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操夜夜添-日日操影院-日日草夜夜操-日日干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免费不卡

公告:魔扣目錄網為廣大站長提供免費收錄網站服務,提交前請做好本站友鏈:【 網站目錄:http://www.ylptlb.cn 】, 免友鏈快審服務(50元/站),

點擊這里在線咨詢客服
新站提交
  • 網站:51998
  • 待審:31
  • 小程序:12
  • 文章:1030137
  • 會員:747

有沒有這樣的感覺?通脹這東西一說起來,好像都懂,跟出租車司機侃時政似的,細究起來,又不完全懂,講到某次通脹,分析具體成因的時候就有點費解了,仿佛總隔了一層。

那是因為,多數胖友對通脹的理解都比較模糊。

今天,我就以淺薄的經驗,和大家一起梳理下通脹的基本法。

接下來要講的東西有兩個重點:

一、理解通脹的關鍵不在貨幣或商品,而在時間;

二、日常說的通貨膨脹并非都是通貨的膨脹。

我會逐層拆解,如果有疑問,先壓下,后面我會統一解釋。

 

一、通脹的時間要素非常關鍵

典型的通脹是,央行票子印多了,超過商品交易的需要量,導致物價普遍且持續上漲。

但是注意,通貨膨脹不是瞬間完成的。

最先拿到新票子的人,他去買東西的時候,物價還沒漲。隨著銀行放貸、企業交易、個人消費,大水才逐層漫灌到整個社會,這時候才會出現物價普遍上漲的情況。

也就是說,越靠近貨幣發行端,拿到的錢越能維持原來的購買力。

越是遠離貨幣發行端,拿到的錢就貶值越厲害。

這點很關鍵,因為:

越靠近貨幣發行端,越能通過這個時間差賺取收益。

那么,靠近貨幣發行端的都是誰呢?咱們分國內和國際兩個尺度來看。

(一)從一個國家內部來看,最靠近貨幣發行端的,通常是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和權貴階層。

任何一個國家新印了錢出來,都不是直接撒到到企業或個人手里的。貨幣下放通常有兩種路徑:

一是政府增發國債,央行認購,如此,這錢就先到了政府手里。

這種情況也叫財政赤字貨幣化,很少有國家允許如此放肆,下限低如美國也不例外(《聯邦儲備法》有禁止性規定),再騷也得通過二級市場倒一手。具體來說就是,政府增發國債,商業銀行先買入手,然后央行再從商業銀行那邊買過來,相當于是央行通過商業銀行把新印的票子給到了政府手里。美國通常都是這么干的。

二是央行通過貸款或者類似貸款的金融工具把錢投給商業銀行,如此,這錢就先到了銀行手里。

錢到了銀行之后,接下來最先到誰手里呢?

當然是權貴階層,他們有復雜的人脈關系,可以先一步搞到錢。

舉個例子,俄羅斯寡頭咋起家的?

蘇聯末期和解體后,寡頭低價吞了許多國有資產,那是發家之本。

怎么吞的?得花錢吧,錢哪來?

一般兩步走:先當倒爺,積累第一桶金,比如倒賣電腦,許多獨聯體國家的大佬都是蘇聯時代倒賣電腦起家的;接著,進軍金融業,加杠桿,以小目標撬動多個小目標。

蘇聯末期,蘇圖帝戈爾巴喬夫放開了金融管制,許多權貴就歡天喜地搞起了銀行業。這幫人和政府官員稱兄道弟,手眼通天,比如那個著名的大寡頭霍多爾科夫斯基,拿個金融牌照跟玩似的。接著,通過銀行和政府關系搞錢,拿到錢再去收購資產,諸如礦山、油田等等。

錢到他們手里的時候,購買力相對還比較硬。等通脹真正來臨時,購買行為已經完成。

高中政治課學過,通脹對富人和窮人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

原因有四:

第一,富人和窮人財富形態不一樣。

通脹有兩個直接后果,一是貨幣貶值,二是資產價格推高。窮人手里存款多,通脹一來,財富縮水;富人手里很多都是房產、土地、礦山、黃金、股票這些東西,通脹來臨時價格不減反增,即便手里現金也有貶值,但和資產價格上漲相比,微不足道。

