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買保險時,會不會有這樣的糾結:有些產品既能選10年繳費,也能選30年繳費,猶豫了很久還是不知道該選哪個。
“這里面到底有啥區別?繳費期選長的好還是短的好呢?”
1、繳費期不同,保費有差異
對于長期險來說,繳費方式一般分2種:躉交和期交。
躉(dǔn)交:指一次性交清所有的保費
期交:分期支付保費,比如按月交、季交或者年交
我們平時見的比較多的,應該是分/5/10/15/20/30年繳費,或者是交至60/65/70歲的情況。

不同的繳費期,相對應的保費也會不一樣。
繳費期越長,年保費越低,但把周期拉長來看,需要交的總保費反而會更高。
舉個栗子,30歲的張女士購買50萬保額的超級瑪麗3號max,保障終身:
選擇5年繳費,每年要交2萬多保費,總共繳納10.9萬元;
而如果把繳費周期拉長到30年,每年保費就只有5000多了,但總共要繳納16萬多保費。

所以5年繳費比10年繳費,足足省了5萬多塊!
這么說來的話,那我們買保險,是不是直接選最短的繳費期就好了呢?當然不是,經濟賬可不能這樣簡單算,咱們接下來詳細說。
2、什么情況下適合長期繳費?
先說結論:保障型產品,比如重疾險、壽險,保魚君更推薦長期繳費。
原因主要有3方面:
2.1 加大保險杠桿
所謂保險杠桿,就是指投入較少的保費獲得較高的保額,從而起到轉移風險的效果。
所以杠桿率越高,我們越劃算。
那是不是把繳費期拉長,杠桿率就能變高呢?
咱們先假設一個前提——買了保險不久后就出險。
還是以超級瑪麗3號max舉例,同樣買50萬保額保終身,A先生分30年交5855元/年,而B先生分5年交23090元/年。
問:如果不幸在第2年出險,保險公司賠付50萬,誰的成本更低?
當然是A先生,5855塊撬動50萬保額,和2.3萬撬動50萬保額,兩者的杠桿比能一樣嘛……
2.2 加大保費豁免幾率
現在很多重疾險,都有保費豁免的功能。
所謂保費豁免,就是在繳費期內出險且符合條款的情況下,那剩下的保費就不用交了,而保障依然有效。
比如老王買了一款有輕癥豁免的重疾險,分30年繳費,在第10年得了合同約定的輕癥,那除了獲得相應的賠償金外,后續的保費也全免了,保障繼續。
但如果選擇10年繳費,這項功能還享受得到嗎?
顯然不能,第10年患上輕癥,此時保費都已經交完,豁不豁免的也沒區別了……
總結一下就是,選擇長的繳費期,獲得保費豁免的幾率會更大。
2.3 繳費壓力小
很多朋友都是成家立業后才想買保險,這時的家庭開支其實并不小。如果能每年少交一點錢,把省下來的錢花在刀刃上,或者進行投資增值,不是更好嗎?
所以大家以后買重疾險、壽險就別糾結了,選擇盡可能長的繳費時間就對了。
3、什么情況適合短期繳費?
3.1 年金險產品,躉交更劃算
與保障型產品正好相反,年金險產品選擇短期繳費會更劃算。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特意找了一款產品來對比,看完就能一目了然。
30歲男性投保100萬,不同繳費方式的累計生存收益如下:

我們可以看到,繳費年限越低,保單的利益反而越高。
同樣是100萬保費,一次性躉交和20年繳費在80歲時,生存收益竟然相差近190萬!
這道理其實也很好理解:
選擇20交,到50歲時才交滿100萬,相當于這100萬的增值期只有30年(在這之前也會增值,但計算基數不是100萬);而選擇一次性躉交,100萬的保費增值期卻有50年,你說差別能不大嗎!
總之一句話,繳費時間越短,保費的增值時間就越長,那么我們的利益就越大。
年金險產品,選擇躉交會更劃算。
3.2 收入不穩定人群
除了年金類產品,對于收入不穩定的群體來說,短期內把保費交完也更合適。
畢竟長期繳費,每年都要支出這筆花銷,萬一遇上收入不景氣,交保費就可能成了難題。倒不如趁有錢的時候多交點,交完了也安心~
另外40歲以上的人買保險,也要格外注意這個問題。
因為這個年紀已經臨近退休,一旦退休,收入就會大大降低,如果這時還要承擔好幾千的保費支出,壓力挺大的。
所以建議繳費期盡量控制在60歲以內,不要延長到老年階段。
當然了,保險公司也會有這方面的限制,一般繳費期不會讓超過65歲。
總之,重疾險、壽險這類保障型產品,盡可能選擇更長的繳費時間,這樣杠桿率高,可以花較少的錢有較好的保障;而對年金險類產品來說,則選擇躉交或者短期交,增值期越長,保單利益越高。(轉自:多保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