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財務的運作邏輯
家庭財務,無非收和支,收包括主動收入和被動收入。家庭維持正常的運轉,起碼要做到收支平衡。現代金融工具,可以做到讓未來的還沒有實現的收入,用來消費或購買資產,具體前者如貸款旅游,后者如貸款買房子。
家庭生命是有周期的,30歲之前積累經驗,30歲至40歲是重要的財富積累期,40歲以上財務開支加大,體現在家庭成員的健康、孩子的教育等,收入方面可能因為年齡增大,競爭力的降低,收入不一定再有較大的增長,反而可能降低。這個時候維持家庭的收支平衡就很不錯,如果30歲到40歲積累的財富,如房產、金融資產,帶來增值和收益,就非常的不錯。
基于以上的客觀狀況,我們需要首先在認知上進行可能的調整,能站在長遠的角度看家庭財務狀況的發展。
再就是在被動收入上,隨著時代的變遷,過去二十年以方便為主的家庭財富增值機制也在發生著變化。房子領域所積累的風險,可能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使房產變得不再是必然升值和賺錢的資產,反而可能變成虧損和負債。
因此,需要調整家庭資產的投入結構,應對可能的持有單一資產帶來的風險。
房產上漲的邏輯及未來預期怎么樣呢?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經濟增速放緩,那經濟增速放緩的原因是什么呢?當投資達到一定的飽和水平,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因為需求已經從當初的供不應求到現在的供需平衡,甚至是供過于求。
越漲越買,這個不論在哪個國家,在某些時期、某些行業或資產上,都是這樣的。但是,國家過去對房地產一直是調控的。對此,有人將房地產稱作“夜壺”,時不時地要拿出來用用。所以,以前的調控實質是結合當年的經濟發展狀況,對過熱的房地產投資剎剎車,保持健康持續的發展。現在的調控,已經直指房住不炒,去房產金融化屬性,從政策導向上,已經發生了重要變化。再加之共同富裕的大背景,房產實質加速了貧富差距的鴻溝,是最不利于共同富裕的領域,作為調控領域,有了更重要的調控背景,讓依托房地產食利的“新時代地主”無所遁形。
長期來看,房地產最重要的邏輯是人口結構的變化,出生率逐年降低,這個對房地產的制約作用是決定性的。當然,還有一個大邏輯,是第一代依托房地產富裕起來的階層,越來越注重財富資產增值的配置調整,加之在房住不炒的歷史調控轉向背景下,大量的聰明資金會逐步撤出房地產,配置的到其他領域中。參照發達國家居民資產配置狀況,未來房產外家庭資產占比一定會有較大幅度的下降。
在中國,從來不是什么只能怎么樣的(例如很多人認為房產綁架了經濟和政府,房價只會漲不會跌),只是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做法。十年一個小周期,三十年一個大周期。計劃經濟有計劃經濟的歷史背景,離開了當時的歷史背景,隨后市場經濟發展起來。人民幣升值有人民幣升值的歷史背景,到了一定階段,破七也沒有帶來有些人所擔心的外匯問題。房地產升值有房地產升值的背景,到了一定階段開始往下調整,甚至保持一二十年的調整,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中國股市不就是十多年在3000點徘徊嗎?你要知道,道瓊斯指數在60年代到80年代初,也是長期徘徊在800點左右。中國的股市在3000點徘徊,有什么問題呢?發達國家不也一樣經歷過嗎?