第二,富人多杠桿。

富人都是玩杠桿的。富人房產多、股權多,可供抵押的東西就多,銀行更愿意貸款給他們。而通脹時,貨幣貶值了,需要歸還的借款金額卻沒有變,相當于需要還的錢變少了。比如,我五十年前管你借了一百塊錢,今天再拿一百塊還你,你肯定血虧。為啥很多人都說貸款買房時,若經濟狀況允許,盡量多貸?就是因為他們有長期的通脹預期。

而富人比窮人杠桿加得多,自然貶值的負債就多,從這里也能賺上一筆。

都說“借錢的才是大爺”,這話是有經濟學道理的。

三、富人有企業。

富人很可能是企業主,通脹時,企業產品一般會跟著上調價格,以對抗物價上漲;與此同時,企業通常舉債經營,通脹時,債務貶值。相比之下,窮人都是打工族,老板可沒那么貼心、會每個月按照通脹率給你加工資。想想你的工資吧,幾年沒變過了?鑒于通脹幾乎一直在,工資不漲就等于是降。

四、富人拿錢更靠近貨幣發行端。

這點書上沒說,但很重要,就是我剛才強調過的一點。

綜上,通脹對富人的益處大大好過窮人。

也只有明白這幾點,才能理解為什么教科書上說通脹是一種稅,還是專向窮人征收的,而過度的通脹就是劫貧濟富。

也就是說,過度通脹會加速兼并。

這就聯系到了前面講的節目《直接稅與王朝周期律》。

但并不是說通脹就完全是壞事,溫和的通脹是必要的,比如2%~2.5%的樣子。有溫和的通脹就意味著需求還可以,經濟還算有活力。市場經濟中,需求是第一位的,有需求才能消化產品,企業才能有收入,才能給員工發錢,員工有了錢才能繼續消費。

相較于通脹,政府往往更怕通縮。人們不買東西了,企業沒收入,倒閉了,沒人給職工發工資了,人們更買不起東西了,經濟會陷入惡性循環。1929~1933年經濟危機即是。

(二)從世界范圍內來看,最靠近貨幣發行端的是國際貨幣的發行國,比如美國。

美元是世界貨幣,比照前述的國內模型理解,美國就類似世界的央行。

世界范圍內,美國人就是距離貨幣發行端最近的人,手里貨幣最接近原來購買力。當美元增發出來,美國人拿了錢,轉頭就可以到全世界買買買。這個時候,對相應國家而言,除非貨幣幣值或者出口商品價格立即對等美元增發的幅度升值,否則,還按原來匯率或價格,這超印的美元結匯成本國貨幣之后,就會形成國內的超發貨幣,形成輸入型通脹。

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和經濟全球化,是美國可以輸出通脹的關鍵。

全世界像是個地球村,坐落在山谷里。別人家開水龍頭,淹的都是自己的屋子;美元是世界貨幣,水龍頭對著院子開,最后把整個村都給淹了,自己屋子反倒沒什么事。

除此之外,比照前面講的國內模型,你還能發現:

美國就是世界范圍內那個金融機構、那個權貴。

美國就是世界范圍內那個富人。

美國就是世界范圍內那個使勁借錢加杠桿的大爺。

美國就是在世界范圍內劫貧濟己,收割鑄幣稅,大搞兼并的。

仔細感受一下。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美國能向外轉嫁通脹,為啥近期卻通脹高企呢?

這就小娘沒孩,話起來說長了。

咱得先聊聊四種形成通脹的動因。

 

二、四種通脹的動因

我就不按金融學教科書的理論來說了,太理論化,講點淺白粗俗的,不嚴謹,僅做參考。

以我個人總結,咱們常見的通脹(因素)主要是以下四種:

國內通脹兩種,貨幣絕對超發型、貨幣相對超發型。

輸入通脹兩種,貨幣輸入型、商品輸入型。

挨個聊聊。

第一種,國內貨幣絕對超發導致通脹。

這就是最經典的通脹。市面上流通的商品就那么多,但國家加印了一倍鈔票,流動性泛濫,物價可不就上漲了嘛。

第二種,國內貨幣相對超發導致通脹。

這種情況指的是需求過熱或者供給短缺導致的通脹。假如說,疫情結束之后,人們報復性消費,導致需求過熱,引發通脹,那就是了。這是因為人們從籠子里放出來了,把錢都拿出來花,提高了貨幣流通速度,而商品總量沒變,貨幣供給量也還是那么多,貨幣就相當于超發了一部分。

