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然看到了一則消息:上海高金研究院和某寶聯合發布了《2020國人理財趨勢報告》。
報告中提到國人理財幾個趨勢:
第一,管錢方式從單一儲蓄轉向多元資產配置:
這里“三筆錢”指的是:短期開銷、保險保障和投資增值。
看到這里,或許大家沒什么感覺,但是我卻灰常有feeling:千萬別小看這“三筆錢”的提法。這其實可以理解為是某寶平臺提出的適合中國人的理財規劃、資產配置模型,即短期開銷、保險保障和投資增值“三筆錢”。去年的我在某寶工作的時候,就是在為了理財規劃模型、資產配置模型設計嘔心瀝血。一個模型最終能夠展現到用戶面前,背后是無數個idea被斃掉。從整個市場來看,關于理財規劃的模型的演進,其實非常有趣:
理財規劃最早形成于美國,隨著金融產品越來越豐富,理財規劃服務的出現水到渠成。正統的理財規劃,包括投資規劃、置業規劃、子女教育規劃、養老規劃、稅務與遺產規劃和保險規劃六大模塊。但是這個模型的最大缺點是要求用戶提供的數據非常繁雜,這和國人急于求成、金融產品銷售需要立竿見影是不相容的。于是國內不知道哪位大仙,發明了一個理論“標準普爾家庭資產配置四象限”,簡稱“標普四象限”。由于這個理論貼上了“標普”這個高大上的標簽,又把原本的理財規劃從六大部分縮減為四部分,因此廣受金融行業銷售人員的好評,很快傳播開來。平時大家看到的“理財金字塔”、“財富帆船”其實都是這個標普四象限的變體,本質是一樣的。許多嚴謹的從業者專門研究過這個理論,發現美國標普公司壓根沒推出過這個模型,也就是和標普并沒有什么關系。而從這個模型功能來看,可以大概率推測出來這是保險行業的某位大仙發明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促進資產配置和保險產品的銷售。

而更有意思的是:幾年前某互聯網基金平臺,提出了“四筆錢”的理財規劃理念,和標普四象限相似但不同,“四筆錢”包括:活錢管理、穩健理財、長期投資和保險保障。也就是說這里面沒有把消費當作理財規劃的一部分,而專注于對消費后的余錢管理。
而如今某寶“三筆錢”理財規劃理念的提出,其實看起來像是標普四象限和四筆錢的結合體。
在個人理財規劃、資產配置方面,某人經過長期的研究和探索,在充分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已經基本形成了一個非常實用的資產配置模型,會找合適時機正式發布:)
而在全國地區理財能力問題上,根據某寶的打分顯示前十名省市為:
對于我來說,這個排名有幾個疑惑:
第一,雖然上海是金融中心,但是北京領先上海倒是不一定;以我公眾號的關注者來看,北京每1萬人中約4人關注我公眾號,上海為每1萬人有3人關注。
第二,廣東排第八落后四川、湖北,和經濟地位也不相符;
第三,江蘇排在浙江前面好像也和兩地人均GDP排序不一致。
這個排名,和大家的感覺一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