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跟你說某個投資品,收益又高又安全保本,我建議你直接拉黑此人,他不是蠢就是壞。
今年以來,無論是資產最龐大的“宇宙行”工商銀行,還是最會服務富人的招商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都出現過違約爆雷。
在不少朋友的理財觀念中,還依然存在“既要又要還要”的想法,今天這篇文章你一定要認真看完,否則可能連自己踩雷炸開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這兩天,有一條關于招行代銷產品違約的新聞發酵,說的是一款名為“君睿15號”的信托產品,上周六(8月14日)到期還本付息,但是客戶沒收到錢,今天招行也特地發布了公告說明這件事。
我帶你快速了解一下事情幾個關鍵點:
1)這份信托產品違約,主要是因為跟華夏幸福相關,而華夏幸福去年開始出現了很嚴重的債務問題,目前公司股價是斷崖式下跌——
(華夏幸福公司股價一路下跌)
2)這個違約的信托項目規模并不大,只有5億,但參與這個項目的公司,大多是業內的明星公司,本以為質量有保障,沒想到居然也會踩坑。
招商銀行作為國內銀行業的“零售之王”,理財業務做得妥妥的,尤其是在高凈值客戶服務上,屬于國內第一梯隊,沒想到也觸了雷。
去年十月,有“宇宙行”之稱的工商銀行,代銷的一款資管產品同樣踩雷,而且也是100萬以上才能投資的高凈值客戶產品。自從,銀行界兩個扛把子代銷的產品都踩了雷。
大銀行、高門檻的理財產品,居然爆雷了,這顛覆了很多投資者一直堅持的理財習慣。咱們今天就來聊一下,接下來要怎么選到更靠譜的產品?
我們不止一次跟智友們說,現在投資一定不能有保本的想法,這種穩妥到極致的低風險思維,往往會引出你想象不到的高風險意外。
可能依然會有投資者抱著旁觀者的心態,覺得事情跟我自己無關,反正我又不在招行或者工行買理財。
但其實什么銀行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背后的大趨勢——
中國金融市場正逐步走向成熟,讓風險暴露出來,盈虧同源是大方向。想享受更高收益,必須承擔相應的風險,而不是“既要又要還要”。
這句話怎么理解?我打一個比喻:
以前小時候,如果一不小心摔倒,家長可能會把你扶起來,然后打地面安撫你。
“最壞就是這個地,這么硬,摔壞我的寶。”
但是現在長大了成年了,再摔倒,只能自己爬起來,怪自己不小心,而不是責怪這個水泥地為什么這么硬。
以前的理財產品收益又高又穩,背后是“剛性兌付”在撐腰,大多數產品,都可以靠借新還舊的方式撐下去。
這種中國式父愛的監管態度,好處是投資者理財無憂,輕輕松松躺賺年化10%的收益。
但壞處就是把人給慣壞了。
不分產品好壞,全部往肚子里塞,且不說影響經濟的效率,劣幣驅逐良幣,而且壞的直接爛肚子里。
對實體經濟來說,就是負債越來越重,而且隱形壞賬越來越多,如果再不清理,最終暴雷越來越多。
于是在2017年之后,金融委和《資管新規》落地,針對一系列隱藏的金融風險逐個爆破。
現在大家看到的招行和工行代銷產品爆雷,好像是不走運踩了個別公司的債務地雷,但實際上這只是水面上的冰山,水下冰山的規模是你看到的好幾倍。
我就舉一個數據:
最近五年,債券違約余額從2017年的630億不到,到目前已經增長到5500億,違約率從0.25%上升到1.33%。
來源:wind
在你以為平靜的湖面,實際上暗流涌動。
本以為安全的產品,都有可能踩雷。
普通投資者,要怎么辦?其實只要把握一個原則,很多風險就能避免——
讓投資理財回歸常識。
什么是投資中的常識?
第一,風險跟收益對等。
以前可能很多人覺得,富人能買的理財一定比普通人要好,就是為了保護富人才設置這么高的投資門檻,但這次爆雷的信托恰恰是高凈值產品。
其實對于監管機構來說,設置門檻是為了做好風險防范。
買得起100萬理財的投資者,手里的資產肯定遠不止這些,所以風險承受能力比普通投資者更高。
以前很多高端理財看似無風險高收益,本質上還是扭曲的制度導致的。現在回歸常識,就是讓風險和收益對等。
第二,了解你的底層資產。
招行的信托和工行的資管踩雷,很大程度都是因為投資了非標準化的產品,這些產品要穿透底層資產也很難,對于這種產品就要留個心眼。
相比之下,公募基金投資的大多數都是標準化資產,透明度更高,不過大家也要了解你買基金的底細,例如基金經理的履歷、基金的規模、歷史回撤與收益等等。
結合這兩點,我認真地給兩點建議。
一,學會看產品說明書,分辨風險等級。
如果你去買銀行理財產品,應該對風險等級R1、R2、R3、R4、R5很熟悉。這個風險等級,從1到5,風險逐漸增高。
1、對于風險厭惡型的朋友,R1、R2是合理的選擇,R3以上基本不用看了。
2、只有R1是白紙黑字的保本,其他都不保本。
為什么要強調這點?
避免銷售過度。
像雪球產品上半年規模滾得那么大,就是銷售端過于強調它“對沖風險”的優點,讓不少客戶誤以為那是保本保息的產品。實際上,雪球產品是會產生虧損的中高風險產品,結構復雜,不適合低風險投資者。
自己懂得看風險等級,知道產品是不是真的保本,才能扛得住銷售的話術。
其次,買了R2,風險不見得比R5低。
從形式來說,R2風險等級的產品,大多數是債券,R5級別的,主要是買股票。債比股安全,是慣常認知。
但是回到實際情況下,R2的債,如果產品過于極端,不夠分散,一旦暴雷,本金全沒了,實際風險是比R5的股票基金還要高。
所以,實際情況,遠比等級劃分要復雜得多。
最好的操作是——
1、看透底層資產,能不能查看到資金的最終去向,看看到底是去買了債券,股票,還是未上市的公司股權,或者哪些實體企業。
2、要么買R1這類風險極低的產品,要么買得更分散。
二,相似的替代品,哪些可以買?
只要不是存款,股和債都有風險。
怎么辦?
1、如果追求一點都不能虧,就買存款類產品。
2022年前,好的銀行理財還是可以繼續持有,如朝朝寶、添利寶等活期理財產品,相比銀行活期利率要高。
當然,在過渡期內繼續撿漏好產品,還是要多留個心眼,慎選小銀行,留意產品清退信息。
2、買R2風險等級以上的產品,不如買持倉公開透明的基金組合。
優秀的貨幣基金組合、滾動持有期短債,都是比較穩健的銀行理財替代品。
1)貨幣基金組合,可以不斷把市場上收益更高的貨基納入組合里,彌補單一貨幣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忽高忽低的缺點。
舉個簡單的例子,單一貨幣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大概在2.1%-2.3%,而好的貨基組合如貨幣三佳,能拿到長期穩定2.5%的收益,那對于銀行理財沒法再沖3%的情況下,2.5%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了。
2)滾動持有期短債債券基金,有30天和90天的。
這類短債基金一般有2.8-3.0%左右的年化收益率。打算拿低于一年的話,記得選C類。
3)如果你還想追求更高一點的收益,可以選擇股債平衡型基金,流動性更高,持倉也比理財產品更透明。
其實,最近的一系列動向都在告訴我們,無腦獲取高收益的理財時代已經過去了。
接下來,要學會自己挑選優質產品,拿下長期穩定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