第三種,輸入通脹(貨幣輸入型)。具體又分兩種類型:

一種是美元絕對超發的境外延續,普遍存在。

也就是我前面說的,美聯儲開閘放水之后,全世界商品總量沒變,但美元變多了,美國人拿著美元全世界白嫖,除非出口國的貨幣立即對等美元增發的幅度升值,否則,還按原來匯率,這多印的美元結匯成本國貨幣之后,就會成為超發貨幣,形成通脹。美元游資也可能踹門入室,到處炒作一番,加劇通脹的烈度。這種通脹其實是貨幣絕對超發的國際版。

另一種是國際收支順差導致的外匯占款,形成貨幣超發,最典型的就是中國。不論美國是否放水,該情況都長期存在。

中國企業往國外賣貨,收到美元,拿到商業銀行兌成人民幣,商業銀行再把美元兌給央行,央行就發行出了人民幣,每一美刀就對應發出六塊幾人民幣。而中國國際收支長期雙順差,這樣發行出來的人民幣就非常多,最后形成巨額的所謂“外匯占款”。

這個過程中,央行是被動地發行貨幣。這樣的貨幣發多了,就可能形成內部通脹。

有些胖友不太知道,以為中國的基礎貨幣都是央行主動投放的,實際上,中國基礎貨幣大部分來自外匯占款。尤其是加入世貿之后的十多年間,中國貨幣發行幾乎就是以外匯儲備為錨。有多少外匯,發多少人民幣。就跟以前金本位下,有多少黃金,發行多少貨幣一樣。

2003年至2013年外匯占款占中國基礎貨幣供應的95%以上,直到2015年之后才逐漸走低,但依然是基礎貨幣的重要水源。

當然,外匯占款多了,央行也會做些沖銷操作。比如,外匯占款放了100個小目標,那么,央行可以同時搞個回購,回購一百個小目標,一加一減,抵消掉;或是提高存款準備金率,通過縮小貨幣乘數來抵消。

但實際操作中,對沖并不完全,而且往往有滯后性。未能抵消的貨幣就會形成超發,對通脹有助推作用。

2015年以后,外匯占款一路走低,央行主動發的貨幣就多了,大家經常聽到的逆回購、酸辣粉(SLF)、麻辣粉(MLF)、酸辣藕(SLO)、披薩籃(PSL)等眼花繚亂的工具,都是央行向商業銀行進行貸款的變種,央行通過這些工具把貨幣投放出去。

第四種,輸入通脹(商品輸入型),即進口商品價格上漲導致的通脹。

這種通脹和前三種不一樣?;仡櫹峦浂x,“通貨”是指流通中貨幣,“通貨膨脹”指的是貨幣超發,導致物價普遍而持續上漲的情形。定義中有三個要點,需要同時滿足:

一是物價普遍上漲,如果像疫情期間,口罩臨時短缺,價格飆升,那不是通脹;

二是物價得是長時間上漲,如果只是春節到了,大家扎堆買年貨,導致物價上漲,那也不算;

三是貨幣超發所致

但現實中,往往只要同時滿足前兩個條件,我們就認定是通貨膨脹了。這就是我文章開頭強調的第二點,現實語境里,通脹并不都是通貨的膨脹。

商品輸入型通脹即是代表。起碼表面原因不是貨幣超發,而是價格對外接軌。(但它的間接原因往往和貨幣超發有關,后文詳述。)

商品輸入型通脹具體又分兩種:大宗商品輸入型、基礎工業品輸入型。

大宗商品比如原油、大豆、鐵礦石,價格抬升,往往會導致企業生產成本增加,最終導致工業品價格上漲,工業品價格上漲再向其他領域傳導,最后引起通脹。

以原油為例。石油是工業時代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沒有之一,堪稱工業血脈。不僅是能源,也是極重要的化工原料。提取物涉及到幾乎全品類的工業生產,與人類的衣食住行全都脫不開關系。

很多人都明白石油重要,但往往不曉得有多重要。以衣食住行幾方面為例:

“衣”,紡織使用的纖維中,四分之三都是化纖,天然纖維四分之一都不到。也就是說,大家穿的衣服大部分都是化纖面料制作的,如滌綸、腈綸、錦綸等等,而它們的原料都來自石油。

