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財經大V昨兒說:“在股市不賺錢有兩個原因:第一,拿不住;第二,拿太久!”這話實屬馬后炮,畢竟是從結果推導過程。但不可否認,這話說出了很多股民、基民的心聲,這兩年的結構性行情下,投資者如果想投機,就會拿不住;如果一根筋“價值投資”,拿著不撒手,結果也就是往返跑,買了個寂寞。
股市里沒有只漲不跌的板塊或個股,白馬也有變病馬的時候。以消費類基金與醫療類基金為例,易基消費近一年的收益為6.25%,拿一年也僅僅比銀行存款利息高了那么一點點;中歐醫療近一年的收益是14.32%,相比易基消費已經高了兩個段位,但在同類型基金里面,這個收益率實在差強人意。
買基金“拿不住”或“拿太久”都無法獲得相對更高的收益。那么,基金到底該“拿多久”呢?這就涉及到基金“什么時候賣”,以及“如何賣”這兩個問題。而因為基金投資的終極也是唯一目的是為了“賺錢”,因此,本文只講“止盈”,而不涉及“止損”。
投資者需要有一套符合自身特點,切實可行又能保證收益最大化的止盈策略。這個止盈策略分三層意思:
1、能更好地控制成本,是基金投資成功的首要因素(成本);
2、鎖定具備中、長期投資價值的目標基金后,最適合切入的時機是在橫盤震蕩階段(時機);
3、當盈利達到自己預期值想退出時,應該怎么做(獲利了結)?
首先,成本多少是高、是低,這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沒有絕對的結果,更多的是要參考該行業板塊或個股整體是處于上升期還是下降期,而要鎖定一只目標基金,就必須對該基金重倉的行業板塊,以及基金經理重倉調倉的風格和節奏很熟悉。買基和買股一樣,如果能底部進入,就成功一半了。佛系買基,底部進入,正常情況下比如按年計算,過程中可能收獲50%+,中間會要回調10%+,最后到手35%+;半山腰進入可能最后到手20%+,這都是比較理想的局面。一般人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持續投資的話,有的5年一周期,也發家致富了。
其次,“拿不住”歸根到底還是對基金重倉行業板塊及個股的基本面不熟悉,雖然短期看,個股股價會經常偏離基本面,出現超漲或超跌的情況,但長時間看,股價仍會向基本面回歸。不論是股票還是基金,買入的時點無外乎三種,高位買入(超漲)、低位買入(超跌)以及橫盤期(籌碼交換期)買入。高位買入就容易被套,一套就發慌,一慌就想割肉止損;低位買入可能有兩種情況,買入后老是不漲,就容易拿不住,或者一買就漲,一漲就想獲利了結,結果本來可以賺30%的,賺了10%就跑了;橫盤期是最好的買入時間點,但很多投資者還是會面臨短期漲或不漲的問題,也容易拿不住。
最后,股市投資收益都是要通過獲利了結后離場或再投資來實現的。如果投資者只是想著賺一把就走,再也不回來了,這個很容易。關鍵難的是,當投資者出現足夠多的賬面盈利,獲利了結后再投資應該怎么辦。
而是不是要做獲利了結了,或者是不是要調倉了,關鍵還是看行業板塊是不是具備長期穩定的確定性發展,以及短時間內股價和基本面的偏離程度。短時間內能漲得飛起的,往往是概念炒作大于基本面推動。這兩年是顯著的結構性行情,新能源、芯片、醫療、消費等板塊輪漲,那些網紅基一年的盈利往往是集中在1-3個月內獲得的,其收益率短期內能達到30%+。在這種板塊輪流上漲或下跌的行情之下,基金投資者的收益目標,也就是止盈點設置在20%-30%之間比較合適。
也就是說,投資者在買入某只基金之后,如果收益率達到25%,就賣出1/4或1/3倉位;再過一段時間,如果收益率達到50%,再賣出剩余倉位的1/4或1/3……最后,只要市場沒有出現系統性風險,某個行業或某只基金沒有出現重大利空,就不要把基金全部贖回,也就是要留10%-20%的底倉。個中緣由,見底倉,是炒股買基的基石。
贖回的資金怎么辦呢?板塊輪動行情之下,不想資金睡大覺,又想要守住手里的那點盈利,比較激進的做法是繼續買其他基金,也就是調倉。
調倉又該怎么調呢?首先,要觀察哪些板塊當前階段是超跌的?盡量規避那些現階段漲幅過大過快的板塊,以防高位接盤。對于超跌板塊,也不能發猛力,先小倉占個位,然后持續觀察,在其橫盤期繼續,此次買入的次數最多分為三次,第一次買入計劃資金的40%+,第二次買入20%-30%,第三次買入剩余資金,這三次操作可以是連續的,也可以是間斷的,期間間隔時間不要太長,盡量集中在兩周內買完。
經過這樣一輪“止盈-調倉”,投資者所持有的基金就會在2只以上,就能給自己留一點適度的調整空間,能更好地平衡收益和風險。如果完全是一把梭,要不穩賺要不穩賠,那就跟賭博無異了!而以2-3只基金的組合方式運作,進可攻退可守,遠比押注在一只基金上安全,操作性也更強,更比買一堆基金更能集中力量,獲取更高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