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言
最近遇到一個“客戶”,覺得保本的結構性存款利率有點低,然后和我說:某某銀行有一個4%+的產品,保本;
她的言下之意是,保本的產品肯定有4%的收益——說句實在話,我是不信的。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客戶說的可能是真的,關鍵是要搞清楚為什么有這么高的收益,要去判別理財產品的真實風險。
“理財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這一點大家都知道,但是誰不想多多賺錢呢?
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0》,2020年全年封閉式理財產品的兌付客戶平均收益率為4.05%。
低利率時代,我們都在承受收益不斷下降的困擾!
不斷調低自己的收益預期,一而再再而三地接受不斷下降的理財收益,并非明智之舉。
是時候做一些選擇了。
02 流動性換收益
對于穩健偏保守的銀行理財投資者來說,購買兩年、三年期理財產品,通過犧牲流動性來提高理財收益應該是最合適的選擇。
工作那么多年,見證了無數次銀行理財客戶月復一月、年復一年的購買短期限理財產品。
流動性是至關重要的,只不過沒有想象中的那樣重要。
特別提示一點,犧牲流動性來換取收益并不是簡單的購買長期限的理財產品,關鍵是要看底層資產是否是相應的投資期限、有更高的收益。
假如理財產品的投資標的均為短期債券,即使它的投資期限再長也無法帶來超額收益。
無奈的是,在理財產品募集期間,大家根本無從知曉理財產品擬投資的底層資產。
個人建議是關注存續的長期限定期開放式理財產品,通過理財產品投資報告了解產品的底層資產情況,然后在產品開放期的時候再決定是否買入。
接受長期限理財產品和查找底層資產相匹配的長期限理財產品,這兩點都很難,需要大家花費更多的心思。
03 安全性換收益
對于穩健型及以上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都可以考慮犧牲安全性換收益,這比犧牲流動性帶來的收益要大得多。
從理財產品的風險評級來看,主要有穩健型(指部分投資權益類資產的固收產品)、平衡型、進取型、激進型四種類型的產品可供選擇。
個人認為,四個風險評級不足以讓大家準確判斷產品的潛在風險,個人建議大家關注權益類資產的投資比例,比例越高風險越大。
鑒于銀行理財少有權益類的理財產品,需要重點關注的便是混合型理財產品。
理論上混合類理財產品投資權益類資產的比例最高可以接近80%,實際上不同的銀行混合型理財產品可能會對權益類資產的投資比例做出更明確的限定,比方說30%或者40%。
同樣是三級風險評級的混合類產品,投資權益類資產的比例越高,產品的風險肯定是越大的。
對于股債均有投資的理財產品來說,投資者虧損的風險更多的可能是來自于權益類資產的波動。
一個固收+產品,20%的權益類資產投資比例,一旦在行情下跌時,債券產生的收益很可能會無法覆蓋權益類資產的損失。
假如最高僅為10%的投資比例,極端情況下債券的利息收益可能可以覆蓋權益類資產的損失,從而整體上的收益為零而不是負收益。
再來說一說風險承受能力。
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風險承受能力;
一個80歲的老大爺有著5000萬的金融資產,拿出500萬購買股票型基金產品,我認為他是有風險承受能力的;假如5000萬全部購買股票型基金,我認為他是沒有風險承受能力的。
一個25歲的年輕人有著10萬元的金融資產,假如全部購買基金產品,我同樣認為他是有風險承受能力的。
當然這只是個人觀點,最終還是取決于投資者的主觀意識或者說是投資理念。
在市場行情向好時,很多人敢于去購買一些進取型、激進型的基金產品;
在市場行情走弱時,比如近期混合型基金產品出現了不小幅度的調整,很多人就會有點害怕。
這是風險承受能力發生變化了嗎?
我認為不是,個人認為這只不過是“對金錢的欲望、對虧損的恐懼”。
年齡、家庭收入、家庭資產等客觀情況基本可以確定自身的實際風險承受能力,但是大家的主觀意識更有決定性的影響。
銀行理財產品投資權益類資產是“大勢所趨”——理由很簡單,投資者想要更高的收益,銀行有充足的動力供應這樣的產品。
大家不害怕風險嗎?
我想不是的,只不過大家更無法忍受低收益!
04 寫在最后
低利率時代,大家獲取的每一分收益都來之不易;然而,很多人并沒有保護好自己應得的收益,讓收益悄悄溜走。
超額管理費,就是罪魁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