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大師邁克爾·波特說,戰略的本質是選擇。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你懂的)
我們在工作中經常需要做出選擇,比如:
- 換工作:要不要換到一個新行業?這行業有沒有前途?
- 做產品:短視頻/直播賣貨/在線教育 很火,要不要進入這些行業?
- 做投資:要不要投資某個創業公司?要不要重倉某只股票?
在做出這些選擇的決策之前,都需要做行業分析。
跟你講一個恐怖故事:
周五下班前,你正想著跟ta如何度過美好的周末,老板一個釘釘消息丟過來:
給我做一下行業分析報告,周一上午給我。(已讀)
那么如何快速分析一個行業呢?
本文提供一個行業分析框架、很多數據獲取渠道、一個行業分析報告案例,幫助你理清思路、抓住重點,快速開始分析一個行業。
投資人經常把行業稱作“賽道”。
賽道很形象,所以接下來將以賽道來類比,向你介紹行業分析框架:
01宏觀環境分析——順勢而為
海爾張瑞敏先生說過:“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所謂成功的企業,只不過是因為踏準了時代的節拍。”
所謂時代,就是風口。每個風口都會催生優秀的企業:
- PC時代:微軟、Intel
- 互聯網時代:BAT
- 移動互聯網時代:TMD
- 新能源汽車:蔚來、理想、小鵬汽車...
每個行業都會受到“時代”的影響,具體來說就是宏觀環境的影響。
可以通過經典的PEST分析框架來分析宏觀環境。
例如,在線教育行業的宏觀行業分析:
02有哪些細分賽道? ——找到切入點與機會
有的行業版圖很大,可以進一步細分,繪制出行業圖譜,然后從中找出切入點與新機會。
例如,在線教育的行業圖譜:
03賽道多寬?——預判發展空間
賽道多寬是指市場規模有多大。
市場規模決定發展的上限,通過規模估算可以預判發展空間。
如果有權威機構的數據可以引用那最好了,
如果沒有的話,則要進行預測。
最簡單的算法是:市場規模 = 銷量 x 單價
例如,艾媒咨詢預測的在線教育用戶規模:
艾媒咨詢預測的在線教育市場規模:
04賽道多長?——預判發展趨勢
這個行業處于哪個發展階段?未來的發展走勢如何?
這里向你分享行業成熟度M曲線,可以用于如下場景:
- 判斷行業發展趨勢
- 指導戰略規劃方向
- 輔助制定運營目標
從行業發展規律看,大多行業都會經歷萌芽期、過熱期、反思期、復蘇期、成熟期、衰退期。
- 萌芽期:行業處于初始階段,一個創新技術剛被研發出來,開始有創業公司基于創新技術做出第一代的創新產品,新奇特的產品吸引了創新者、早期接受者嘗試,受到資本與媒體的高度關注。
- 過熱期:隨著媒體跟進炒作,大量廠商與投資方涌入,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
- 反思期:由于產品不夠成熟,開始有負面報道,供應商兼并、倒閉時有發生,資本退出,行業到了泡沫化的低谷期。
- 復蘇期:創新技術在持續改進,第二代產品與服務逐漸得到認可,市場信心開始恢復,越來越多的大眾用戶開始接受產品。主流廠商開始加強市場推廣,搶占市場領先位置。
- 成熟期:市場穩定增長,產品逐漸成熟,行業進入門檻提高,主流廠商開始盈利并成功IPO,產業鏈分工明確,行業進入成熟期。
- 衰退期:新一代的創新技術被研發出來,新一代創新產品的體驗、性價比大大超越原來的老產品,導致大量用戶遷移到新產品,行業進入衰退期,原來的一些廠商關停并轉。
在線教育行業在疫情期間猛漲一波,進入高速成長的復蘇期。
共享汽車行業已經度過了萌芽期和過熱期,開始進入反思期,最近很多共享汽車公司經營遇到了困境。
05賽道多擠?——好賺錢嗎?
賽道多擠,是分析這個賽道有多少玩家,進入這個賽道的話預計能拿下多少份額,好賺錢嗎?
可以通過繪制產業鏈圖,把這個行業的上游、中游、下游的參與者、參與方式呈現出來,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這個賽道有多少玩家,以及競爭格局如何。
例如,在線教育產業鏈:
把每個環節的參與玩家在產業鏈圖上畫出來(如下圖),可以直觀地看出產業鏈每個環節有哪些參與方,也就是說“賽道有多擠”。
賽道太擠的話意味著競爭激烈,賺錢不容易。
下圖是新能源汽車的產業鏈,可以看出產業鏈已經挺成熟了,不過賽道也很擁擠。
在分析一個行業好不好賺錢時,有一個經典的工具:波特五力模型。(對,就是邁克爾·波特總結的)
波特五力模型說的是,一個行業有五種力量決定這個行業的利潤水平:
1、現有同行間競爭
2、替代品威脅
3、新進入者威脅
4、供應商議價能力
5、客戶議價能力(包括下游廠商的議價能力)
例如,下圖是在線教育行業一個細分領域(手機點讀App)的波特五力模型。
06如何獲取行業信息?
前面提供了一個行業分析框架,幫你在行業分析時理清思路、抓住重點。
有了分析框架之后,如何獲取行業相關信息呢?
這里提供一些信息獲取渠道供參考:
在利用搜索引擎找行業分析報告時,有個搜索小技巧:在搜索關鍵字后加上:filetype:pdf ,這樣就可以專門找pdf報告,通常質量相對比較高。
作者:張在旺 資深咨詢師、創投顧問、《有效競品分析》作者; 近20年IT行業工作經驗,致力于產品經理培養與產品方法論的傳播,為100多家企業客戶提供了培訓與咨詢服務。榮獲企業大學的最佳講師獎、師資培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