呢?工人可能就失業了。老板怎么樣呢?老板可能就破產了。但是這時候我們看,造船廠本身的廠房還在那里,設備還在那里,電力設施還在那里,他的所有的生產設備和資料完完整整地都還在那個地方。但這時候,這個企業的生產組織沒有了。所以周轉失靈死掉的是什么呢?是它的生產關系,這并不意味著它的生產力被消滅掉了。但是如果這個廠子死了比較久,風吹日曬雨淋,過了一陣,連生產力也都消滅掉了。但它首先是從生產關系的死亡開始的。
我們這時候看一看,一個社會要完成它的持續的存在。我們有一個街道,有一個村子,有一個國家,有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它都是依靠市場連接起來的。那么,這么一個可以認作一個社會的一個龐大的人類群體,它總是要持續地把它自己的制度,把它自己的人,把它自己的生產關系,把它自己的生產資料,把它自己的產品再生產出來的。
我們可以把它分成這么幾塊,首先是人的再生產,比如說我們今天看到,有的地方,比如說歐洲或者我國東北,人口出現了下降,這是城市化比較高的地方比較常見的現象。這就是人的再生產發生了困難,不能夠按照原有的數量再生產出來了。原始社會這種情況更多,經常一個部落一個部落地死絕了。這是人的再生產。人的再生產是社會再生產的基礎,那么人不能夠躺在那就完成再生產,他要去小賣部買東西,這時候有物的再生產,他要吃喝拉撒,衣食住行,這是物的再生產。他可能通過小賣部,可能通過整個社會上的,以小賣部為縮影的大市場來完成。它還要完成生產關系的再生產。它要把小賣部的買賣關系繼續生產出來,它還要把工廠里面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比如說雇傭關系再生產出來。
所以我們看一個社會的再生產,分成這么幾個部分,人的再生產,物的再生產,還有生產關系的再生產。至于說國家、法律、秩序等等,都只不過是生產關系再生產的一個表現形式。
那么,我們可以在各個貨架上看到各部類各自完成周轉的一個過程,它是一個縮影。除了生產部門里面完成的那些生產之外,我們看到銷售部門也在完成它的生產,完成它的周轉。
我們看完了人的再生產,物的再生產,和生產關系的再生產。它們構成了社會再生產的整體運動。
我們也可以在這個超市的貨架上或者小賣部的貨架上看到社會整體再生產的一個縮影。我們把這個小村子,居住著流動人口的這么一個城中村當作一個社會。那么這個社會各自就需要消耗掉這些貨架上的商品,盡管它們是以不同的速度消耗的。
比如說,我們知道,老板娘會告訴你,哪些貨架賣的快,哪些貨架賣的慢。米面糧油這個貨架可能一天就消耗了,就得換一個貨架的貨;那么同樣地,對這個村的市場而言,生產廠家就需要生產出一個貨架的米面糧油,供這個村的小賣部一天的消費。它每天就要生產出一貨架的米面糧油來。而對于里面的鍋碗瓢盆,他可能是一個月需要更新一次,清空一次。那么這些生產廠家就需要在一個月的時間內供應一貨架的鍋碗瓢盆。而對塑料桶和潔具這一個貨架,可能一年才清空一次,那么它就需要社會上的生產廠家按照一年生產出一貨架的這個數量供應潔具和塑料桶。
所以這時候,各部類按照不同的速度、不同的數量各自完成自己的再生產,社會的再生產的物質條件也就完成了。
那么,我們反過來說,如果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討論這個再生產過程,你就會發現,資本家其實是貪婪的。他會想,憑什么我只賣掉一貨架呢?我如果能夠以更好的技術,更多的人手,以更便宜的成本,生產出更多的商品來,我就可以擠死別的競爭對手。對手死了,我的商品就可以更多地賣出去,而且還有可能占據市場壟斷地位。奔著賺更多錢的這個動機,這些商人們或者生產商們,就會自動地去加碼,生產出更多的商品來,尤其是它們會在各種物質信號的刺激下,生產出更多的商品。比如說,這時候小賣部老板娘告訴生產商,又搬來了幾家工人,咱們這好像繁榮了。這時候生產商就會琢磨著,咱是不是也要多生產點東西?。堪阉麄兊腻X賺到手。所以在競爭的條件下,生產往往會超過社會再生產必要的限度,直到小賣部的商品賣不出去,這就是危機的根源。
賣咸菜的那個小賣部,我們認為它發生了一個危機。這種危機,首先是一個社會再生產的危機,就是它的貨架轉不動了,貨架上的商品賣不掉了。這是資本主義時代典型的危機。
它和別的時代的危機有什么區別?比如說我們看到,過去也有這些再生產不能進行的狀態,古代中國社會經常看到大饑,什么地方發生了饑荒,人相食,米價騰貴。咱們中國最后一次這種過去時代的這種危機,應該是1948年的危機。也就是國民黨時期的這種大危機,大蕭條,各種各樣的商品都供應不過來,然后物價飛漲。但這種危機不是現代社會的危機,它不是資本主義時代的危機。國民黨時代的這些危機,或者國民黨以前的封建社會的這些危機,它們都只是前資本主義的危機。前資本主義的危機以再生產條件中斷為前提,它或者是自然的限制,或者是生產技術的限制,或者是各種各樣的物質條件的限制??偠灾?,它是因為受到限制而發生的,它碰到天花板過不去了,危機了。
