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6日,IBM即將迎來111周歲生日!
一、IBM究竟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IBM的員工,每次被問到這樣的“簡單”問題,都要沉默思考一會。
的確,很難用簡單幾句話定義這家111歲的“老公司”。
- 制造了第一個硬盤驅動器、第一個軟盤驅動器、第一個廣泛使用的高級編程語言、關系數據庫、第一臺超級科學計算機、第一個RISC設計和第一塊DRAM芯片等等。
- 開發了上萬種產品,制表機、自動步槍、PC電腦、服務器、存儲、數據庫、云計算;
- 從創始至今已經積累了幾十萬種技術;
- 曾20多年連續蟬聯全球專利排行榜榜首;
美國《時代周刊》稱:“IBM的企業精神是人類有史以來無人堪與匹敵的……沒有任何企業會像IBM公司這樣給世界產業和人類生活方式帶來和將要帶來如此巨大的影響。”
二、回顧歷史,我們看看這家偉大公司111年的發展歷程。
1、 從CTR到IBM
IBM創始人查爾斯·弗林特(Charles Flint)是一位華爾街金融家,擅長收購和整合。
1911年6月16日查爾斯·弗林特在賓厄姆頓西幾英里處的紐約恩迪科特注冊成立CTR公司(Computing-Tabulating-Recording Company)。CTR公司由三家獨立公司合并建立,它們分別是:列表機公司(1896年創立于華盛頓)、計算表公司(1901年創建于俄亥俄州代頓)和國際時代唱片公司(1900年創辦于紐約州恩迪科特)。
查爾斯·弗林特認為這三家公司的核心業務具有一致性,就是“搜集、量化、分析信息”,這個定位被IBM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剛合并成立的CTR公司制造各種產品,包括員工計時系統、磅秤、自動切肉機、計算機、穿孔卡片設備等。
1914年,查爾斯·弗林特雇用了一位經理人老沃森(Thomas Watson)。老沃森將公司重點轉移到制表機上。
老沃森(Thomas Watson)
1917年,CTR以國際商用機器有限公司進入加拿大市場。1924年CTR更名為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mpany)。
1932年,IBM投入巨資100萬美元建設第一個企業實驗室,這個實驗室在整個30年代的研發讓IBM在技術產品上獲得領先。在整個經濟大蕭條期間,IBM一直在研發和新產品上投資,它的產品比所有其他公司都更好、更快、更可靠。
IBM因此贏得了獨家代理美國羅斯福新政會計項目的合同。IBM發明的高速制表機,直接支持了羅斯福政府建立美國第一個全國社會保險體系。
1935年時IBM的卡片統計機產品,已經占領美國市場的85.7%,IBM公司因卡片機的大量銷售而積累雄厚的財力和強大的銷售服務能力,為以后成為計算機領域的主宰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2、二戰期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IBM生產了M1卡賓槍和勃朗寧自動步槍。盟軍大量使用IBM的設備,做軍事計算、后勤和其他軍需之用。在曼哈頓計劃發展原子彈頭時,在洛斯阿拉莫斯,人們廣泛使用IBM穿孔卡片機做計算。
IBM在戰爭期間,還為海軍建了Harvard Mark I,這是在美國的第一個大規模的自動數碼電腦。
1944年IBM公司與哈佛大學開始合作,先后制成了電子管計算機MARK-1和MARK-2,隨后制成了電子管繼電器混合大型計算機SSEC。
3、50-60年代
1952年,小托馬斯·約翰·沃森(Thomas J. Watson Jr)接任IBM總裁。
小托馬斯·沃森1914年出生于美國俄亥俄州的代頓市。1937年畢業于美國布朗大學。畢業后進入在航空領域任職,二戰時(1942年)到美國空軍服役,1946年作為推銷員進入IBM,1952年擔任IBM總裁。1956年接任IBM董事長,1971年因病辭去董事長職務。后來成為美國駐前蘇聯大使,直到1980年。
小托馬斯·約翰·沃森
這個時期,IBM逐漸走向了輝煌,占領了美國70%的計算機市場(大型機)。
IBM推出了三代大型機(IBM701-709電子管計算機;IBM7090之后時晶體管計算機;IBM system/360指令集兼容的大型機)。
在50年代,IBM成為美國空軍的自動防御系統的電腦系統的核心開發商,為了配合美國空軍半自動地面防空工程計劃(SAGE),IBM設計了“國防計算機”,就是后來的IBM701。高峰期工程投入7000多名(占總員工的20%)項目。
拿到SAGE計劃的單子之后,IBM徹底放棄了自己業務領域——制表機,走向了全新的業務領域:電子管邏輯電路、磁芯存儲器和磁帶處理機。
在晶體管計算機出現以后,IBM研制出了小型數據處理計算機IBM1401,采用了晶體管線路,磁芯存儲器,印制線路這些先進技術,使得主機體積大大減小,電子數據處理計算機徹底替代了卡片分析機。
隨后,IBM在短短的四五年里推出不同型號的計算機,一共銷售出14000多臺,同時也奠定了IBM在計算機行業的領先地位。
隨著半導體集成電路的出現,IBM積極投入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的生產。在1964年,IBM推出了劃時代的System/360大型計算機,從而宣告了大型機時代的來臨。
System/360,史上第一個指令集可兼容的計算機。毫不夸張的說,System/360的核心技術奠定了當今數據庫、個人計算機、因特網和電子商務的基礎。人類登上月球的阿波羅十一號就是5部system/360執行的。最初的銀行ATM系統以及航空業在線票務系統,都有賴于system/360。
System/360的問世,代表著世界上的計算機有了一種共同的語言,它們都共享代號為OS/360的操作系統(而非每種產品都用量身訂做的OS)。自此,世界幾乎所有的計算機研制和開發都以IBM360系列系統為基準,成為世界范圍的一種重要趨勢。
