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社會財富流向資本的元兇,金融業越發達,資本擁有者就越富裕。
金融的本質是什么?兩個字:分配。
金融活動不創造價值,只分配價值。說的直白一點:它是那些已經完成“原始資本積累”的人們不用上班還能活得很爽的手段。無論它的規則設置還是現實結果都是對“馬太效應”的聲張,富者愈富、窮者愈窮,富人通過金融把窮人的勞動價值收進自己的口袋。
什么“復利奇跡”、“長期價值”,在低本金和低容錯率的普通人面前沒有任何意義,記住:在你擁有“穩定創造價值的能力”并完成“原始資本積累”之前,不要接觸任何金融活動。
有一句鬼話你一定聽過:金融調動社會資源,使得資源利用更加高效。這句話一度成為金融業的護城河,可是為什么“社會資源需要金融業調動”?調動的依據是什么?調動的過程中是否收費?調動過程中金融行業扣除的費用和調動之后帶來效率的提升哪一個價值更高?誰來做出判斷,判斷的標準又由誰來劃定?
為什么一個根本不創造價值,只是打著“調動資源”的行業坐擁城市中心的寫字樓?擁有最高收入的從業人員?每年都把那么多人逼上天臺但是自己的工作人員坐收漁利?
人性中蘊含貪婪,這無所謂對錯。但是一個行業所呈現出的所有現象都是對“人性中貪婪”的激發,那么這就是行業本身的問題:從業者一心想著如何不勞而獲,參與者絞盡腦汁的以小博大,既得利益者盡一切辦法防止其它人實現原始資本積累。
我們看到的是打著“調動社會資源”的旗號滿足人性之貪、乃至激發人性之惡的幻象。資本是抽象的,因為資本看不見摸不著;而金融是具體的,因為金融行業的人和事就在你我身邊。
馬克思說:資本是“死勞動”,它像吸血鬼一樣,只有吮吸“活勞動”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勞動”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
其實在這一刻的語境下,對每一位看官來說,對話的已經不是金融業,不是資本擁有者,而是我們心中的價值體系,是我們的貪婪,是我們對不勞而獲的渴望,是我們被美化過的貪得無厭的心。而你心底是否有另外一種聲音,它關乎人的獨特,關乎勞動者的光榮,關乎自我價值的實現,關乎樸素的共情與正義。
貪得無厭是人類的天性,這無所謂對錯,但是永遠不要忘記:人類所有美好的品質,都來自于對天性的抗爭和對人性的克服。
通識哲學,識破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