“食”,化肥、農藥都是石油為原料生產的,某種意義上,你天天都在吃石油。此外,食品包裝的塑料、礦泉水瓶子、牙刷、大棚塑料也都來自石油。還有食用色素、食用蠟,都來自石油提取物。

“住”,住房裝修時,只要你用到了塑料,就用到了石油;即使你用了其他材料,總要用粘合劑、涂料吧?那也來自石油。還有家用電器像洗衣機、電冰箱的外殼大多是合成樹脂,那也是來自石油。你買的清潔用品諸如洗潔精、沐浴露、香皂、洗面奶和各類化妝品都含有石油提取物。

“行”,這個不用說了,石油消耗的最大頭。此外,公路是瀝青鋪就的,而瀝青是原油中提煉的。還有鞋底、輪胎、某些成人用品,都是合成橡膠做的,而合成橡膠原料來自石油。甚至,腿殘了,要安假肢才能行走,義肢原料也要依賴石油。

此外,廠房里,只要開工,動力機械的傳動部分需要潤滑油、潤滑脂,那也來自石油。

有種說法,一個人這輩子衣食住行要干掉8.47噸石油。其中,穿掉0.29噸石油,吃掉0.55噸石油,住掉3.79噸石油、行掉3.84噸石油。表述有些夸張了,但可以體會下石油的重要性。

總而言之,任何國家只要處于現代社會,就對石油有極高依賴。沒了石油,全部歇菜。

所以,石油價格一提,幾乎所有產品價格都跟著往上竄。1973年、1979年石油危機期間,歐美各國的通脹就屬于石油漲價輸入的通脹。

其他大宗商品可以比照理解。

中國一直受大宗商品輸入通脹影響較大。我們是世界工廠,生產工業品就需要進口大量大宗商品作為原料,自然對大宗商品價格變動很敏感。這次疫情期間,我們就有受到這種通脹因子影響。

后一種,工業品輸入型通脹。如果基礎工業品普遍需要進口,當工業品價格抬升時,就容易推高進口國的通脹水平。反過來,如果價格降低,就可以減緩通脹。美國這么多年來能夠維持低通脹,就是因為長期從中國、東南亞進口廉價的工業品。

 

三、通脹通常不是單一因素

我剛才說了四種通脹因子。咱們現實中看到的通脹,往往是幾種通脹因子疊加的結果。

舉幾個例子:

比如,非典之后通脹。除了疫情過后需求反彈、供給不足之外,也和疫情期間的寬松貨幣政策有關,即當時通脹至少是貨幣相對超發+絕對超發兩種因子導致的。

疫情到來,人們鎖死在家里,錢花不出去了,市場上錢就少了,具體表現為企業沒收入了。企業要是倒閉了,就得辭退員工,員工就沒工資了,更沒法消費了。這時,為了給企業續命,央行就得撒錢。

等疫情結束,人們放出來了,消費恢復,憋起來的錢又冒出來了,再疊加疫情期間多發的貨幣,就可能形成通脹。

這就是為什么總有人說大疫之后往往通脹。(事實上,并不一定。)

再比如,1973年石油危機,原油價格飆升,形成美國輸入型通脹,但那幾年間,美國還曾經大放水。當時的高通脹至少是貨幣絕對超發與大宗商品輸入型通脹雙重因子所致。

再比如,大宗商品輸入型通脹往往伴隨美元超發。美國放大水,大水首先沖進大宗商品期貨市場,猛炒原油、糧食之類的價格。這些東西又是各國必備,于是,隨之就形成各國的輸入型通脹。

阿拉伯之冬就和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美元濫發有關。國際糧價炒高,而阿拉伯國家糧食極度依賴進口,等到連皮塔餅都吃不起了,底層熬不住了,積累的怨氣就一朝爆發。

至于中國,通脹往往是貨幣超發、外匯占款、大宗商品輸入多種因子交互作用的結果。

再比如這次美國這次通脹,好多人說是三十年來之最。細究的話,至少和貨幣絕對超發、貨幣相對超發、工業品輸入通脹幾種因素有關。

首先,這次通脹肯定和美元狂印脫不開關系。尤其要注意到,美國這次放水和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不一樣。那次主要是貨幣政策,印錢大多給了金融機構,這次是貨幣、財政政策兩手抓,2020年新發貨幣有一半進了財政部賬戶,然后通過各種救助法案直升機撒錢。

貨幣政策對需求的刺激通常沒這么直接,錢會先給到銀行,銀行再貸款給企業,企業才能去采買;企業給員工發工資,員工才能去消費。但銀行未必會立刻貸款出去,企業也未必會馬上發工資。財政政策就不一樣了,對需求的刺激立竿見影,每個美國人直接發1400美元,錢都直接砸腦門上了,美國人撈了錢立馬去買買買,極大刺激了需求。

什么概念呢?美國這次財政刺激是二戰以來空前。

緊接著問題就來了,需求起來了,供給夠不夠?

