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FinanceK的第123篇
(全文閱讀大概需要10分鐘)
一|宏觀
說到泡沫,很多人就會想到通貨膨脹,那通脹的定義又是什么呢?
是社會物價總水平的普遍上漲。
但本質上還是一種貨幣現象——
貨幣發行量超越了市場需求量,流通中的貨幣過多造成物價總水平的持續上漲。
這里就會讓人聯想到一個詞,那就是派生貨幣。
這里我簡單講解一下哈。
【派生貨幣】
在銀行進行貸款給客戶的時候,客戶在增加了一筆存款的時候,同時也增加了一筆貸款。那么對銀行來說,也是一樣,在增加了一筆負債的時候,也增加了一筆存款。
銀行的貸款資金都來自于在銀行里的存款。
舉個例子,當小A找銀行貸了100w的時候,肯定是拿去消費或者投資,那么在整個市場上就多了100w的貨幣進行流通。
那相對應對的,銀行系統里也多了新的100w存款,而這100w就又能成為銀行進行下一筆貸款的資金來源。
這造成的貨幣數字就是派生貨幣。
但是這樣的話,不斷的流通下去,豈不是就會變成無限大嗎?這樣市場上的資金體量就毫無節制的擴大,通脹不就越來越厲害嗎?
所以針對這個,在銀行系統里,有個稱為“準備金”的東西限制了派生貨幣的體量,分為“法定準備金”和“超額準備金”兩大部分。
假設“準備金率”為20%的話,當小B存進去100塊,銀行要拿20塊出來做準備金,那么銀行能借給小A的就只能是80塊了,而小B拿著80去找小C 消費后,小C存進80,銀行就多了80的存款,但是能夠借出去的錢,就只有64了......
就按照這樣去計算,不同的準備金率會影響產生出來不同的派生貨幣。
說到這里你懂了嗎?
【派生貨幣會造成什么影響】
剛計算出來,當準備金率為20%的時候,每100塊,能派生出來500塊。
這里有個前提條件哈,要能夠產生這樣的數字,一定是要不斷的進行流通,形成了一個環。
那么問題就來了,如果中間某一個環節出問題了,這個環是不是就有潛在的問題呢?
又或者,如果源頭的小B取走了存在銀行的那100塊,那后面還能否派生出來這500呢?
因為銀行的業務就是利用存款去發放貸款,那如果是源頭存款的人取走了錢,又或者是中途出問題,比如銀行經營造成的問題,是否都會對這個派生出來的貨幣造成影響呢?
通貨膨脹造成的經濟泡沫,就是因為貨幣量過大,如果突然派生貨幣沒了,是否就意味著泡沫破滅呢?
過往很多次危機都是由于泡沫破滅造成的,很多次都出現在銀行身上。
所以自從08年以后,對于銀行風險監督管理已經越來越嚴格了,無論是從準備金率、壞賬率、貸款發放標準。
于是整個金融體系的結構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影子銀行等才是貸款市場上的主導力量#
【影子銀行】
因為銀行受到各種限制,為了防范擠兌風險,于是提高了準備金率,為了應對貸款壞賬,提高了壞賬準備金,同時提高了新發放貸款的發放標準。
于是很多企業或者個人,在資質上無法達到標準,申請不到貸款。這個時候,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影子銀行出現了。
(這里是泛指的影子銀行,并非具象的影子銀行)
影子銀行,很好理解,就像影子一樣,有著跟銀行一樣的功能,吸收存款發放貸款等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就比如我們平時所熟知的私募基金、貨幣基金、甚至是債券的ETF。
比如說債券ETF,投資者買入ETF的份額,然后ETF用投資者的資金買入公司的債券或者債務,實現了將投資者的資金出借給企業,而企業承擔債務償債付息義務。
這與銀行的功能不就相同嗎?
但是這些非銀行金融機構不是銀行,不會受到銀行管理的限制,沒有準備金率的限制,風險控制相對銀行沒有那么嚴格,那些被銀行拒絕或者是限制額度的企業,就是他們的座上賓。所以相對與銀行,會承擔更多的風險,但是也意味著能夠獲得更多的收益。
像私募這類,就更為熟知了。去購買私募的時候,不同的產品的底層資產不同,有些是專門做二級市場的,凈值的增長和年度分紅是收益的主要來源;
而那些底層資產是某企業或個人的房產或資產的,收益就是出借給他們資金的利息收入。這不就是私募公司把企業的債務打包成某個產品包,再銷售給投資者。
而且從最開始,這些“影子銀行”都是從銀行購買債務,幫助銀行轉移風險,然后再打包成債券形式的衍生產品,再賣給投資者。
【影子銀行業務越來越大】
從近幾年發布的《財富報告》來看,私募逐漸成為高凈值投資者的選擇,而銀行的理財產品或者其他類型存款漸漸退出了高凈值投資者的主要選擇。
在07年,貸款市場的主導者是銀行,而隨著后來的發展,非銀機構逐漸成為貸款市場的主導者。
比如,信用貸中最火的就是花唄、借唄、白條等各大互聯網巨頭出品的,還有許許多多的其他第三方小額貸款公司。每一家私募公司的集團群中,必然會有一家自己控股或者參股或合作的小額貸款公司。
還有很多各種第三貸款公司,比如汽車金融公司、租賃公司、抵押擔保公司等等。
因為影子銀行的風險更多是由投資者承擔,所以相對銀行來說,貸款的審批更快,更簡單,成為那些被銀行拒絕或者限制額度的企業的好去處。
當然,由于要承擔的風險更大,所以出借資金所要拿到的風險補償也會更多。
通常轉讓給投資者的利息收益在年化6%至13%,所以這就得到了更多的投資者青睞。
二|投資
現在聯想回文章最開頭:銀行吸收存款后發放貸款,會造成派生貨幣的誕生,從而擴大了市場貨幣體量。
一方面刺激了市場的消費,刺激投資,從而促進了經濟發展。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市場貨幣供給量過大,也就會造成通貨膨脹,當工資水平增長速度跟上物價水平增長速度的時候就還好,但是當跟不上,就會造成通脹過高,從而產生一系列的問題。
但是,對于銀行發放的貸款來說,還是能夠有政策去管理,比如“準備金率”,當上調準備金率后,所造成的派生貨幣量就會減少的,能夠有一定效果限制通脹的增長。
但是,對于非銀金融機構來說呢?沒有準備金率的調控,缺少了一些防范風險的措施。而且在監管層面也還在加強中,并不能做到很有效的管理,比如現在還存在的P2P。
而同樣的,非銀金融還要面臨銀行會遇到的風險,比如擠兌風險,當市場出現恐慌情緒的時候,投資者首要反應就是贖回。
而且底層資產要經歷的壞賬風險,非銀金融仍然要經歷。
現在,世界最頂尖的銀行們,已經陸續開始提高了自己的準備金率以及壞賬準備,意味著什么呢?
2020、2021年將會是過去數十年的債務到期高峰期,企業是否能夠擁有償還本金加利息的能力,又或者是否能夠擁有借新換舊的能力,這就是一個問題。
或許這次的泡沫,不是出自銀行身上,而是非銀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