System/360
4、70-90年代
1975年,IBM生產的計算機數量是世界其他所有計算機廠家生產的計算機總和的4倍,成為一個集科研、生產、銷售、技術服務和教育培訓為一體的聯合企業。
1980年4月,IBM召開了一次高層秘密會議,設立了代號“國際象棋”(Chess)的秘密項目,開始研發IBM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這個詞就是來自IBM)。
1981年8月12日,IBM推出了世界上第一臺個人電腦IBM5150,“個人電腦”這個新生市場隨之誕生。IBM5150看起來像個米色的“大盒子”,售價1565美元,只有16K字節的內存,可以使用盒式錄音磁帶來下載和存儲數據,此外也可配備5.25英寸的軟件盤驅動器。
世界上第一臺個人電腦-IBM5150
IBM個人電腦橫空出世,同時宣布把技術文件全部公開,放棄獨自制造硬件、軟件,使得全世界各地的電子廠商爭相轉產PC機。
到80年代末,PC技術和系統開放,讓兼容機廠商占領了55%的全球市場。個人電腦和工作站的功能越來越強大,使得大型主機需求劇減,IBM逐漸步入危機。
1993年1月19日,IBM宣布1992會計年度虧損49.7億美元,這是當時在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公司年損失。股價從30、40美元一路跌到6美元。在當時所有的人都認為IBM只有死路一條。
誰說大象不能跳舞?
IBM一代傳奇的職業經理人,路易斯·郭士納(Louis Gerstner)不破不立,對IBM進行改革,挽救IBM于危亡。
路易斯·郭士納
郭士納接任CEO之后,對IBM進行改革,將企業重點從硬件轉向軟件和服務。
IBM從硬件制造的定位,轉向提供IT服務,重視當時并不大的咨詢業務(2002年IBM收購了普華永道的咨詢部門)。從硬件到服務的轉變,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IT產業的變革,IBM之后很多硬件廠商HP、DELL、Oracle都進行了同樣的轉型,業內公司紛紛學會了一句話:“我們是XXX解決方案的提供商”。
1996年IBM公司提出“電子商務”的概念,也許除了IBM公司自己,沒人相信這個概念在其后會帶動整個IT業,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而當整個社會還沉醉在電子商務所帶來的巨大驚喜中時,IBM卻又以 “e-Business On Demand”(電子商務,隨需應變)勾勒出了電子商務發展的第三階段的藍圖。大大的花體字母E和其代表的社會變革,為人類生活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
1993年到1997年,15年歷經數次的變革,裁員15萬名,為此支出超過80億美元的變革成本。IBM終于起死回生!
1997年,IBM的股票市值增長了四倍,回到了歷史最高點,年收入達到750億美元。
同年,彭明盛(Sam Palmisano)接任CEO。
5、2000年以后
2002年后,IBM經歷兩次變革轉型。一次是從智慧地球到CAMSS,另外一次,從CAMSS跨越到“認知解決方案+云平臺”。
2008年11月,IBM提出智慧地球的品牌戰略。智慧地球就像一座燈塔,準確地把握了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的科技發展脈絡,為 IT 產業的發展指出了新的方向。由此帶動了幾個產業鏈,比如智慧城市、智慧醫療、智慧能源、智慧交通。
IBM智慧地球
2012年,羅睿蘭(Ginni Rometty)接任CEO。
羅睿蘭1981年正式入職IBM,成為一名系統工程師,從此開始了她IBM奮斗歷程。2002年,羅睿蘭主導了IBM在對普華永道咨詢部門的收購。
2013年,IBM又開始了對自身的重塑。IBM提出CAMSS(云、大數據、移動化、社交、安全)轉型戰略。
為了執行這一戰略,IBM 先后以20億美元收購公有云企業Softlayer、12億美元興建全球40個云數據中心、10億美元投資PaaS平臺Bluemix研發、10億美元組建沃森業務集團,此外, IBM還收購了深度學習公司Alchemy API、云數據服務公司Compose。一年多時間里,IBM在CAMSS領域的收購金額超過100億美元。
但面對互聯網新的業務形態,IM在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社交網絡等IT產業的熱點領域都沒能占據領先的市場地位。
2016年初,IBM宣布,將轉型成“認知解決方案+云平臺”(Cognitive Solution & Cloud Platform Company)。
這是IBM第一次稱自己是一家平臺公司。這個頗有互聯網意味的平臺,標志著藍色巨人在自己擅長的技術領域中所要構筑的生態環境。
基于2014年推出的PaaS平臺Bluemix,集合了Watson、物聯網、區塊鏈、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特點,并和IBM傳統的中間件服務相配合,這使得IBM可以在混合云服務中保持自己的獨特優勢。
Watson所代表的認知計算,被稱為“增強智能”(Augmented Intelligence),意思是說通過Watson的技術來擴展和增強人類的智能。Watson在超過50個國家,使用八種語言學習了40個不同行業的知識,目的是幫助人們作出更好的決策。
同時,收入超過55%的兩大部門:業務咨詢GBS 和技術服務GTS將不復存在。GBS和銷售部門S&D將整合成為 Global Industries;其他部門將整合進IBM Cognitive Solution,以及 IBM Cloud。IBM經歷自郭士納以來最大的一次拐點!
