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購買了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收到了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通知,所購理財產品因不符合“資管新規”的要求,理財產品雖未到期也需要被強制贖回。
對于金融機構提前贖回理財產品的做法,專家表示,這一方面與資管新規要求相關,另一方面也與部分 “老理財產品”成本收益倒掛有關。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甄新偉說:“日前,人民銀行會同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等部門研究決定,《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簡稱(簡稱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將實施。這表明,監管層對銀行理財等資管業務合規化明確給出了最后期限。”
自2018年資管新規發布以來,銀行業積極按監管要求采取多種手段逐步壓降存量理財產品,但效果不盡如人意。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末,存續銀行理財產品數量為48503只,其中凈值型產品占比僅為24.91%。按照最新的監管要求,銀行等金融機構存在進一步壓降存量理財產品規模的壓力。"我國資管市場規模龐大,部分難以回表的存量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以及未到期的存量股權類資產,的確存在整改困難。因此,盡管過渡期已經延長一年,但部分銀行理財產品整改壓力仍然較大。"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說。
交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總裁金旗對經濟日報記者說:“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規范轉型面臨較大壓力。為平穩推動資管新規實施和資管業務規范轉型,我們認為監管做出的延期決定符合目前行業的客觀情況和實際需要。”金旗稱,在處置存量資產上,交銀理財通過發展與整改相結合,合理安排老產品壓降,安排好新老產品有序銜接。“首先,我們立足自身,開展壓降規模的工作,老產品不再投資跨越過渡期的新資產。其次,加快嘗試以多個渠道發行子公司產品,目前已發行多款1至3年期的公募凈值型產品,有序承接了部分處置難度較低的非標資產。同時,對于對極少數存續期較長且轉標可能性較小的非標準化資產,采取一事一議,爭取監管政策支持。未來,我們將按照監管要求,通過嘗試發行私募專項產品、布局長期資金對接等方式,壓縮存量非標資產規模,穩步推動理財產品轉型發展。”
也有資管人士認為,個人理財產品被要求提前贖回與當前金融機構成本收益倒掛有關。由于銀行“老”理財產品屬于隱性剛兌,而且收益率還比較高,超過5%的年化收益率不在少數。但今年市場流動性充裕,理財收益率一路下跌,已經跌破過3%的收益率水平。在當前低利率環境下,過去老的理財產品資金成本太高,與當前收益可能出現倒掛,這對存量規模較大的銀行形成壓力,促使銀行加速壓降存量理財產品規模。
甄新偉認為,在強退未到期“老”理財產品時,銀行等金融機構務必確保依法合規進行,不得侵害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同時做好業務銜接,保障持續穩健經營。“部分銀行理財產品,會設定提前終止的條件和條款,如果觸發相應的條件,銀行可以提前終止理財產品。銀行在符合理財產品合同的情況下提前終止理財產品,應對客戶進行充分告知,爭取客戶理解,并充分保障客戶合法權益。”董希淼說。
專家提醒投資者,要適應理財市場的新變化,保本型理財產品終將全面退出理財市場。投資者應充分考量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平衡好風險與收益,理性選擇適合自己投資能力的理財產品,并對自己的選擇結果負責。目前已經有多家銀行已經清零保本理財產品,金旗介紹稱,“截至2019年12月31日,交通銀行保本理財產品(不含結構性存款)存量余額已壓降為零,此后無新發保本理財產品。當前凈值型理財產品也越來越被市場接受和投資者的認可,未來市場上凈值化理財產品將會越來越多。”(經濟日報記者彭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