為什么要對房產進行單獨的分析,因為房產投資實質是高風險的資產,過去在大趨勢下,國內大部分地區的房產不斷處于上升期,容易讓人忽視房產投資的高風險。房產投資的風險在幾個方面,高杠桿是重要因素。當初剛開始聽美國老太太和中國老太太的故事,美國老太太按揭買房,住一輩子新房,老去時給子女留下房產,中國老太太一輩子省吃儉用,等湊夠錢買房,已經老了。這個確實是一個吸引人的故事,在資產價格底部,怎么說也不為過,但是如果在資產價格頂部,結局就像股市一樣就會反過來,即美國老太太被套,中國老太太可以更好的度過晚年。關鍵問題是,未來,你不知道你會成為中國老太太,還是美國老太太。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香港,08年次貸危機的美國,房產負債無不是拖垮很多家庭的重要資產,未來會否發生在中國?現在一些地方已經有苗頭了。
對于普通家庭來說,像過去集中購置房產一樣,成倍地增長財富的時代,可能已經過去了。經濟增長放緩,各行業的供給和需求趨于平衡,相應的財富增長也將趨緩。在新興的高科技領域,不斷的有新的機會出現,但只屬于少數人的狂歡,更多的人只是貢獻者,而不是利益享受者。例如我們網絡購物成就的是阿里,但我們卻不能分享阿里的收益。
近幾年迅速成就千億以上級別的小米、拼多多,能夠享受資產增值的投資人也是少之又少。而能參與公司IPO盛宴的人,也有比較高的門檻,不僅僅需要信息、人脈資源,對專業性的要求也很高。作為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行業,有巨大收益的誘惑(例如上市公司早期投資者),也有血本無歸的陷阱(更多的被投公司經營失敗或未能實現高額退出收益)。
那么,未來的出路在哪里?無疑是資產配置。說簡單點,就是不要把錢放到一個籃子里。那么,資產配置需要考慮哪些因素呢?
不同的人的需求不一樣,所以組合也不一樣。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投資大法。但我們仍舊可以就大的框架進行分析探討。如何搭配自己的資產配置框架,重點在于要結合自身的資產狀況、財富目標、專業知識、財務需求、所處的生命或家庭周期等。
資產狀況,不僅考慮當前,還有未來,如果未來收入很大且確定性高,自然當前的風險偏好可以高一些。資產規模的大小也決定著資產如何配置。另外,還有一個被人們忽視的因素,就是資產的來源,也是資產配置的重要考量因素。如果一個人的資產是從股市中來的,路徑依賴使得他把更多的增值希望寄予股市。同樣,如果是從房產或偶然抓住某個機遇來的(如新冠疫情),也會產生類似的路徑依賴。不同的財富來源,如何避免路徑依賴思維,也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通過高風險資產獲取的高收益,容易在高風險下失足。長期在某一資產領域,也容易還給市場。所謂憑運氣賺錢,憑本事虧錢。
財富目標,主要是對收益的預期和風險的考量。財富目標越激進,則應該承受更高的風險去配置高風險高收益的資產。財富目標越保守,越應該采用穩健的方式,降低高風險資產的配置。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以及對收益的訴求,是資產配置的決定性因素。例如,沒有人愿意只把錢存到銀行,但是與可能損失本金的高風險投資相比,存在銀行對某些人可能是適合的方式。
專業知識,或者這方面的認知,也決定著資產的配置。有一句話是“人不能賺自己認知以外的錢”。這個其實是值得商榷的。所謂認知,可以是自己的認知,也可以通過別人延伸出自己的認知,超出自己的認知。在政策不斷干預的過去二十年,誰能預期房產可以漲很多倍,誰能判斷一線城市的房產可以高過很多資本主義國家大城市的房價。可以說早期買房的人,只要有錢,也沒有其他好的投資渠道,買房自然成了對的認知。但是,真正有遠見的認知有多少呢?很多在房產中賺到錢的人,可能只是碰上房產上升的歷史機遇吧。
財務需求,是制定合理財富管理計劃的基礎,如果憑空想出來一個財富目標,比如“賺他一個億”,往往達不到目標。從需求出發,能夠制定更為切實的財務計劃和目標。需求是什么?來源于家庭的衣食住行玩教育養老等,需求是切實的,不是憑空想象的,需求是可以有希望達成的。不同的需求,需要通過不同的工具來實現,例如醫療需要考慮保險,傳承需要考慮信托,資產增值需要考慮房產、股票、債券等。
所處生命或家庭周期,是從時間的角度考量,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變量。比如我們的賺錢能力,是隨著時間增長的,還是降低的是不確定的。我們的人身風險,隨著年齡的增長是增大的。這些時間相關的因素,對財富目標的實現有很大的影響。年富力強時,收入自然不成問題,一旦烈士暮年,雖然壯心不已,但已經力不從心。所以,財富管理要考慮時間變量帶來的影響。此外,時間的變化,可能出現大的時代背景也會發生變化。例如,過去動輒10%左右的經濟增長下,我們對財富增長的預期是較高的,現在進入新常態,預期則會降低。
總之,如果說過去單一不斷投資房產可以實現財富保值增值的話,接下來的新時代,資產配置將會是最主要的財富管理策略。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歡迎留言或私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