不夠。除了中國,世界各國工廠都趴下了,供應鏈斷了,供給嚴重短缺。新冠疫情不啻一場戰爭,造成的經濟影響也和戰爭很像。戰時物資緊張,疫情期間也一樣。

不僅如此,美國還是個“去工業化”國家,本身工業產出就不足,疫情之后,供給能力更是自由落體。

需求旺盛,供給不足,通脹可不就起來了。

貨幣絕對超發,這是第一種通脹因子;疫情導致供給不正常,社會總商品數量下降,意味著貨幣相對超發,這是第二種通脹因子。

以上是美國本次通脹的最主要原因。

不過,美國每次大放水的時候,都可以把通脹轉移出去。這次怎么沒轉出去呢?

第一,撒錢政策之后,需求突然爆發,即便是進口商品來補給,也不可能瞬間彌補所有缺口,更何況,美國供應鏈還沒完全恢復;

第二,美國通脹轉嫁的前提是工業品出口國商品不漲價、貨幣不升值,這個前提沒了。

以往,即便美元超發,中國出口商品也不敢隨便漲價,貨幣也不敢過度升值,怕影響出口。蓋因勞動密集型產品有很強的可替代性,中國加價,美國轉頭就可能去找東南亞。當真如此,勢必影響中國外貿收入,進而就是損害就業,這是個大事情。

但這兩年不一樣。疫情期間,中國生產恢復最快最徹底,美國的替代選項印度、東南亞還在躺尸。

全世界只此一家,別無分店。你不買,其他地方也買不到;你不買,全世界好多人排隊等著買。

中國有了議價權。所以,商品該漲價漲價,貨幣該升值升值。

這么一來,美國通脹確實就轉不出去了。

看上去給人一種反向輸出通脹的感覺。對美國來講,這就像前面第四種因素提到的工業品輸入通脹。追根究底的話,是美國想禍水東引,沒引出去,憋家里,自己吞了。

再加上,貿易戰以后,美國對中國商品征收的平均關稅從3%拉到了20%,自我掘墳。

多種因素疊加,美國通脹就飛起來了。

其實,這種現象的背后是美國的逆全球化趨勢。前文說了,美國能夠轉移通脹有兩個前提:

一是美元作為世界貨幣;二是經濟全球化。

還是前面那個例子,別人家印錢是在自己屋子里放水,美國印錢是往院子里放水。如果美元不是世界貨幣了,那就好比村里每家每戶都樹起了高墻,大水哪都泄不進去,最終就會倒灌回來,把美國自己淹了;如果美國去“全球化”了,那就好比把水龍頭轉回屋里,往屋里放水,那肯定也把自己淹了。

美國前些年為了搞制造業回流,推行逆全球化政策,尤其是要和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脫鉤。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自己能否生產足夠的商品、自己生產的商品是否足夠廉價。

答案是否定的。既然如此,當然就要自己承擔通脹了。

總體來講,美國本次通脹是多種因素所致,但最核心的原因還是需求過熱而供給不足,好多國家都是這么個情況。

說到這,胖友們應該有體會,工業化是對抗通脹的手段之一。工業化程度高,就可以通過增加供應,來壓低部分物價。工業化程度低,或者已經“去工業化”了,就得指望國外了。

為什么多數發展中國家(除中國外)抗通脹能力比較低?

