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nsplash
文丨付一夫
中國大媽又上熱搜了,不過這次不是因為黃金,而是股票。
據媒體報道,近日一位阿姨前往國信證券大連金馬路營業部辦理業務,因常年在國外已經忘記密碼,如今前來銷戶,赫然發現自己在2008年花5萬多元購買的一只股票,當前賬戶市值已經達到500多萬元!隨后國信證券有工作人員回應表示,確有客戶13年時間賺了100倍。
消息一出,輿論一片嘩然。不少網友表示,這一投資業績足以媲美巴菲特了,而大媽的操作同樣與“股神”如出一轍:巴菲特正是在1988年低價買入可口可樂并持有了10年,才得到了10倍的巨大收益。不經意間,大媽居然在A股上演了一出完美的價值投資戲碼,令人拍案叫絕。
當然,更多人對此不屑一顧,認為大媽只是運氣好,根本算不得是什么價值投資;還有人干脆覺得,巴菲特那一套理論和方法只是在美股才適用,拿到A股市場上卻未必行得通,像大媽這種例子更是可遇不可求。
價值投資在A股究竟好不好使?我想在本文中談談自己的看法。
1
早些年,某知名投資人曾提到過一個觀點:巴菲特、索羅斯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們過去幾十年都待在美國,倘若在日本或者歐洲,他們可能不會取得如此成就。
此言似乎有一定道理??v觀歷史數據,除了個別年份的股災之外,美國股市指數整體上展現出良好的穩步上漲態勢;其中,2008年金融危機過后至今,道瓊斯工業指數從8000多點漲到34000點,漲幅高達300%,納斯達克指數也從1500多點漲至14000多點,漲幅超過800%(見下圖)。
相比之下,我國的A股市場幾乎從來都沒有表現出長牛的特征,即便出現過兩次大牛市,其高點也是越來越低,2007年牛市高點為6124點,2015年則為5178點。近兩年,上證指數始終在2500~3500點區間徘徊,與10年前相差無幾,而且也并沒有出現牛市到來的征兆(見下圖)。考慮到我國經濟過去20多年的飛速增長,上證指數的走勢顯然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國民經濟的發展成果。
正因上述種種,在很多人眼中,A股更像是一個投機市場,依靠公司業績增長來獲得回報、講求低價買入并長期持有的價值投資在這里很難奏效,而本文開篇提到的大媽案例,充其量也只能算作運氣爆棚而已。
事實果真如此嗎?恐怕未必。上證指數之所以沒能表現出像美股那樣確定的高成長性,是因為一些特殊的內在原因。
一則,編制方法致使上證指數“失真”。
長期以來,上證指數采用的都是派許加權綜合價格指數,計算時是以總股本為權重,不過卻是以流通股本的市價作為股價,這種編制方法顯然是有缺陷的,無法真正反映市場結構。尤其是考慮到在滬市上市的很多公司,都具有鮮明的國有色彩,比如中國石油、中國神華等等,其特點在于總股本和總市值較大,但自由流通股本卻較少,致使自由流通市值遠遠小于總市值,再疊加國有企業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而拖累了這些公司的業績,繼而導致股價持續低迷不振。而上證指數的編制方法,無形之中放大了這類公司股價波動的影響,最終使得指數表現不佳。
二則,多股本公司的歷史估值過高。
從歷史上看,不少大型國有企業都是選擇在牛市階段登陸滬市,例如中國石油、中國鋁業都是2007年在A股上市,當時正值市場情緒高度亢奮的狀態,往往會賦予新上市的公司更高的估值,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助漲了泡沫。然而,這些國有企業同時還具備極強的周期屬性,一旦過了高盈利位置便步入下行區間,很多公司需要用很多年的時間去消化此前的估值泡沫,與之相伴的便是股價的一路下跌,甚至再也難以回到之前的股價水平,如此便拖累了上證指數的增長。
此外,上證指數成長性不足的背后,還包括A股市場建立時間相對較短、發展不夠成熟、缺乏理性和耐心的散戶較多等原因,而這些理由都不能佐證“價值投資在A股不適用”的命題。
2
其實,如果剔除2007年牛市對于上證指數的干擾,我們會發現價值投資在A股同樣適用。
西南證券研究所做過一個測算:選取2013年以前在滬市上市的930多家公司作為樣本,考察它們在2013~2018年期間的業績表現,可以看到的是,這些公司的歸母凈利潤由2013年的1.93萬億元增至2018年的2.84萬億元,增幅為47.2%,而同期這些公司的市值也從1.81萬億規模增長至2.87萬億,增幅為58.6%,與歸母凈利潤增幅相當。
這便反映出,長期來看,上證指數中的公司也可以表現出業績與市值共同增長的屬性,剛好是價值投資的重要特征。此外,歷史包袱相對較輕的創業板指數與上證50指數也正在表現出良好的成長性。