2018年10月,IBM宣布以34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Red Hat。
也許是有些超前,代表認知計算的Watson的推廣一直不溫不火,未達到銷售預期。在羅睿蘭任職期間,IBM的收入從1050億美元下降到770億美元,降幅超過25%。
2020年初,IBM任命阿爾溫德·柯世納(Arvind Krishna)為CEO,取代羅睿蘭。
阿爾溫德·柯世納之前是IBM公司云計算和認知軟件部門的負責人,是完成紅帽公司(linux開源軟件公司)收購交易的主要“設計師”。
阿爾溫德·柯世納上任后發表 《致投資者的一封信》 中強調了公司“正確的數字化轉型戰略”。
IBM 的方向(描述如下):
“混合云與 AI 是科技領域的兩項重大轉變,IBM正將自身定位為此次快速而大規模轉變的中堅力量。我們看到高達1萬億美元的混合云機會,未來發展前景廣闊,因為今天僅有不到 25% 的工作負載被遷移到公有云中,與此同時,企業的AI部署率僅為個位數。
我們的混合云架構使得客戶可以將后臺與前臺有機銜接起來,對任務關鍵型工作負載進行現代化改造,構建云原生應用,并且跨越多種 IT 環境去安全地部署和管理數據和應用…
顯而易見。阿爾溫德·柯世納將IBM的未來押注在兩大轉型關鍵技術 - 混合云和人工智能。
三、IBM與中國
IBM 與中國的業務關系源遠流長。早在 1934年,IBM公司就為北京協和醫院安裝了第一臺商業處理機。
1979年,IBM 伴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再次來到中國。同年在沈陽鼓風機廠,安裝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第一臺 IBM 中型計算機。
80年代中后期,IBM先后在北京、上海設立了辦事處。1992年IBM在北京正式宣布成立國際商業機器中國有限公司,這是IBM在中國的獨資企業。此舉使IBM在實施其在華戰略中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掀開了在華業務的新篇章。
1995年,IBM在中國成立了中國研究院,是IBM全球八大研究中心之一。
1997年,任正非訪問IBM,他聽完IBM的管理變革歷程特別興奮。華為當時處在管理混亂期,任正非決定削足適履,先僵化,后優化,再固化,開啟華為向IBM學習管理之路。
2004年,IBM出售其個人電腦業務給聯想集團。以6.5億美元現金和6億美元的聯想股票成交。 IBM有19%的聯想股權,聯想保留IBM某些品牌使用權,并繼承了IBM Thinkpad產品線和整個成熟的全球供應鏈管理體系。
2013年之后,IBM在華的戰略做出了重大的調整,從過去的“為中國制造、在中國制造”,調整為“與中國同創”。“與中國同創”,就是跟中國的政府和企業一起創新,促進中國成為創新的第一現場,為了解決中國或每個地區特殊的難題而走到市場一線。
2015年02月02日,IBM任命陳黎明擔任大中華區董事長。
“跨界”而來的陳黎明根據當時的整個商業環境、政策環境和內部管理體系,為IBM大中華區制定了“3+3戰略”,即“三個戰略支柱”,包括繼續鞏固核心業務、不遺余力的推進新的成長計劃和推動尖端科技落地;以及“三個戰略支點”,包括信任、人才和文化、簡化流程。
近幾年,在IBM全球戰略的調整下,IBM中國區業務與組織架構也適時地轉型調整中…
四、關于未來
今天,我們看到了IBM受到的挑戰;縱觀111年的歷史,IBM何時不在被挑戰和自我挑戰?
面向未來,IBM又處于一場新的轉型變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