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投機泡沫以外,還有一種泡沫,叫做債務泡沫。
債務泡沫有兩種,一種是惡性的,這種債務是被人捏造出來的,本身就不應該存在,比如1979年的“利率沖擊”造成的發展中國家債務泡沫。
1979-1981年間,英國撒切爾政府和沃克爾領導下的美聯儲推行了非常極端的貨幣政策——“休克療法”,美元的基準利率提高到了驚人的21.5%,英鎊的基準利率提高到17%。利率這么高,怎么還得起呢?于是乎,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從1973年5月的1300億美元增加到1982年的6120億美元,漲了5倍。

利率是單方面調整的,欠債的發展中國家絕對不愿意接受這么高的利率。如果一開始知道利率會上調到如此的高度,他們肯定不會借這些債。但是,他們借的錢已經花出去了,想還債還不起,賴帳又沒有實力,因為打不過美國,還沒人出頭替他們說話,這些發展中國家就只能等著挨宰了。
在利率飚升的時候,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阿爾維德卡爾松曾經開玩笑說,“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強有力的新式武器,它殺死人但讓樓房屹立,它叫做17%的利率”。
這些暴增的債務都是不應該出現的,實際的債務遠沒有那么多,這就是債務泡沫,嚴重的、惡性的債務泡沫。
這些巨大的債務泡沫直接導致了拉美債務危機,墨西哥總統波蒂略決定抵抗一下。1982年8月,墨西哥公布了“洛雷斯行動”計劃,停止支付外債,但是,其他欠債的拉美國家太膽小,都不敢跟進。之后,波蒂略也被搞下了臺。再后來,墨西哥比索對美元比價從1982年年初為12比1貶到1989年的2300比1,墨西哥經濟有控制地解體了。與墨西哥一起被解體的,還有大批的拉美國家。

另一種債務泡沫就是個人消費信貸。
消費信貸的本質是透支未來,透支未來的收入,透支未來的消費需求。但是,在許多人眼里,個人消費信貸是好事,可以提前買車,可以提前買房。
還有人說,消費信貸是經濟發展到一定時期,從賣方市場走向買方市場時的必然產物,它的出現對西方國家的經濟發展起的了“良好的作用”,消費信貸幫助西方國家多次擺脫了經濟衰退。
實際情況真是這個樣子的嗎?還是看看消費信貸在美國經濟中的真實表現吧。
消費信貸是在20世紀初期初進入美國家庭的,在這之前,美國居民的主流意識依然是崇尚勤儉、憎惡債務的,跟2000年前的中國人一個樣。
美國人的這種觀念來源于傳統文化和宗教信仰。在牧師的心目中,債務是與疾病、惡魔聯系在一起的“邪惡三位一體”。新教牧師向信徒推薦的圣保羅緘言是“不要欠任何人的任何東西”。
消費信貸在美國剛剛興起的時候,購買住房、汽車和冰箱等耐用消費品需要先支付總價款30%的首付款,其余的部分在半年或者一年內還清,后來延長至分年付清。到1920年代,分年付款被按月還款的“輕松付款”方式所替代。
從1920年至1929年,每個美國家庭實際債務從平均387美元增加到739美元。到1930年,全美汽車的75%,家具的90%,洗衣機的80%,收音機的75%都是采取分期付款方式銷售出去的。
1929年,美國股市崩盤,消費信貸對經濟副作用開始顯現。從1929年到1933年,首飾、建材、汽車、家具電器的銷售分別下降了85%、82%、78%和69%。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信貸消費透支了太多的未來需求。

在2007年的次貸危機中,消費信貸也有搶眼的表現:
2008年2月,次貸危機引發的美國金融危機擴大到了信用卡領域,信用卡違約造成的巨大虧損隨即公開化,從而使還未走出次貸危機的美國經濟遭受新一輪打擊。
到2008年,美國的信用卡債務已經積累到9150億美元,還有15000億美元的汽車和其它消費債務,100000億私人抵押債務。
美國的消費者都在大把的花錢,只不過他們花的是信用卡上的錢。隨著失業人群的不斷增大,信用卡支付不了的情況開始明顯增加。次貸危機愈演愈烈之后,越來越多的持卡人無力償還債務,美國經濟只能持續低迷,一直到2014年,才勉強緩過勁來。
分析完了金融泡沫,再來看一個具體的案例,歡迎關注,下期帶來《你所不知道的金融戰爭(四)進攻日本》。