一是糧食往往不能自給,每次全球大放水,大宗商品價格都會被炒高,首先就形成一波輸入通脹;二是工業化程度低,主要工業品要靠進口,而中國這樣的工業品出口國受大宗商品價格上升影響可能會對出口產品加價,受大放水影響人民幣也可能升值,對發展中國家物價也可能會構成影響。

畢竟是全球化時代,輸入型通脹往往更常見。

從前面分析可以看到,要完全壓倒外來通脹,不受國外左右,至少要滿足三個條件:

一是本國貨幣成為主要國際結算貨幣;

二是擁有強勢的生產能力;

三是資源基本自足(如原油、糧食、礦產類等大宗商品)。

第一個,人民幣正在國際化的路上;第二個,中國已經是世界工廠,還在繼續攀爬科技樹;唯獨這第三個,糧食雖然已經自給,但其他重要的工業資源依舊有短板,很難自主。從這個角度也可以解釋,為啥國家要下大力氣搞新能源布局。

 

四、結語

講了這么多,大家應該發現了,現實中,即便是我說的第四種商品輸入型通脹(大宗商品輸入型、工業品輸入型),雖然通脹的直接原因來自物價傳導,但終極原因還是貨幣超發。

還原下路徑:

美國大放水,這是美國國內的貨幣絕對超發;

印出來的鈔票炒高大宗商品價格,形成各國的輸入型通脹(大宗商品輸入型);

大宗商品價格上升導致原材料成本增加,于是,工業生產國提高產品價格,比如說鐵礦石漲價,中國就提高鋼材價格,反過來對其他國家物價造成影響(工業品輸入型)。

也就是說,絕大多數情況下,弗里德曼的論斷是成立的:“通貨膨脹歸根結底是個貨幣現象。”

最后,大家現在看到的歐美通脹都是暫時性的,主因是疫情導致的生產能力斷裂,供給不足,一旦疫情徹底結束(雖不知猴年馬月),就不會再有這種程度的通脹了。

實際上,除了疫情這兩年,全世界近些年一直籠罩在通縮的陰云之中。

原因很簡單,生產過剩。有兩方面原因:

一方面,工業化大生產制造產品的速度太快了,前文我提到工業化是對抗通脹的手段之一,實際上,何止是對抗通脹,到了一定程度甚至會制造通縮。因為工業化程度越高,批量出產越快。等到產品太多,人們消化不了了,可不就生產過剩了。所以,我們才要積極搞一帶一路,培育海外購買力;才更需要下大力氣搞扶貧,培育更多的國內購買力。

另一方面,產品生產太快,但消費增長卻放緩了,一則是全世界除了非洲黑人叔叔以外生育率都在走低,老齡化在加重,老年人消費哪里抵得上年輕人,日本就是典型的長期通縮;二則是老百姓財富增長太慢,換言之,老百姓財富增長速度遠遠跟不上產品的生產速度,再說透徹點就是,全世界范圍內兼并都越來越嚴重,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人類的邊際消費傾向遞減,隨著收入增加,消費占比卻是走低的。富人消化不了多少產品,得靠普通人。但貧富差距現在越拉越大,普通人越來越窘迫,消費不起。產品要是沒人買了,那企業還怎么繼續運營?企業要是倒閉了,員工失業,更帶動不了消費了。

這就是馬克思講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生性矛盾,資本家拿走了大頭,打工人只拿微薄薪水。可是,消化產品卻要靠打工人。

我們說社會主義制度優越,這不是個空話,它是有經濟學道理在的。如果經濟增長點消失、外部市場發育也到了瓶頸,只有重談公平才能賦予普通人購買力,才能消化產品,給經濟提供可持續的動力。這種時候,需要對付兼并問題,確實是社會主義制度更有優勢。

在全球生產過剩的大背景下,誰能解決好兼并問題,誰就有可能領先一步。而從過往的歷史來看,領先一步,以后再要追趕,恐怕就是幾百步了。

分享到:
標簽:通脹
用戶無頭像

網友整理

注冊時間:

網站:5 個   小程序:0 個  文章:12 篇

  • 51998

    網站

  • 12

    小程序

  • 1030137

    文章

  • 747

    會員

趕快注冊賬號,推廣您的網站吧!
最新入駐小程序

數獨大挑戰2018-06-03

數獨一種數學游戲,玩家需要根據9

答題星2018-06-03

您可以通過答題星輕松地創建試卷

全階人生考試2018-06-03

各種考試題,題庫,初中,高中,大學四六

運動步數有氧達人2018-06-03

記錄運動步數,積累氧氣值。還可偷

每日養生app2018-06-03

每日養生,天天健康

體育訓練成績評定2018-06-03

通用課目體育訓練成績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