不僅如此,那些消費升級概念下崛起的優質白馬龍頭股,近些年業績和漲勢也是非??捎^。如果從13年前,本文開篇那位大媽買入股票的時間算起,我們會發現有很多個股都展現出極其強大的增長勢頭。例如,13年間長春高新和東方雨虹分別漲了121倍和96.8倍,通策醫療、三安光電、山西汾酒、片仔癀、隆基股份等也都漲了40~80倍不等,其業績更是備受市場認可,這些個股都是非常好的價值投資標的——而那位大媽買入的,正是漲幅排名第一的長春高新。
事實上,對于“價值投資在A股是否適用”這一問題,巴菲特早在2015年的伯克希爾股東大會上就已公開回應過,“股神”給出的答案是:
“投資理念不分國界,原則是關注業務。”
言下之意,價值投資適用于任何國家的股市,能否獲得理想的投資回報,關鍵是要選對公司,“要與偉大的公司為伍”。巴菲特還說過:“與美國市場相比,中國的投資環境相對年輕,這導致市場更多的受投機的影響,而這可能給價值投資創造機會。”而他的老搭檔查理·芒格亦稱,中國股市更應使用價值投資而不是投機,價值投資不會過時。
在實踐中,巴菲特也并非只是一味地選擇美股上市公司,中國的企業他亦曾大筆買入。典型案例便是2002年和2003年,巴菲特斥資4.88億美元買入中國石油1.3%的股權,并于2007年將其出售,大賺了36億美元,收益高達7倍,獲得了巨大成功。
巴菲特的經歷恰恰能夠證明,運用價值投資理念投資美股之外的公司,同樣是可以賺到錢的,任何市場都擁有好的投資標的。至于那些虧損的人,恐怕還真不能甩鍋給市場,他們或許更該反思一下,自己在選股、擇時過程中,究竟是哪里出了問題。
3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7年前后,A股的法制化建設進程明顯提速,監管層開始收緊再融資政策,加快IPO發行進程,中小盤公司的外延并購預期減弱,殼價值大幅度降低,價值投資的土壤日漸形成;同時,伴隨著滬港通、深港通的實施,A股市場迎來了新的投資者和新的投資理念,普通投資者也有機會配置港股中較低估值的股票,潛移默化地培育和鞏固了人們的價值投資意識,估值與業績相匹配的企業正越來越受重視。
一言以蔽之,A股的成熟化是大勢所趨,未來將會有更多極具投資價值的藍籌股和龍頭股脫穎而出,而價值投資也將大有用武之地,前景可期。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投資者們應該認清價值投資的兩大誤區:
其一,價值投資并不完全等同于長期持有。
價值投資,一般是需要通過長期的持股,才能迎來上市公司的真實價值被市場發現的時刻,繼而股價一路攀升,為投資者帶來超額收益。然而,長期持有卻未必是價值投資,比如投資者買入股票后因股價下跌而被套牢的被動持股,抑或是投資者在獲利之后未能及時退出而導致收益縮水,這些都是因為對于公司基本面缺乏深刻的理解和判斷。
仍以巴菲特為例,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習慣于長期持有他認為有價值的公司股份,很多持倉都長達二三十年,他也信誓旦旦地說過:“如果這家公司你不想持有十年,那你一分鐘也不要持有。”然而在投資中石油過程中,他2002年和2003年買入,2007年就全部拋光了,前后不過四五年時間。對此,巴菲特解釋道:
“石油的利潤主要依賴于油價,如果石油在30美元/桶的時候,我們很樂觀,如果到了75美元/桶,我不是說它就要下跌,但是我就不像以前那么自信了。現在,石油的價格已經超過了75美元/桶,所以要出售。”
簡單幾句話,卻包含了深刻的價值投資思想:價值投資的本質在于價值,投資品蘊藏價值時買入,價值兌現時及時出售,而非過分追求長期持有,這恰恰是很多崇尚價值投資的人們容易忽視的地方。
其二,警惕“價值陷阱”。
價格終將向價值回歸,這是價值投資能夠成立的最底層基礎。然而,很多人本以為買到了足夠便宜的股票,入手后卻發現價格還在持續下跌,并沒有出現價值回歸的情形。更有甚者,很多人沒有及時止損,仍在盲目地堅定持有,結果卻“堅守了不該堅守的”,到頭來只能是蒙受巨大虧損。
這便是所謂的“價值陷阱”,即投資者買入了表面上估值很便宜,但實際上卻很昂貴的股票;這樣的公司,無論股價多吸引人也是萬萬不應該買入的,只因股價常常是不漲反跌,而且越跌越慘,收益自然無從談起。
至于什么樣的公司可能會陷入“價值陷阱”,又該如何去規避,我在《你買的股票,為啥老是不漲反跌,而且越跌越狠?》一文中已有詳細分析,此處不再贅述。
展望未來,當“房住不炒”日漸深入人心,房價不再無休止地上漲,而銀行理財也漸漸不再保本之時,股市正在成為引領財富增長新的火車頭,潛力無限。只要肯下功夫潛心修煉,用心鉆研,相信你也能像那位大媽押中長春高新一樣,在A股找到屬于你自己的十倍百倍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