但現代以來的危機就不是這樣的。現代的危機表現為過剩的危機。饅頭還在,這些條件都在,但是賣不掉了。是工人沒有錢買這個東西;或者工人少了,或者工人走了,買不了這些東西了,才發生了這個危機。這是現代社會的危機,它是以豐盛和剩余,或者冗余作為條件的,它是一種特殊的危機,它和原始社會的、奴隸社會的那些再生產障礙的情形相比,它更表現為交換環節產生的阻礙導致的危機。也就是,這時候它真的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真的堆在那兒了。
那么這種危機它是生產力的危機嗎?它不是的。我們之前看到的那個造船廠的例子,或者這個小賣部的例子,你會看到,東西都還在,而且很豐盛、很富裕。那么它是什么危機呢?它是一個生產關系的危機,它的爆發點在生產關系這個環節上,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不能夠再生產下去,才導致了這么一個危機。
那么我們還要看一個問題,就是我們之所以用“危機”來稱呼它,而不是用“災難”來稱呼它,這是有講究的。對小賣部來講,它是誰的“危”呢?是誰的“機”呢?危機危機,總有危有機,對吧。對這個小賣部而言,它是個危;對這個村的村民來講,它也是個危;但是,對于外面虎視眈眈的那些其他零售店,或者想吞并這個小賣部的那些人來講,這就是機會。
每一次經濟危機,都會導致新的資本的兼并和集中,它能夠以更加低廉的成本收購這些資產。所以對于大資本來講,它是機;對于小資本和工人來講,它是危。
所以,經濟危機在這里就表現為既是“危”又是“機”的這么一個狀態。對資本主義社會來講,每次經濟危機都會帶來更大規模企業的誕生,經濟危機總會讓它一步一步地擺脫市場競爭,走向壟斷。
所以,誰是幸運兒呢?套用過去五代十國的時候一位哥們的話,叫做“皇帝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得之”。
同樣地,在資本主義社會,那些大資本,有著豐厚財力的資本,就是經濟危機的幸運兒。
好,我們現在可以做一個小結。
經濟危機作為一個資本主義社會的典型現象,它是社會再生產的障礙,這個再生產的障礙主要在生產關系的再生產上發生,它是由過剩造成的,它本身是私有制的產物,因為它必須通過交換來實現它的再生產,而交換本身在這里表現為某種障礙,實質上表現為一種過剩。那么在這么一個過程當中,我們總會看到小賣部總是經歷著各種各樣的,按照它原來軌跡運行的這么一個繁榮,或者平常的時期。也會碰到各種各樣的煩心事,也就是它的危機。
同樣地,在資本主義社會,這么一種繁榮,平靜,危機,再到平靜,再到繁榮這么一個循環過程,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的常態。這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再生產過程的必然環節,危機總是要時不時地發生,以促進它的血液循環,幫它淘汰掉那些它認為過剩的人。
好,今天這個講座就到這里。
謝謝大家。
|答問環節
|問:如何分析小賣部這個事?
其實小賣部是一個銷售環節,就作為商品交換的一個表現形式,那么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時候,特地從商品開始寫,恰恰是因為商品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當中最特殊的一個表現形式和環節。在這里,各種各樣的私有產權之間進行著交換。它把私有制的這個特征展現的最明白。
所以在小賣部這個節點切進去,你既可以看到私有制,也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周轉和循環,還可以看到在生產當中對各部類的需求。
|問:周轉失靈是怎么破壞生產關系的呢?
周轉失靈主要是通過債務鏈條和交換鏈條來實現的。在這個環節,它的每一件商品,事實上都是付出了它的生產成本的,這些生產成本作為過去的投資,事實上就打了水漂,賣不掉了,所以周轉失靈。
在這個銷售的環節,破壞了生產關系,同時,這個市場主體本身它可能還借了債,它通過各種各樣的債務關系,和更多的大資本聯系起來。他可能還賒賬,還有各種各樣的雇傭關系,它和各種各樣的社會主體,都通過社會化大生產的這么一個交換環節、債務環節、雇傭環節聯系起來。所以一次中斷或者周轉的失靈,就會把這些和它相關的所有環節都破壞掉,對它們產生各種各樣或大或小的影響。
當然,一個小賣部賣不掉東西并不會構成社會的經濟危機,大概率不會構成。但是許多小賣部如果都出現這個現象,那可能就是個經濟危機了。
|問:危機可以轉嫁嗎?
危機可以轉嫁嗎?轉給誰呢?咱們研究問題,最重要的并不是把它扔給別人,或者拋在一邊,而是要分析它的原因和結果,把它的原因解決掉,同原因做斗爭,把這個問題徹底地消滅掉。
所以,碰到個事兒,我覺得,作為一個好人,應該把問題解決掉,而不是把它丟給別人。
|問: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和資產階級同流合污這個觀點怎么看?
西方國家的工人和資產階級,他們在什么意義上同流合污了呢?這個我覺得可能還不太明顯。他們也要高工資嘛,資本家總是要求降低工資嘛,這點上我覺得他們第一不能同流,第二合不了污。
[講座至此結束]
整理:大鉆風
編輯:三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