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貨幣(M2)是用來反映一個國家或者地區貨幣量的重要指標,包括流通中的貨幣,以及各種活期、定期存款,但不包括各類金融債券等。根據2012年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8月末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8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為92.49萬億元,同比增長13.5%,比上月末低0.4個百分點。
這意味著什么?
從經濟學上來說,這意味著我國貨幣化速度的加快,也意味著通貨膨脹的加重。201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47.2萬億元,比上年增長9.2%。經濟學家常用M2與GDP的比值來量化一個國家貨幣與實體經濟的比例關系,這一比值越大,說明貨幣超發越嚴重。
M2的超常規增長,GDP跟不上其步伐,這是近年來我國經濟的現狀。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理財的主要方式便是將錢存定期。那時候,工人每月的工資足夠支付日常開銷,錢存在銀行一存就是好幾年,每年還可支取利息維持生活。
但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飛漲的物價、房價和生活物品,人們發現存在銀行里的貨幣在以一種更為隱蔽的方式迅速貶值。但是,除了存銀行,還能怎么樣?
是扔到股市里去賠錢,還是炒房去擔政治風險?
對于現在數十萬計的家庭財富,各個家庭都陷入了為難的境地:這個股市總是破紀錄地下跌,扔多少進去就是白送人。買房來炒吧,一個限購政策就斷掉資金鏈,虧得血本無歸。雖然存在銀行也是虧,但至少比起股市來虧得少,只要世界不大亂,錢還是能回個大本。
20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燒傷了全世界的金融市場。為了維護本國或者本地區經濟,包括美國、歐洲,以及我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都采取了較為寬松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大量的貨幣流入市場,且內外夾擊。如此形勢之下,海外熱錢和國內刺激計劃帶出來的貨幣像一股勢不可擋的洪流,流到哪里,哪里就一片汪洋。
在我國,最深受其災的當然是房地產市場。
實體經濟并不需要那么多貨幣,于是那些多余的、不安分的貨幣流入房地產市場,房價應聲上漲。房價上漲之后,房租上漲,隨之帶來一系列生活用品的上漲。而事實上,這些多余的貨幣流入房地產市場后,還會帶來更多的銀行貸款,增加更多的貨幣供應量。房地產商拿到這巨大的貨幣量后,他們也會開始為手中的貨幣尋找更適合的歸處。
近幾年的購房者都繳納了不菲的通脹稅,但若是投資性購房者,這筆通脹稅總是有買家來買單。況且,購房者從銀行貸出來的那筆錢也在貶值。但若是自住性購房者,這筆通脹稅只能由自己來買單。得益于目前較為寬松的首套房政策,他們繳納的通脹稅也許會輕些。
過量貨幣將房地產市場炒得熱火朝天,“居者有其屋”的理想讓限購政策適時出臺,投資性購房受到了遏止,房地產商資金鏈中斷,房價應聲下跌。
對于這一切,越來越有理財意識的人們這幾年看得很清楚:“房地產市場的渾水真不能亂趟,說不定就把自己陷進去了。政策不穩定,房地產投資變得撲朔迷離。”
當然,連老百姓都看出來的現狀,各級政府的決策人士自然看得更真切。
政府試著引導民間資本投資實體經濟,但興盛于江浙一帶的民間借貸帶來的風險太大,容易引起群眾事件,只能先拿溫州當試點。
至于投身到股票市場,這些年的跌宕起伏已經讓人失去了信心。
2009年,股神巴菲特的投資原則一度成為中國股民的金科玉律,許多股民相信堅貞不渝是愛情和炒股的共同準則,開始做一些長線投資。但很快,人們就發現長線投資就是送錢的過程,能在中國股市賺錢的方式只能是做短線,做投機。
投機是一個股市活躍的重要行為內容,但是如果股民都只專注于投機,股市同樣也是不完善的。而從國家層面來說,如果中國家庭可以將手中的余錢放入股市,并且從中獲得一定的利益,如水的貨幣就可以找到一個真正的家。在股市里,流動的貨幣就像河流匯入大海,無法再掀起巨大的風浪了。對于股民來說,股市的收益若能穩定些,自然也能少繳一些通脹稅。
貨幣如水,而超發的貨幣就如同泛濫洪流,河流不是它們的最終歸屬,大海方能阻止洪流泛濫成災。超發的貨幣流入房市,房價暴漲,房地產商又將這股洪流引入下一條河流,災難并沒有終止。直接投資亦如是,畢竟實體經濟并不需要如此多的貨幣。股市本是一個理想的去處,但是無奈中國的這片海洋千瘡百孔,也阻擋不了洪流。
如今看來,如水的貨幣只能靜靜地躲在銀行里,等待著屬于它們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