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很多股民投資者而言,很多投資者都想在股市中通過自身的分析操作,形成其自稱體系的一套盈利體系。當然,這種想法確實沒錯,你選擇以基本分析法中的價值投資還是以技術分析的技術操操作,其是都是可行的,這種想法也是比較不錯的,理論上都能形成一套自成體系的盈利模式。但是若是你僅僅想通過技術分析操作中的技術指標中的一種就能達到這種所謂的盈利體系,那么,在這里我就不得不點醒你一下。希望你還是理性的看待這種市場,適當轉換一下你的這種想法。“一招鮮吃遍天”,對于股市操作來說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在這里你問的哪一種技術指標最靠譜,我也可很明確的告訴你,完全沒有。具體的分析如下:
原始數據是技術指標的根本
(1)技術指標是原始數據的數學模型的處理結果。技術指標作為股市投資技術分析的分支范疇,與其原始數據相比其滯后性更大。通常我們所說的原始數據是由于K線原理本身的所體現出來的,是基于價格交易所產生的數據變化。這其中包括K線組成的四個基本要素:開盤價、收盤價、最高價、最低價。成交量、成交額以及成交筆數等,這些數據是由價格交易直接產生的就是我們所謂的技術分析中的原始數據。而且這些數據顯示的也是交易完成時,因而,本身也存在一定的滯后性。而對于技術指標而言,其一般是將這些價格交易形成的原始數據通過數學模型處理所得的,雖然說本身技術指標發明的初衷就是為了服務于技術分析操作的,但是,由于其是由原始數據處理而來,因而以交易形成的原始數據一樣也同樣具有一定的滯后性。

(2)簡單舉個例子,以我們平時投資者用的最多的MA均線為例,其均線是通過各個均價所形成的點然后再將各個相臨的點做連線,其所的得到的一根連續的曲線就是我們平時所見到的均線。而均價又是從何而得的呢?以MA5均線為例,均價代表的是單位時間內各個價格的總和再除以單位時間。因而在MA5均線中Y一般就是用的相鄰5個單位時間內的收盤價格相加所得的總和再除以單位時間5就得到了五日均價。后面的算法依次操作算出每個單位時間下的五日均價,然后互相以點連線就形成了我們平時所見的MA5日均線。由此可見每個均線的點影線著均線的運行趨勢,而每個均線的點又由其當下的收盤價所決定。所以,由此可見,技術指標形成的數據是滯后于股價,滯后于市場的價格交易。

技術指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確實技術指標作為技術分析方法中的一種,其存在并且能夠延續至今并一直被投資者們廣泛學習和運用,那么其肯定還是具有一定的實用性的,因為存在即有它的道理。但是,這里的實用性必然是存在著一定的使用條件的,而該技術指標的有效性也僅僅是代表在某種特定的條件下依據其買賣信號為買賣操作的成功率較大,但也不一定是百分之百的準確。反之,換句話說,若是有一種技術指標在股票市場的分析操作中其操作的成功率非常之高,成功率接近百分之百,且這種技術指標的使用不受限于任何外部因素和個股情況、完全就像是算術題中照搬公式就能完全得出想要的結構。確實,如果真有,不需要其成功率百分之百,可能只需要百分之八十作用,我想其他的技術指標也就會不復存在。而既然現在每種技術指標都還在有人學習與運用,而且有的人還是不止只研究分析一種技術指標,就說明一方面沒有一個最為靠譜的技術指標,每一種指標的使用都有其特定的使用環境,既有優勢也有其所受限局限性。
總結:綜上所述,股票投資中以技術指標為主要的分析操作的方法中,要想找到一個準確性較高的單靠一種技術指標就能達到較為準確的操作效果的情況,確實很少。對于市場上使用技術分析的操作中,普遍都是在技術指標的使用中都是多種指標相結合,互相形成互補,絕對沒有一招鮮吃遍天,照套公式就能達到股市投資獲利的方式。還希望投資者能夠摒棄這種的投資想法,正確的看待市場,理性的看待技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